草原畜牧业以草定畜效益工程规范试验研究

2011-04-18 09:20王润泉巴布拉张建英扈延成王新颖
草原与草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畜群草场家畜

王润泉,巴布拉,张建英,扈延成,王新颖

(内蒙古赤峰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前言

在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和推行草牧场有偿承包使用责任制的基础上,为了使草原畜牧业生产由传统方式向集约化、规范化、商品化方向转化,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研究和探索提高草地生产力和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实现草原生态效益和畜牧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发展“优质、高产、高效”草原畜牧业。于1991年在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不同承包草原形式的一户、一组、一个独贵龙,开展了草原畜牧业以草定畜效益工程规范研究项目,经过4年的实验研究工作,使草地畜牧业的总体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发展“两高一优”草原畜牧业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生产技术规范。

1 实验区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实验区选择在赤峰市牧区有代表性的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位于东经 119°04′12″,北纬 43°15′20″,地处科尔沁沙地草场和大兴安岭南端东南麓低山丘陵草原的结合部,既有丘陵典型草原,又有沙地植被和盐化草甸草场,在赤峰市牧区及同类型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气候特点

实验区属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的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海拔高度平均在500m左右;年平均气温 6℃,1月平均气温为-13.7℃,7月平均气温为22.5℃,≥10℃的积温为2 771℃,持续天数为150余d,无霜期130d左右;整个牧草、作物生长季节日照时数可达8~10h,最长可达 13~14h;太阳总辐射量(4~9月份)达82.82千卡/cm2,占全年总辐射量64%;年平均降水350mm,75%以上集中在6~8月份,这种水热同期,光照充足的气候特点,非常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生长,是发展人工饲草料的一大优势。

1.3 经济概况

查干诺尔苏木是一个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牧业苏木,全苏木共有891户,4 159口人,总面积5.7万hm2。其中:草地面积为4.93万hm2,占总面积的88.6%,以沙地植被草场和干旱丘陵典型草原为主,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41%和38%。河、湖岸边和丘间低湿盐化草甸约0.67万 hm2。据草地资源调查资料表明,割裂天然草场单位面积平均产草量为81kg。全苏木1990年6月末普查大小畜总数为 65,567万头(只),畜均草场0.85hm2,属于超载过牧经营。百亩草地年平均产肉 37.75kg,绒毛 5.34kg,百亩畜产品产值428.8元。

本项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户,联户畜群组和独贵龙3种承包草牧场形式的生产单位进行试点研究,他们的经济概况是:

试点单位基本情况统计表 亩、头、只

以上3个供试单位,草地类型齐全,总面积为350.6hm2。其中:产草量较高的丘间禾草低湿地草甸草场147.6hm2,占总面积的4.2%;固定、半固定沙地榆树疏林锦鸡儿(差不嘎蒿)灌丛杂类草草场450hm2,占总面积的12.8%,丘陵干旱大针茅+隐子草丛生禾草典型草原397.13hm2,占总面积的56.7%;另有严重退化,沙化草场近200hm2,其中不毛之地的明沙就有约333.33hm2。实验区割裂草地1991年平均产草量101kg/亩。

放牧地平均产草量为64.25kg/亩,适宜载畜量14亩/羊单位,而实际只有近8亩,草场超载过牧现象十分严重。

2 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内容

“草原畜牧业以草定畜效益工程规范”的研究,在技术路线是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研究方法,将草、畜作为一个整体,把草地畜牧业生产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实验研究。即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畜群生产性能;加强饲草料的有效利用和家畜的饲养管理,提高第一性生产的转化率和第二性生产的增殖效率,提高草地畜牧业的整体效益。具体实验研究内容是:

2.1 因地制宜采用种植、飞播、配套小草库伦建设等项增产技术,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地,开发饲草料资源,提高草地生产力。

2.2 应用小草捆、青贮、粉碎等较先进的收藏、调制加工等技术,提高饲草料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2.3 通过草地围栏建设,划区轮牧,确定适宜载畜量等技术措施,实现放牧场的合理利用。

2.4 加强暖棚、暖圈、青贮窖、饲料加工点及各种机械设备等基础配套建设,改善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后劲。

2.5 加强畜群管理,引进良种畜,提高家畜个体生产性能,优化畜群机构,实施冬羔生产和幼龄牛育肥出栏技术措施,利用季节畜牧业优势,变“三低”(繁殖率低、出栏率低、产品率低)、“一慢”(畜群周转慢)、“一高”(死亡率高)为“三高、一快、一低”。

2.6 研究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使草地畜牧业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饲养,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轨道。

3 实验研究成果及分析

3.1 第一性生产研究成果

3.1.1 人工草地建设

3.1.1.1 种植

在地势平坦退化草地,平缓风蚀沙地及小草库伦内种植沙打旺等优良牧草,采取耕翻整地,条播方式。行距30~45cm,播量0.3~0.4kg/亩,播后镇压。

3.1.1.2 播种

在不毛之地的丘脚,缓丘沙地上采用免耕法撒播、人工搂拖复土方法种植沙打旺,单播量0.4~0.5kg/亩。

1991~1992年,在3个试点单位共建立标准人工草地977亩,播种面积产量调查见表。

沙打旺人工草地分布及产量测定表 cm、kg、%

沙打旺人工草地比建设前提高草量11.8倍,3年累计生产牧草218.7万kg。增产了饲草数量、提高了质量。

3.1.2 半人工草地建设(生物治沙工程)

在流动、半流动沙丘、选择适宜混合草种,采用条播、散播、飞播等形式进行半人工草地建设。

3.1.2.1 条播

在沙丘的迎风坡,风蚀浮沙地表较硬地段,采用开沟坡土条播,沙蒿与沙打旺1∶2间播,或隔行间播,行距35~45cm,山竹子与沙打旺1∶3间播,行距同上,锦鸡儿带状条播,每带 3~5行,行距50~100cm,带距10m、每亩播量为:沙打旺0.2~0.3kg;沙蒿 0.1~ 0.2kg;三竹子0.5~ 1.0kg;锦鸡儿1.5~2.0kg。

3.1.2.2 撒播

在明沙上采用沙打旺+沙蒿+锦鸡儿混合撒播,用钉齿耙、木拖等复土,播量同上。

3.1.2.3 穴播

在沙打旺、沙蒿混播地块,人工用锹、镐挖穴播种山竹子,锦鸡儿3~5粒,穴距80~100cm,3~4行为一带,带距10m。

3.1.2.4 半机械化人工模拟飞播

应用手摇播种机进行沙打旺+沙蒿混合模拟飞播,播幅5-7m,畜群践踏或木拖复土,每亩播量为0.25+0.1kg。

3.1.2.5 飞机播种

应用飞机进行沙打旺+沙蒿+锦鸡儿混合播,畜群践踏复土,播量每亩0.25+0.1+0.5kg。

3.1.2.6 栽植

在沙丘底部栽植沙柳、小叶杨等与上述播种植物配合起来,起到前挡后拉的生物固沙工程作用。

播种当年冬季与翌年春季,幼苗易被风蚀沙压,迎风坡风揭尤为严重,所以在秋冬季节埋设了锦鸡儿枝条、柳条等防风沙障,障距5m左右。播后2-3年严禁放牧,沙打旺可刈割调制青干草或青贮。

试验期内在试验区采用带,网、片、草、灌、乔相结合措施,治理流动,半流动沙丘650hm2。其中:阿日坦巴根家庭牧场 146.67hm2,布仁满都呼畜群组173.33hm2亩,查布嗄独贵龙330hm2。具体效益见下表。

半人工草地(生物治沙)植被调查表

从上表可知:治理的沙丘沙地,已经恢复了植被,平均盖度已由原来的不毛之地提高到57%,最高达95%。草群高度平均达到74.6cm,最高达137cm,生物产量亩产干物质平均达到1307.7kg,最高达440kg。不仅如此,由于上风头沙源被锁住,有效地防止了下风头草场的沙化,起到了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3.1.3 配套草库伦及饲料地建设

在居民点附近,房前屋后,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一般3~5m)的地段进行饲草料基地建设。具体配套建设内容:

3.1.3.1 水利建设

以水利为中心,井渠及提水设备配套。井的种类有塑料井管井、水泥管井、大口井等。

3.1.3.2 耕翻整地建成2米或4米畦田,保灌面积达80%以上。

3.1.3.3 北、西、东三面栽植 3~5行杨、柳或榆树。

3.1.3.4 配置提水,青贮切碎、饲料加工、小四轮、柴油机等机械。

3.1.3.5 引进农业耕作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试验区共建成配套小草库伦25处,23hm2,开发饲料地31.47hm2。其产量如下表

饲料作物产量调查表 亩、万kg

小草库伦及饲料地产量统计表 亩、万公斤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通过饲料地开发和配套小草库伦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草地单位面积生产力,按折合青干草计算,亩产达到1 452kg,比建设前草地生产力提高5.5倍。

3.1.4 牧草资源的合理利用

3.1.4.1 利用小草捆技术调制豆科牧草青干草

每年牧草收获季节(9月中下旬),将收获的豆科牧草刈倒铺放,晾晒1~2d,待失水到30%左右时,最好在上午10点钟以前,将其捆成15~20kg的小捆,马架式码放风干,上垛保存。为防止雨淋,垛顶可缮草顺水。

小草捆技术调制的沙打旺青干草颜色绽绿,叶量保存率高,营养损失少,经测定分析,叶量保存率可达80%以上。干草茎叶比为1∶0.46,比铺晒散放叶量保存率提高60%,粗蛋白含量达13.31%,提高3.17个百分点。试验期内利用小草捆技术调制沙打旺青干草218.7万kg,仅此一项技术增产饲料粗蛋白6.93万kg。

3.1.4.2 推广混合饲料加工技术

在3个供试单位建立了功能较齐全的小型饲草料加工点。配置了饲草料粉碎机、青贮切碎机、打草机及柴油、电动力设备15台件。试验期内共加工混合饲料46.7万kg。其成份2/3是沙打旺粗草粉,1/3左右的玉米精料粉,再加入适量的盐和骨粉。加工混合饲料,可提高沙打旺青干草利用率36%,仅此一项,等于增产沙打旺青干草11.23万kg,同时混合饲料的消化率也大大提高(未测定)。

3.1.4.3 推广豆科牧草及饲料作物青贮技术

试验区内每户建一座长、宽、深为(4×2×2)m3的砖石结构永久性青贮窖。其中:阿日坦巴根建设(5×2×2)m3砖水泥窖1座,共建25座。

其技术要点是:9月下旬刈割(含水量已降到60%~65%),切碎装窖,随装随踩实,装满高出窖口半米,加盖塑料布,填封窖(填土厚度1.5尺以上)。10d内随时检查,发现裂缝加土封严,60d后即可开窖利用,不可间断直到用完。同时推广了高粱+籽粒苋,沙打旺+玉米秸等混合青贮。试验期内,累计完成青贮饲料158万kg,其中:豆科牧草150万kg。有效地提高了饲草资源的利用率。据分析测定,沙打旺青贮比天然贮存和散放干贮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2.9%和73.8%。

沙打旺不同加工方式成分表 %、g

3.1.5 放牧草地的合理利用

3.1.5.1 对不同利用类型草地分别封育

对不同类型草地分别封育,建起了人工、半人工草地、冷、暖季放牧场的围栏系统。阿日坦巴根家庭牧场和布仁满都呼联产畜群组所承包的草牧场全部实现围栏化;查布嘎独贵龙的小草库伦、打草场、饲料地和一部分治理的沙化草地已建起围栏,面积达到 411.8hm2,占总面积的16.3%。供试单位共建围栏草场76块,围栏总长计79 555延长米。具体围栏结构见下表:

实验区围栏系统结构表 米、亩

通过围栏化的系统建设,有效地保护了草场和规范了利用制度,实现了合理利用。

3.1.5.2 划分季节牧场,实行分区轮牧

在实现围栏化的阿日坦家庭牧场、布仁满都呼畜群组,划分了严格的季节性牧场,实行分区轮牧。原则上将大针茅+隐子草丛生禾草草场和拂子茅+白草等丘间草甸草场划分为暖季牧场,灌丛化沙地植被超长为轻度放牧的冷季牧场,人工、半人工草地、打草场、饲料地及小草库伦为冷季利用。阿日坦巴根的暖季牧场划小区(八区)轮牧;布仁满都呼畜群分大区(四区)轮牧。取得了初步成效。

3.1.5.3 增加冷季贮草量,减少放牧时间

冷季草牧场,主要以较脆弱的人工、半人工草地和沙地草场为主。因此,秋季利用人工、机械多打贮草,以保证冷季家畜由足够的贮备牧草,减少冷季牧场面积和放牧时间,保护好冷季放牧场。

九四年冷季家畜贮草情况统计表亩、万公斤、小时

这一措施的应用,实现了用小面积高产草地建设,减轻了大面积放牧场的压力,能够逐年实现以暖季牧场产量确定家畜发展数量,以冷季贮草量确定家畜存栏头数的草地畜牧业管理制度。

3.2 第二性生产研究成果

在草原畜牧业生产中,草与畜是一个对立统一体。草的价值是通过草食家畜的转化来体现的。因此,如何提高草的效益,不但要研究草的有效利用,还要研究家畜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的诸多环节,使之成为了一个大的草畜系统工程。理顺草畜关系,改善家畜营养水平,提高其生产性能,增加饲料报酬,进而提高草地畜牧业的整体效益。

3.2.1 规范各类草地事宜的载畜量,实行以草定畜制度。

在研究中,根据不同类型草地每年进行1次生产力测定,以确定不同年份的产草量,实行以草定畜,规范放牧家畜的发展头数和存栏头数。

事宜载畜量根据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颁发的天然草场载畜量计算标准来确定的。事宜载畜量确定后,各牧户根据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存栏结构和淘汰制度进行出栏,对一些牧草贮备足,畜群结构较合理而又不超载的,鼓励其增草增畜,扩大饲养规模。项目区冷暖季适宜载畜量测定情况见下表。

项目区分年度冷暖季适宜载畜量测定表

从上表看出随着人工、半人工草地建设,用于冷季的饲草料产量逐年增加,冷季饲养规模随之扩大,但出现了暖季牧场不足,冷季饲草有余的局面。

3.2.2 规范家畜冷季饲养管理,实现由“饥饿型”向“温饱型”转变。

3.2.2.1 建设标准畜用塑料暖棚和永久性暖棚暖圈,为存栏家畜冷季防寒

牧户根据冷季存栏牲畜数量选择40~70m2建筑结构。实验期内项目区共建设畜用塑棚50间,计2 000m2;建设永久性暖棚暖圈 100间,计 2 500m2可容纳3 500头(只)家畜安全温暖渡过冬春,也为小畜改变配种接羔季节和补饲奠定了基础。

据测定:寒冬季节棚内温度比外界温度提高16~20℃,一般保持在-5~ -10℃,高于家畜生产临界温度。可有效地减少家畜体热散失和体内物质的分解消耗。塑棚养羊,羔羊成活率提高13%,日增重提高0.02kg;成年羊毛绒产量均有提高,平均每只羊增值22.46元(1992年价格计算);塑棚养牛,是高繁殖成活率8.6%,加之增重和提高产奶,每头牛平均增加效益67.9元。

3.2.2.2 规范家畜补饲标准,提高其生产性能

提高冷季家畜的营养水平,减少掉膘或死亡,增加抗力,提高家畜的繁殖成活率。按着不同种类家畜,确定了补饲品种、补饲时间和补饲标准规范。

各类家畜补饲标准规范表 公斤

为保证冷季存栏家畜有足够的饲草料贮备,每存栏一头适龄母牛必须贮备750kg青干草,900kg青贮饲料;存栏一头育成牛贮备青干草600kg。每存栏移植适龄母羊(包括羔羊),必须贮备青干草120kg,混合饲料80kg;存栏一只育成羊贮备青干草240kg。

在冷季饲草中,打贮草达到60%,冷季牧场贮备40%。

由于在冷季加强了防寒措施和补饲豆科牧草青贮,使母畜在冷季减少掉膘二成以上,体况大为改善,提高了再生产性能。

适龄母牛补饲沙打旺青贮提高繁殖率试验统计表

实验表明:饲喂青贮母牛繁殖成活率达到77.08%,比对照组的44.4%提高了32.68个百分点。据调查:乌力吉满都呼家补饲青贮的母牛,泌乳期延长 1个月,一个泌乳期产乳量增加 90多kg。

测试证明:补饲豆科牧草青贮可使牛基本保持体重平衡,掉膘率为7.3%,而常规饲养掉膘率最低为13.7%,最高达27.2%。

由于采取塑棚养羊和补饲豆科牧草青干草及混合饲料,提供了母羊冷季的防寒设施,提高了营养水平,因而得以改变配种季节,实现冬羔生产。据测试。当年10月龄羔羊体重达到31.5kg,是春羔体重的143%,实现了羔羊当年出栏,加快了畜群周转。

3.2.3 规范家畜的品种管理,提高个体生产性能

为提高实验区家畜个体生产性能,规定引进良种畜,搞好家畜改良。试验期内共引进西门达尔种公牛3头,敖汉细毛羊种公羊19只,该县绒山羊8只。

据测定:2岁西门达尔杂种后代,体重达到339kg,比本地2岁草原红牛提高体重111kg;该县绒山羊杂交后代产绒量0.35kg/只,本地山羊提高产绒量0.16kg/只。

3.2.4 规范畜群结构,提高群体生产性能

草原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家畜的个体生产性能,更主要取决于畜群的整体生产性能。而整体生产性能又取决于畜群结构。本项目力求把自然状态下的畜群,经过人为的、有意识的调整,使其达到或基本达到优化结构,以产生最大的群体效益。因此,在实施方案中拟定了较为理想的畜群机构比例,并以此为根据进行调整。

理想的牛、羊群存栏结构表

实验区分年度畜群结构调整情况统计表

经过2年调整,畜群存栏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实验区内,母畜比列达到90.9%。其中:牛达到82.9%,羊达到92.3%。分别比调整前提高15.5和16.9个百分点;适龄母畜达到68.5%,提高10.9个百分点。其中羊群适龄母畜达71.9%,比调整前提高14.5个百分点。后备母畜和淘汰母畜基本平衡,明显地提高了畜群再生产能力,畜群总增率达到38.9%,比1992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4 研究结构经济效益显著

——试验期内,累计投入资金 480 906元,其中:国家投入101 178元,占总投资的21%;群众自筹及贷款379 728元,占79%。全部资金中:用于第一性生产的336 156元,占69.9%,每亩草场平均投入6.37元;用于第二性生产及改善饲养条件设施建设的125 850元,占26.2%;科研经费18 900元,占3.9%。

——试验期内累计增加优质沙打旺青干草218.7万kg,玉米精料52.47万kg;玉米秸秆62.8万kg;

围栏牧场增加草产量120万kg;加工各类饲草料200多万 kg,各种饲草料增产增值 117.81万元。

——试验期内纯增牛 109头,羊 1 117只,折合绵羊单位1 662个,3年多出栏牛125头,羊941只折合羊单位1 566个,两项合计为3 228个绵羊单位,纯收益80.22万元。

——试验期内百亩草地畜产品产量、产值、效益也大幅度提高。1994年与1991年相比,项目区内百亩草地畜产品产量:肉由 37.75增加到65.8kg,提高 74.3%;奶由 44.36kg增加到86.62kg,提高95.3%;皮由0.92张增加到2.43张,提高 164%;毛由 5.06kg增加到 5.69kg,提高12.5%;绒由0.22kg增加到0.35kg,提高25%。

百亩草地畜产品产值呈直线上升趋势。

图1 百亩草地增值示意图

1991年为428.8元,1992年672.3元,1993年995元,1994年1633.5元。特别是从1993年以后,由于加强畜群管理产值大幅度提高。1993年比1992年提高47.9%,1994年又比1993年提高64.2%。3年累计增加畜产品产值106.4万元。

5 小结

5.1 草原畜牧业以草定畜效益工程试验研究是以落实草原“有偿承包使用”为基础。实践证明:草地使用权承包到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可更好地发挥草场有偿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作用,有效地加强草地建设,管理和合理利用。如阿日坦巴根家庭牧场,所承包的操场实现了各类草地围栏化和暖季牧场分小区轮牧科学管理;布仁满都呼联户畜群组,实现承包面积围栏化和大区轮牧,均有效地提高了草地生产力。查布嘎独贵龙围栏面积仅达到16.3%,在草地的利用还存在着大锅饭现象,影响了草地建设和合理利用积极性。

5.2 草原畜牧业必须建立健全以草定畜制度。在测定草地生产力的基础上,确定适宜载畜量,适时调整冷季牧场配比,以解决草畜季节不平衡,保证家畜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和草地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

5.3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科技、管理投入制度,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开发性道路,这样才能协调好资金、科技、管理三位一体合理而有效的配置,提高综合效益。

5.4 建立健全冷季存栏家畜经营管理制度,改善饲养条件,提高营养水平。这样,才能变“饥饿型”为“温饱型”,才能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提高饲料报酬,逐步实现由放牧畜牧业向半舍饲畜牧业的转变。

5.5 建立健全畜群优化组合,家畜淘汰制度,强化畜群结构管理,把草原畜牧业纳入科学养畜,低耗高效的轨道。实现由“头数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结束语

“草原畜牧业以草定畜效益工程规范”项目从准备、实施到结束,历时5年,完成了实施方案的设计指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对草原畜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饲草料生产及合理利用,家畜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诸多环节以及资金、科技、管理投入、农牧民素质培养、牧业经营规范等,进行了较系统、较深入的实验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由于项目开展时间短、牧业生产周期长、生长投入和科研经费不足以及科技装备等原因,还存在着一些遗留问题。诸如合理的划区轮牧方案,最佳的畜群结构模式和暖季牧场不足而冷季牧场有余等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畜群草场家畜
祁连草场
冷泻冷治 热泻热治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新草场有多远
羊疥癣病如何预防
雪峰下的草场
大雨过后如何预防畜群疾病暴发
冬春家畜冻伤的防治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