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洮南市医院,吉林 洮南 137100
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肿瘤,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是提高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临床上对预后的估计和治疗方案的制订是根据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类型,其中分期是重要依据之一,彩色多普勒对膀胱癌的诊断和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膀胱癌46例,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46例膀胱癌全部为我院1996年1月至2009年3月来院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40-86岁,平均66岁,超声检出43例,漏误诊3例。
1.2 使用仪器 飞利浦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
方法患者膀胱适度充盈,常规取平卧位,必要时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于耻骨联合上进行纵、横、斜等多切面探查。观察膀胱前壁时,应注意膀胱前壁可能存在的病灶与混响伪像混淆,需调节近程抑制和侧动探头帮助识别。当发现肿瘤图像时,应注意观察肿瘤在膀胱内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周边回声,基底部与膀胱壁三层结构的关系。用CDFI观察内部,肿瘤与膀胱壁处血流信号及分布情况,然后用脉冲多普勒 (PW)判断血流信号性质、取样容积1.5mm~4.0mm,调整θ角<60°,获取肿瘤区血流频谱并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即收缩峰值速度 (VS)舒张末期速度 (Vd)阻力指数 (RI)。
1.3 结果
全部病例的诊断比较 46例膀胱癌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超声检出43例,超声检出率96%,漏诊2例,占2.6%,误诊1例,占1.3%。
2.1 正常膀胱表现为由内到外呈高-低-强回声三层结构,壁的厚薄均匀,连续性好,无局限性隆起。内侧的高回声带是尿液与膀胱黏膜的交界面,中间低回声为肌层,外侧强回声为浆膜外组织形成的界面。
2.2 膀胱癌表现 膀胱癌基底部较窄的表现为自膀胱壁呈结节状、乳头状或菜花状突向膀胱腔内,基底部较宽的呈团块状突向膀胱腔内或同时突向腔外,肿块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内部见散在性泥沙状强回声,部分肿块周边见环形强回声带,较重者强回声带伴弱声影。本组最小肿块5.0mm×4.0mm,最大肿块98.0mm×76.0mm。
2.3 CDFI观察瘤内情况 本组膀胱癌内43例检出血流信号,呈星点状、短棒状、线状或树枝状,部分病例肿块内血流信号呈红蓝镶嵌的杆状或团状。3例未检出血流信号。
2.4 膀胱癌超声分期 采用国际TNM法分为四期
T1期:肿瘤有蒂或基底狭窄,向膀胱内突出,肿瘤基底仅限于黏膜层,肌层未受侵犯,黏膜层高回声带连续。
T2期:肿瘤基底较宽,基底部与膀胱壁分界模糊,浅肌层受累,但肌层的低回声带连续未中断。
T3期:肿瘤基底部侵及深肌层,肌层的低回声带中断不连续,但浆膜层高回声带连续性好。
T4期:肿瘤基底宽,膀胱壁全层受侵犯,连续性中断,向膀胱周围组织侵润和 (或)盆腔淋巴结肿大。
表1 膀胱癌与膀胱内血凝块、炎性增生结节鉴别
4.1 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 早期诊断与分期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超声能观察肿瘤侵润膀胱壁的程度及转移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膀胱癌的检出率高,检查方便,超声可对膀胱癌进行分期,本组T1-T4期分期准确率为93%、78%、100%、100%。
4.2 漏误诊原因分析 本组超声漏诊2例,漏诊原因考虑为肿瘤直径小,肠气旁瓣伪像或腹壁混响伪像影响及检测者经验不足所致,误诊1例,术前超声见肿块位于膀胱左侧壁输尿管口开口处,术后病理诊断炎性增生组织。
4.3 CDFI在诊断中的应用 正常人的膀胱壁因血管细,CDFI难以清晰显示,恶性肿瘤适应快速生长需要,促进肿瘤形成新生血管,因此具有血流加速的特点。本组43例见彩色血流显示,最小肿块直径4.0mm,我们认为CDFI显示率主要与仪器性能和肿块恶性程度有关,因肿块直径72.0mm时应有新生血管形成,43例膀胱脉冲多普勒均检出动脉频谱,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高低与肿块大小无明显关系,但与肿块恶性程度高低密切相关,恶性程度越高,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越高,恶性程度越低,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越低。本组3例未见彩色血流信号,肿块最小直径为4.0mm,最大直径为12.0mm,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度恶性乳头状癌,考虑为肿块细胞分化程度高,肿块内只有少数毛细血管形成,血流速度缓慢,CDFI不能检出所致。
4.4 本组膀胱肿块内均见散在性泥沙状强回声,部分肿块周边见环形强回声带,我们认为是膀胱癌特有声像,是因癌肿具有生长速度快和不协调等,其内易出现局灶性缺血坏死而致化,周边易出现坏死出血和溃疡形成而致沉着所致。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膀胱癌的诊断和术前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膀胱肿瘤的诊断和分期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