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赤子张有为——对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深切追忆

2011-04-18 02:54王成祥
青春 2011年8期
关键词:滨江园区工作

◎王成祥

张有为生前在毛泽东旧居(延安枣园)留影

这是一位偶然闯入我视野的人物,当我决定写他时,对方已长眠在另一个世界。

几天前,有位署名“浩子爱上猫”的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则帖子,内容如下:

6月21日,我得知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张有为死了!前几天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走了。我听后,顿时愣住了,以至半天没有缓过神来。真是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啊!没想到张局长这么年轻就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是我在滨江电信工作时遇到次数最多的园区领导,对电信工作一直非常支持。离开滨江后,我们过年过节都有短信互动。印象中,他很平易近人。记得初次见面,他就对我说:“浩子,你们做电信服务和我们做招商引资发展建设一样,就是要做好服务,用心服务。关键是用心,还要用智慧。”我说:“张局,您讲得非常对!服务,用心服务,关键是用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听后,连连点着头,脸上还露出了一丝欣慰的微笑。打那以后,我就将他当成一位最为知心的朋友。可此刻,听到他不幸去世的噩耗,不仅是我,几乎每一位认识他的人,都感到无比伤痛。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在许多人拚命追逐功名利禄之时,他在默默奉献;在改革前沿的岗位,他潜心做着服务;在觥筹交错的生活场景中,他信奉廉政;而在迷雾重重的官场,他追求的是宽容。他的一生,为人忠厚、生活简朴、胸怀坦荡、正直热情,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接着,这位网友还链接了以下一份悼词: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在这里沉痛悼念和追思我们可亲可敬的张有为。

张有为生于1959年9月27日,1978年8月在江宁五金厂工作,任工人、组长;1981年调入江宁新蕾化工公司,先后担任机修车间车工组长、供销科副科长、科长、热电厂副厂长、厂长。1989年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7年调入南京金鹏铝业公司任总经理助理、幕墙公司总经理。2003年调入南京滨江开发区,先后任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局副局长、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主任等职。由于在工作中长期加班加点、积劳成疾,于2011年6月18日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而病故,终年52岁。

张有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党的好干部、好先锋,经济战线上失去了一位好战友、好帮手。他的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自2003年到滨江开发区工作以来,先后从事招商引资、经济发展、项目推进等多项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从工作大局出发,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勤勉敬业,默默奉献。作为一名老党员,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敢于创新。在服务企业和项目推进工作中,以热忱和诚信感动了广大投资者,领导信任他,同事尊敬他,业主信赖他,其业绩有目共睹,其人品为人称道。多年来,他把滨江的建设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开发区的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为园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和开发区的立功嘉奖。他为人宽厚,生活朴素,胸怀坦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待同事,他正直、热情、宽容;对待朋友,他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清白做人;对待家人,他严格要求,讲究和睦,团结邻里。

如今,这位好人走了,永远离开了他为之钟爱的家庭,离开了与他朝夕相处的亲朋至友,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不朽灵魂,将永远激励我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睹物思人,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同志而悲恸惆怅,为他的英年早逝扼腕痛心。

让我们一起为安详静卧的张有为同志再次深深地鞠躬,默默祈祷他一路走好!

张有为同志千古!

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管委会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本来就变化无常,至于每一个个体生命,有时更是脆弱不堪。何况,像张有为这样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优秀共产党员,在中华大地上并不鲜见。虽是这么想,可他的猝然离去,仍不时敲击着我那被世俗之风侵蚀得已日渐迟钝的神经。这种感觉,一方面缘于我对近在咫尺的江宁那片热土的长期关注,同时还缘于我在滨江开发区附近的一个小镇上,曾工作过八年,而张有为在滨江园区工作的时间正好也是八年。这样的机缘与巧合,使我忽然对这位溘然而逝的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2011年6月26日,我从南京驱车来到东山。遗憾的是,张有为遗体在几天前已化作一缕青烟飘散在空中。接待我的,是他的胞弟张有成。

“张有为是怎么死的?”刚一见面,我便有点急切地问。

“他拼命工作,不注重身体,是活活给累死的。”其弟满面忧伤地回答。

“当时你在场吗?”

“一开始不在,当得知他心脏病突发时,我连夜冒着大雨从上海赶了回来。”说到这儿,他顿了顿,并用充满悲戚的眼神朝我望了望,随后说出了张有为临死前的有关细节。

那是2010年6月17日,星期五,已忙碌一个上午的张有为,吃过午饭后,在办公室的躺椅上想休息片刻,只是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因为他知道,下午还有两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必须亲自赴东山,一是前往区建工局招标办为园区的一家企业协调相关事宜,二是为了能使一家隶属核工业部的央企能够早日投产,他要将该企业和消防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召集在一起,共同商讨并完善企业的消防安全问题,争取尽快敲定消防图纸。当天晚上,相关人员终于聚到了一起。谈完事情后,满脸倦意的张有为,发觉自己竟然连开车的力气都没了。于是,他只好让手下的一位年轻人替他开车,先将企业的一位领导送回家。回来的路上,坐在车内的张有为,目睹玻璃窗外一阵紧似一阵的大雨,却怎么也不曾料到,死神的脚步正在一步步朝他无情逼近;更没想到,那纷纷砸在车窗玻璃上的雨滴,其实是老天爷在为他提前垂泪。

十点四十分,张有为总算到了家。他打开门后,将手中的工作包与外套放在桌上,回头瞅了瞅身后的沙发,想走过去拿些药吃。谁知就在这一瞬间,他一头栽倒在地,并且再也没能爬起。

在一家医院分管教学科研的妻子见状,不由得惊叫一声,飞快冲向丈夫,并试图将他从地上扶起,可对方一动不动地躺在那儿,如同精疲力竭的人一旦倒地就能睡着一般。她的叫声,很快使同样在医院工作的儿子冲出房间,加入到了紧张的急救中。那一刻,面对躺在地上满头白发已不省人事的父亲,儿子一边进行着抢救,一边在想:怎么可能呢?就在前几天,一个月难得能与家人吃上几顿团圆饭的父亲还亲口告诉他,等到明年,他会从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的位置退下来,把重担让给年轻人去挑,而他会在园区工会或其它比较清闲的部门找份事做,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与家人待在一起。可现在,一年的时间刚过一半,父亲怎么会突然倒下呢?

其时,张有为的胞弟张有成正在上海世博园内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医学会议,当接到家中的告急电话时,已是深夜十一点。上海会务中心的负责人得知情况后,当即安排一辆专车,连夜护送张有成赶回江宁。

心急如焚的张有成,几乎刚坐上车,就不停地在电话中指挥安排着抢救大哥的一系列措施,同时,他还与鼓楼医院、省人民医院的心脏科专家取得了联系,请求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内赶往江宁医院进行抢救。做完这些,他凝视着玻璃窗外越来越密集的大雨,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令人难忘的从前时光。

孩提时代,他和哥哥张有为曾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那时,父亲担任江宁县工业局领导,母亲因早年参加革命,解放后被组织安排在镇江市公安局工作。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兄弟俩与同龄人相比,总有许多优裕之处。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文革”中,因父亲被贬到远离县城的龙都乡担任乡长,母亲只好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乡下,并将工作单位从县城转到了龙都供销社。当时,张有为7岁,而张有成年仅4岁。兄弟俩在龙都乡下,一呆就是11年。

记得1969年夏天的一个雨季,连绵的大雨下个不停,他们所住的简陋房屋上,几乎到处都在漏水,以至后来,从堂屋到房间的地面,所积的雨水竟深过膝盖。当时,他们的父亲正在外面指挥抗洪抢险,母亲在镇上的供销社调运草包等救灾物资,家中只剩下两个孩子。似乎为了消除弟弟内心的恐慌,张有为很快找来一只平时供洗澡用的木盆,将弟弟放了进去,然后站在浑浊的水中,推着木盆在堂屋与房间来回不停地走动。这种“家中行船”的小小游戏,使年幼的弟弟顿时变得无比开心。同时,也使他对作为兄长的有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依赖。

后来,一直被外界称为“好人”的张有为,其短暂一生中,有没有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张有成此刻坐在急速行驶的小车上想来想去,总算想出了一桩。

那是有一年的暑假,因家父被组织调至汤山工作,哥哥带着他冒着酷热前去探望。下车后,他们路过一片开满荷花的池塘。因为心疼弟弟,当哥的便想给他提供一件遮阳物,于是不知不觉走下池塘,飞快地摘下一片荷叶让弟弟顶在头上。谁知此举被附近的一位农民及时发现。对方很快追赶上来,不由分说地拉着两个小家伙朝当地派出所走去。派出所的一位民警听明情况后,当场表扬了那位农民热爱集体的行为,随后告诉他们兄弟俩,荷叶是不能随便采摘的,因为只要摘下一片,下面的莲藕就会白白死掉。张有为知道这一常识后,心情难过地垂下脑袋,并等候派出所民警的处罚。谁知,那位民警不仅没有处罚他,反而安慰道:“看来你已认识到错误,这回就算啦!”后来,当他拉着弟弟走出门外时,背后传来的是另一位民警的感叹声:“那个当哥的还真不错,这么小的年纪,就懂得疼爱弟弟了。”

不久,因江宁要创办一家钢铁厂,张有为父亲成了最佳人选。这样,在龙都当了三年乡长的他,经组织安排前往东山,并成为钢铁厂的首任厂长。

此时,他完全有机会和理由将家人从乡下带到东山,可考虑到“文革”期间风波不断,县城局势很不稳定,孩子一旦上来了,对他们的成长有害无利。于是,他果然作出决定,继续让妻儿生活在乡下。这一决定,如今看来依然是那般明智,它不仅让两个孩子过早具备了战胜困难、独自生存、吃苦耐劳的品德,而且还使他们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友情。

对有为和有成来说,十多年农村生活的磨练,无疑是一笔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而他们兄弟间的感情,通过那段艰苦岁月的考验,变得更加亲密无间,以至后来,他们虽有了各自的小家庭,彼此间也能做到无话不谈。其中张有为曾亲口告诉他的一件事,每当想起,总会令他感慨万千。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有为已从江宁五金厂调到化肥厂工作。当时,针对市场上煤炭紧缺的现状,化肥厂内部有个规定,就是不管是谁,只要能从外面采购回一吨的煤,就可以得到一元钱的奖励。为了解救化工厂的燃眉之急,张有为使出浑身解数,一年下来,竟从外面采购回了几十万吨煤。如果按照规定,他一下子就能成为富翁,可他居然连一分钱都没拿。

对于他的这一选择,干群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久,他经工厂推荐并考入南京工学院动力工程系。这,或许是他为企业无私奉献所得到的另一种更高规格的奖励。有生以来,他第一次真切领悟到了“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1987年7月,结束三年大学生活的张有为又回到了原单位。此时,江宁县化肥厂已更名为南京新蕾化工公司。一年后,他光荣地入了党。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革命工作的无私奉献,他的人生开始步入崭新的辉煌。从1987至1998的十一年间,他先后担任过热电厂副厂长、公司供销科副科长、科长、热电厂厂长、新蕾贸易公司经理、生活服务公司经理、复混肥厂厂长、公司行政党支部书记等职。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无论官职变大变小,他都低调做人,潜心做事。在同事眼里,他一直是个好同志,而在胞弟张有成眼中,他更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可正是这样的一位兄长,此刻命悬一线,竟被死神牢牢扼住了咽喉。他的一家,本是扬州人,父母在江宁这片土地上为党工作多年后已先后离去,真正的骨肉亲情,如今只剩下大哥。他怎忍心对方轻易离开自己?一想到这儿,心急如焚的张有成,顿时又变得心如刀绞。

窗外,骤雨依然在更加密集地敲打着车身,张有成不停地请求司机,能否让在雨中疾驶的小车跑得快点,再快点,仿佛自己哪怕提前一秒钟赶往医院,就能将大哥从死亡的边缘重新拉回人间。

凌晨2点40分,经过长途疾驶的小车,终于停靠在江宁医院的一幢楼下。张有成下车后,直奔抢救室,而在抢救室门外,正聚集着江宁滨江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高德臣等园区主要领导,他们不时地将焦急的目光投向那扇紧紧关闭着的抢救室大门,并一次又一次期盼着他们的好朋友张有为,能像突然间倒下那样,再次突然地站立起来,然后微笑着走出抢救室,充满歉意地向他们解释道:“没事了。刚才只是由于太累,躺下痛快地睡了一觉,让你们受惊啦!”可这样的奇迹,在经过几个小时的漫长等待中,始终未能出现。

张有成很快走进抢救室,直扑大哥身旁,几位医生依然在一刻不停地实施抢救,起搏器每在他的胸前工作过一次,人们都会将充满期盼的目光投向心率测试仪,只是那上面,丝毫都未能显示出心脏跳动的任何迹象。

难道张有为竟舍得抛下妻儿、亲友,抛下他所钟爱和未尽的事业,没有一句临终之言,就这样无声无息永远离开人世?不可能!怎么也不可能!作为胞弟的张有成,一时无法接受这一过于残酷的现实,他开始大声呼喊着张有为的名字,用兄弟间几十年的友谊和人世间最为珍贵的亲情,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没想到,奇迹在一瞬间里居然发生了,只见张有为的眼睛眨了眨,嘴角也微微动了动,心里分明想说什么,只是一句话都讲不出来。这一意外发现,使在场的医生无不感到万分惊讶:难道一个人心脏已停止跳动,身体其它部位的感觉会依然存在?张有成显得异常激动,并继续不停地呼喊着大哥名字。这回,张有为的眼睛没有再眨,嘴角也没有再动,但他的眼窝里,分明流出了一滴豆大的泪珠……

那是一场漫长与无望的抢救,2011年6月18日清晨8点30分,年仅52岁的张有为,终于永远离开了这个令他无限热爱、无比眷念的世界。

又一个好人去世了!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在江宁大地不胫而走。

有位网民,在一家网站上,默默地替张有为设置了一个灵堂,只要移动鼠标轻轻点击一下,哀婉的乐曲声便会不绝于耳、令人心碎。

滨江园区天宝压力容器公司的时军,得知消息后,很快在张有为的家中设起了灵堂,随后又噙着泪水赶往殡仪馆安排其后事。为了表达对这位“园区业主贴心人”的崇高敬意,他一下子订购了一万三千元的鲜花,提前摆放在张有为遗体告别的大厅内。

6月20日上午9时,滨江开发区管委会为张有为举行了告别仪式,自发前来参加吊唁仪式的300多人,无不落下惋惜的泪水。而在此前的18—19日,在滨江开发区派出所工作过的干警们,纷纷自发地赶来,在张有为的灵堂前静静地守候着。那两天时间里,竟有700多人陆续前来,为的是能够看上他们的好朋友张有为最后一眼。

一位手机尾号为5308的朋友,向张有为发出的最后一条短信内容是:

“张局:您在天堂还好吗?我对您的离去特别伤心,您对我的帮助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我内疚没能看您最后一眼,请原谅!您太累了,歇歇也好。人早晚都有一死,您已是重于泰山了。开发区所有的人永远感谢您。我用此方式表达对您的深切思念和无限感恩。愿您一路走好,我的亲人!”

还有一位网民,了解到张有为的感人事迹后,很快在网上率先发出了“南京人民向他学习”的倡议……

张有为于2003年7月来到江宁滨江开发区工作,先后担任过招商局综合科副科长、科长、经发局项目推进科科长、局长助理、副局长等职。2010年7月,园区成立重点项目办公室,他出任办公室主任。是年12月,因受年龄限制,他的副局长职务虽已被免,却仍在默默干着原先的那份工作。如果细究起来,人们不难发现,他其实不是什么官人,充其量只是园区内一位极其普通的聘用性质的科级干部。人们都知道,在这个园区内,只有升到副处级,才可享受到公务员待遇。张有为生前是否有过升迁半级的考虑?或者说,他拚命工作、默默奉献的人生旅程中,是否存有想提升一下级别的念头,以便为聚少离多的亲人带来些许精神上的慰藉?这些,我们已无法知晓。可这些重要吗?当然重要!它有时重要得如同作品之于作家一样。如果有谁漠视这一点,无异于昧着良心在说瞎话。关键是,张有为生前从未过于痴迷这些,他曾对胞弟张有成说:“我最讨厌溜须拍马,那是软骨头所干的事。”虽是这么说,可有时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需要找人帮助入园企业疏通关节的棘手难题,他又不得不请求其弟张有成出面帮忙,因为张有成在医院当主任,认识许多不同层面的人,每次总会使他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这种复杂的人际问题,他似乎适应不了,可又无法回避。时间一长,他在超负荷工作的同时,不觉又背上了极其沉重的心理重负。不知这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通病,还是张有为过于率真的性格所导致的人生缺陷?我一时无法知晓。

2011年6月27日上午,我前往滨江开发区,采访的第一站,便是张有为生前工作过的重点项目办公室。

一位工作人员得知我的来意后,主动找来钥匙,让我进了张有为办公室。

那是一个只有十多平米的空间,里面放有一张桌子,两张椅子和一只长方形橱柜。进门左边的墙角上,还摆放着一张半新的黑色沙发,沙发另一端,静静立着一条收拢的躺椅。这些简单的陈设,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办公室,变得更加逼仄。我环顾四周,目光很快被那只橱柜里所存放的一沓红色荣誉证书所吸引,它们堆放在一起,足足有一尺多高。我走上前去,先是随手翻看了一番,然后在采访本上工工整整地抄录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2003年度,张有为在开发建设中,被园区评为“优秀个人”;

同年,在“三个文明”建设中,被江宁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个人”;

2004年,再次被园区授予“立功个人”;

2007年,被区总工会评为“优秀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者”;

2007—2009年度,获区信访工作者“先进个人”称号,并在燃气安全专项治理工作中,再度被评为“先进个人”;

2008年,被评为“江宁区优秀共产党员”……

他在滨江园区整整工作八年,每到年底,都会有各种不同的荣誉降临其身。而其中的每一项荣誉,都是张有为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换来的。几乎每一位了解他的同事,都会这么认为。

80后出生的毛涛,从扬州环治学院毕业后分到这里,就一直跟在张有为身边。刚出校门的他,一开始面对各种需要填报的表格怎么也弄不好。张有为发现后,像慈父一般手把手地教他,让他知道厂房建设的成本究竟该怎样合理计算,才能让领导一目了然。为了使毛涛进步更快,他还将自己靠平时积累和市场调研所得出的计算公式无私地传授给对方。有一次下班后,毛涛将一张表格不断调整了20多次,仍令他感到不满意。于是,他极其严肃地向对方说:“今天的事,不要拖到明天。不把这张表格弄好,你不要睡觉,我会陪你的。”他是个说到就能做到的人,吃过晚饭后,果然与毛涛一起来到办公室。那晚,两人在灯下整整熬到深夜12点,直到将那张表格做得十分圆满,才一起回宿舍。

在张有为的精心培养下,重点项目办的一批年轻人得以迅速成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称他为“主任”,而在工作之外,都亲切地叫他“叔叔”。为了感恩,毛涛曾花200多元在网上订购了一张躺椅特意赠送给张有为,好让他中午在办公室能够休息得更好。如今,那张躺椅仍搁在办公室内的一个角落里,似乎在默默等待张有为的使用。

2011年初,张有为住进了医院。因为放不下手中的工作,他索性将病房当成了办公场所,每天用手机与外界保持着热线联络,不是关心园区又有哪些重点项目可能落户,就是打听已经落户的企业在办理各项手续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

在生命的最后三个月,张有为的身体状况已明显不如以往,以至每逢外出,都不敢亲自驾车,只好让手下的年轻人来当帮手。他曾私下里对替自己开车的年轻人说:“以前忙了一整天,一觉总会睡到天亮,可最近,睡到深夜二三点就会醒来,再也睡不着。”可即使如此,工作之余,他偶尔仍会和身边的年轻人说些调侃的话。有一次吃过午饭,他从手机里调出一条短信,一本正经地念道:“生很容易,活很容易,生活却不容易;人很简单,事很简单,人事却不简单。”念到这儿,他顿了顿,然后自己加了个横批:“简单人生。”他说这个横批的内容,正是自己一生所崇尚与追求的座右铭。见身旁一群年轻人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表情显得十分严肃,他又接着说:“我这一生,看来只能这样了。今年干到年底,不准备再干下去,到时随便找个清闲的部门等待退休。你们可千万不要像我这样,一辈子都没混出个名堂来,要不断进取,永远向上。”他说这番话时,语气显得特别真诚,仿佛这番话语,是他留给身边一群年轻人最后的肺腑之言。

张有为的猝然离去,使园区重点项目办的徐伟短短几天里变得异常憔悴。他和张有为算是真正的老同事,在一起整整相处八年,并且他来园区报到的第一天,正是张有为亲自接待的。时至今日,他还清楚地记得,每年的10月18日,是滨江开发区的“园庆”。为了办好每次“园庆”,张有为从9月底就会带领手下一帮人忙碌起来。印象中,他是个超前意识很强的人,办事极其认真,从路崖绿化、机械摆设,到来宾的参观路线,他都反复推敲,有时甚至连一只气球没有到位,他都能够考虑到。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张有为下班没有径直朝宿舍赶,而是开着车在园区内逐一检查。一趟开下来,30多公里的路程会花费40分钟时间,可他总是乐此不疲地认真进行着检查。直到如今,一直被沿袭下来的滨江园区第一套接待方案,正是出自他手。他外表像个文弱书生,内心其实燃烧着火一般热情。在园区内,每当发生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冲突的现场总会出现他的身影。2009年底,类似的冲突在园区内再度发生。这回事情闹得很大,以至园区管委会的大门被一大群黑压压的农民工给堵住,有人手上还拿着雪亮的砍刀。张有为在一片混乱的人群中来回不停地穿梭着,劝解着,试图竭力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张。那一次,若不是区防暴大队及时赶赴现场,他真有被砍伤的危险。当局面得到控制后,他又亲自陪同8位农民工代表,与施工方和企业负责人在派出所内一间没有空调的屋子里一直谈判到深夜两点,直到使问题得以化解,才回宿舍。

他不仅是农民工的知己,更是园区内大小企业的贴心人。如今,“有困难找有为”这句得到园区内广大业主普遍认可的流行语,已成为张有为形象的真实写照。

中核动力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是一家隶属核工业部的央企,2010年9月与滨江园区签订投资协议,12月办理了入园手续,因消防图纸始终存在一些缺陷,致使企业迟迟未能开工。张有为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临终前的那个晚上,他正是为了尽快解决消防图纸问题,才将该企业与消防部门的负责人召集在一起,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没想到,那竟成了他为园区工作的最后一次机会。

谈到张有为,该企业党委书记夏军堂先生用极其沉重的语气告诉记者:“张有为以前在工厂呆过,深知创办企业的艰辛,所以后来总是处处能为入园的企业着想。每周召开的‘例会制度’,是我和他一拍即合的产物,然后在园区内得到推广。有时,他一天要参加好几个例会。每次例会没有任何客套,只需半个钟头。在这短短半小时里,他会认真听取入园企业一周的工作总结以及下周安排,遇到能够解决的问题,便当场打电话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他会选择时间亲自陪同企业的相关人员跑建工局、发改局……直到企业所有手续一一办齐并投入生产,他才会稍稍松口气。作为一位具有强烈责任心的人,张有为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可以说,他是江宁滨江开发区的旗帜和标杆,他的名字,已成为一个品牌。”

可能在有些人看来,张有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殊不知,正是这一桩桩不甚起眼的小事,使他与园区内业主之间的感情,变得与日俱增、牢不可破。

南京安达压力容器设备制造企业的洪飞,每当提起张有为,总是欲语还休、语气哽咽。有时说着说着,这位“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中年汉子,竟会变得潸然泪下。谈到张有为,他总是亲切地称他为“老哥”。这一特殊称谓,正是源于他所亲身经历的一桩桩小事。

2003年下半年,原在雨花台一带创业的洪飞,禁不住张有为一次又一次真诚的邀请,终于入驻滨江园区。次年上半年,企业在从事基建时,因道路问题,导致打桩机怎么也开不进来。张有为得知后,很快找来一辆推土机将路推平。2005年7月,刚刚投产的企业,有次遇到了交通车发生故障,致使50多名员工困在厂内。洪飞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打电话找张有为救急。张有为将此事向领导作过汇报后,很快调来一辆园区的大客车,将被困在企业的员工送回城里。2006年初夏的一个中午,一场大水使园区围墙与安达企业搭界的一片地带积水深达四五十公分。当时,园区的下水管道还未来及安装,洪飞正准备用铲车将围墙推倒,以便使积水流走,忽然发现不远处的张有为正站在宿舍的窗户前不断地向他摆着手,随即飞快地奔跑过来。他不知用了什么办法,三弄两弄就让积水全部流走了。此事根本不归他管,可他却做得有滋有味……这一桩桩小事,不仅使洪飞深受感动,而且使安达企业60%以上的员工开始知道,在这个园区内,有个真正的好人,名叫张有为。

如今,这位好人突然走了,使园区内的业主们感到痛心不已。南京宝色股份的王建平先生,刚刚出差从机场赶回园区,听说记者要了解张有为的事迹,当即丢开手中千头万绪的工作,和记者交谈起来。

作为国内一家品牌企业,宝色南京分公司落户滨江园区,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前后仅用10个月时间。为此,王建平先生曾在园区管委会召开的一次业主大会上,不由得赞叹道:“我们创造了一个高于深圳速度的滨江速度。”

2007年,王建平在参加西安总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再次充满自信向宝色企业其它分部的老总们说:“我们在滨江园区办到的事,你们恐怕很难办到。因为滨江园区有一个服务十分到位的政府,而张有为就是突出代表。”可以说,正是张有为身上所体现出的细致入微的服务精神,使南京宝色公司当年在入驻雨花和滨江的两难选择中,最后毅然锁定了滨江。

“张有为这个人,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凡是涉及到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事,他总能找到某种捷径,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这样的人才,真是难得!”王建平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2006年初,我们刚入园不久,他就开始紧盯图纸设计了,因为他知道,图纸设计的进展加快,企业建设的速度便会随之加快。这种做法,在一般政府官员身上并不多见。有一次,我和基建部经理汪洋一同前往江苏冶金设计院催问图纸设计之事,没想到在那儿居然会碰上张有为。我不禁好奇地问:‘你来这儿干什么?’他回答道:‘我是专门赶过来催问你们图纸的事。’说完,我们会心地笑了起来。”

“公司工程进度例会,完全是企业和施工方之间的事,可我们一旦发出邀请,园区总会派他过来,并就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提出具体要求,以确保园区有一支优质的施工队伍。至于入园建设和公司初步运转时所遇到的问题,他更是每请必到,并且总能帮助妥善解决。这是一位真正的实干家,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如果你想请他过来吃顿饭,真是难上加难!”

基建部经理汪洋补充道。

“好人不长命!”当我来到江苏顺力冷弯型钢公司采访时,负责人王银不由地感叹道。

6月18日下午,当得知张有为去世的消息,王银及时赶去参加吊唁,因为他深知,自己这家企业,从入园那天起,完全是张有为一手给抱大的。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从东山吊唁回来,他就让手下一位名叫肖红的员工,写了篇“纪念张有为”的文章,并当场通过手机发往我的邮箱。

晚上,从滨江园区结束一天紧张的采访回到家中,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电脑,急切地阅读起那篇文章来:

从2003年“非典”时期,企业购买滨江土地,开始搞基本建设,我们就认识了张有为。他当时在经发局供职,负责入园企业的建设推进工作。

当时的滨江,只有一望无边的土地和掀起漫天尘土的运土车在往来穿梭,仅有的建筑是首批入园企业为了基建方便所临时搭建的简陋平房。张有为从那时开始,就经常出现在我们企业的平房里,成为面孔最为熟悉、感觉最为亲切、遇到困难最先想到和最先联系的人。因为他的和善与诚恳,我们都亲切地称他“有为”。这种感觉和关系,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浓、越来越深,等到他不辞而别永远离开人世,这才意识到,他与我们已形同亲人。

不是每一种普通的工作关系都可以升华为一种亲情,我想这是源于八年来,有为作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待企业的倾力扶持;源于他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无私奉献。点点滴滴的回忆,都让我们感动感恩,并勾起对他的深深怀念。

我们刚踏入开发区时,对基本建设几乎一无所知,对政策程序几乎毫无了解,滨江开发区为我们提供一站式服务,这种服务的代表就是张有为。他给人的感觉就像我们企业的一员,处处从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他在推进每一项政策时,从不停留在传达领导指示和会议精神层面,更不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而是亲自融入企业,帮助业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快速推进的效果。每当我们在办理建设程序的手续上遇到困难,总会在第一时间联系他,他要么很快赶过来,详细了解情况,要么立即和相关政府部门接洽,有时甚至亲自带着我们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跑,直到把各项手续办妥。在我们厂房建设因总包方原因而影响建设进度时,他又亲自陪同我们驱车前往外地的总包方——钢结构加工厂,和工厂的负责人陈述我们工期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让对方按期交付钢结构产品,使我们的厂房建设按进度顺利完工。

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我们刚入园不久,一边要快速建设,一边要加紧生产。由于疏忽,导致发生了安全事故。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企业非常紧张,并同时面临安监等四、五个政府执能部门所下达的全面停产检查、出口和内销合同的大量交货期违约,以及当地伤者家属因不理解而与企业之间所发生的冲撞。在一系列困难与危机面前,我们庆幸园区有张有为这样优秀的管理干部,他和时任经发局局长高长福没有像别的领导那样,只停留在对我们的指责与批评处罚上,而是全身心地融入企业,帮助我们进行内部整改。为了提高整改速度,不影响企业的停产时间和交货期,张有为每天在车间协助我们工作至深夜,有时甚至会到凌晨,可第二天刚上班,他仍能准时出现在我们企业。等到整改工作结束,他又帮助我们检查是否能够达到安监和其他部门所规定的各项标准,并帮助企业耐心处理与伤者家属之间的矛盾。每当看到他,我们总能感到,陷入困境中的企业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依靠、有动力。当一切困难在张有为和经发局的关心帮助下终于被一一战胜时,我们打电话向他表示谢意,可他已在园区内正帮助另一家企业处理一些新的问题。

流光一闪八年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八年来,我们所盖起的四栋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厂房与办公楼,每一步的建设程序都倾注了有为的心血;八年来,我们早已习惯性地与他保持着亲密联系,无论企业申请各种奖励或政府资金,还是应对各项检查,甚至我们环保工作是否到位、安全生产是否落实、党支部和工会工作有哪些具体内容,他都事无巨细地加以关注。他在我们业主心中,就是园区管委会派驻企业的代表、党的代表、企业的父母官。

后来,他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动,有时找他,他会说这件事现在已不归他管,可当我们解决不了再次找到他,他仍会像以前一样帮助我们,并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

随着企业发展的逐步完善,我们需要他帮助的事情也渐渐变少。但我们没有忘记他,也无法忘记他。曾有好几次,我们打电话给他,想约他过来吃顿饭,可每次他不是说在工地现场,就是在为其它企业忙碌着解决问题。是呀,开发区大大小小有几百家入园企业,哪一家没有留下他熟悉的身影?又有哪一家没有得到过他的倾心扶持?

2011年3月,有为因心脏病住进医院,我们前往医院探视,发现他变得比以往更加瘦弱。我们知道,那是过度劳累所造成的,便劝他出院后好好休息,不要再那么辛苦。他说:“我是党员,不能撂摊子。现在园区有那么多重点项目需要推进,我比较熟悉情况,等领导安排好合适人选后,我才可以退下来。”

记得最后一次和他联系,是在今年5月中旬。电话里,他首先询问的是明年我们企业的建设规划,并说马上要开始做明年重点项目的推进计划,让我们一定要支持他工作。当时,我还开玩笑地说:“你太积极,明年还早哩,等有机会见面再谈吧!”可万万没想到,那竟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次交流。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作为一名优秀党员,张有为在平凡岗位上,为滨江园区的发展默默奉献到生命最后一刻。生前,他没有一句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也没有任何惊世骇俗的伟大壮举,可正是由于多年来在工作岗位上的无私奉献,才使他超越平凡的人生,变得神奇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如今,他虽然走了,可他的精神风范,将永远铭记在滨江园区所有人心中,更会影响着我们的整个社会。

安息吧,有为!愿你一路走好!

2011年7月1日,江宁滨江开发区召开建党90周年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大会,名单中再次出现:张有为

猜你喜欢
滨江园区工作
福州滨江私宅
芜湖滨江天际线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不工作,爽飞了?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选工作
高新(滨江)区:打造“智慧e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