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寻找“桃花源”
韩浩月
一在长沙工作的男子兴冲冲地跟媒体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寻找,他找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者跟着这名男子像模像样地踏访了一番,给出个结论是,这个地方的确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有几分神似”。
这个新闻写的很妙,妙就妙在“神似”一词的使用。自家阳台上如果有花有草,主人几页书读罢在混沌梦乡半睁开眼,也会发现此地与“桃花源”有几分神似。这样的新闻完全可以当作娱乐新闻来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何处不飞花,难道我们就能据此认为到处都是“桃花源”吗?
这种近似指着海市蜃楼信誓旦旦说这是“北京、上海”的事情,多半是某地为了宣传当地旅游风景的一种炒作,但这样的消息能够被媒体报道出来,并且被广泛地转载引起网民的注意,还是有深层次的原因在的,那就是自陶渊明以降,中国人寻找“桃花源”的心愿一直是如此地强烈,乃至随便一小处风景就迷惑了双眼,自以为身在“桃花源”中了。
《桃花源记》原文不过400余字,不足三条微博的信息量,里面涉及景物的描写,也就三五句话,最后陶渊明老师还以一句“后遂无问津者”断了后人追寻的念想。在课堂上学习过该名篇的同学们都知道,《桃花源记》原意不在写景,而是借歌颂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社会”,来发泄对黑暗、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这篇意境优美的文字,实则是当时的盛世危言。
关于“桃花源”的原型地争夺,闹出了不少笑话,前后有多个市、县30多处景地自称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甚至连棵桃树都很难找到的北方某地,也想沾点“桃花源”的光。但有一种观点认为,“桃花源”就是陶渊明他老人家杜撰出来的,根本不存在,结合原作的寓意,我个人比较认为这种观点,众人都以为陶渊明为后世编造了一个梦,实际他只是告诉了大家一个朴素的道理:不要相信“桃花源”的存在。
从中国目前的现实状况看,想找到“桃花源”真的是艰难的事情,柏油公路修到上千米的山顶了,风景秀丽处建满了富人住的别墅,人工制造的各种巨大雕像非常难看地戳在风景中令人胃口大败,景区门票迎风涨一年一个价,花费巨额资金申请了国家遗产、世界遗产的名头,却没钱用于文物保护……人迹能到的地方,几乎都挤满了手持数码相机的游客,擦肩摩踵好不热闹,哪来半点《桃花源记》描写的悠然世外景象?
当下中国,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巨大的工地,活在这个工地里的人们,背后环境、人际、工作等带来的综合压力的折磨下,明知“桃花源”不存在而去寻找,是几代人共同的精神寄托。这两年,“逃离北上广”的白领们日趋增多,他们不甘心只做“桃花源梦”的畅想者,而货真价实地踏上寻找之路了,只是对于他们能否最后找到,我持担忧态度。
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