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榆林市淤地坝存在的问题与加固对策

2011-04-14 23:27张建成
陕西水利 2011年2期
关键词:淤地坝病险榆林市

张建成

(神木县红花渠管理处 陕西 神木 719300)

1 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总面积43578km2,总人口334万人。地貌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约占42%,南部为黄土丘陵区约占58%。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3.69万km2,占总面积的84.7﹪,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22万t/km2,局部地区最高达4.48万t/km2。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一直是制约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

为了加大水土保持治理,榆林市将淤地坝建设作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重点,进行推广建设。经过50年的努力,榆林市共建成淤地坝2.1多万座,主要分布于南部丘陵区的沟沟岔岔,不少地方淤地坝已初步形成坝系。

2 淤地坝建设给榆林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

淤地坝是榆林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和改善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程。通过“拦”、“蓄”、“淤”功能,既能将洪水泥沙就地拦蓄,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形成坝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使荒沟变成了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从而有效解决当地水土流失严重和干旱缺水这两大难题。

2.1 淤地坝可以有效地拦泥保土

作为严重水土流失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榆林市建成的淤地坝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2万km2,实现了拦截泥沙22亿m3,年减少入黄泥沙2.23亿t,风沙荒漠化趋势开始扭转。

2.2 淤地坝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率

目前,榆林市建成的淤地坝及骨干工程共淤地50多万亩,粮食产量达2亿kg,尤其是在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坝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据调查统计,全市坝地面积占总耕地的4.4﹪左右,而粮食产量占总产地的20﹪以上,典型地区可高到30﹪以上,是坡地产量地4倍~6倍,梯田产量地2倍~3倍,确保了流域内农民群众的基本口粮,为退耕还林还草奠定了基础。

2.3 淤地坝建设为当地群众出行带来了便利

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是榆林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独有的地貌特征,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交通不畅,商品难以流通。通过沟道建坝,变荒沟为粮田、变天堑为通途,使沟道地貌得到彻底改观。

2.4 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多措并举和多赢

随着全市淤地坝坝地的大量增加,高标准高质量基本农田地比例也在迅速提高,实现了由原来的广种薄收逐步向精耕细作转变,由单一地农业种植逐步向农、林、牧全面发展转变。

2.5 淤地坝的大规模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

在一个流域内,通过淤地坝建设,不仅可以蓄水涵养地下水,还可以改善流域内水分条件和小气候,减轻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促进林草植被建设,使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目的。

3 榆林市淤地坝存在的问题

淤地坝建设虽然为榆林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但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问题:

3.1 带病运行淤地坝较多

由于大部分淤地坝修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淤地坝多数没有进行工程设计或设计标准偏低,也没有进行过坝系整体布局规划,加之后期管护、配套措施没有跟上,使得淤地坝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多年平均生产保收率仅为80%。随着时间的推移,病险越来越重。

3.2 淤满泥沙的淤地坝功能降低

榆林市现有淤地坝多数是在过去群众运动中修建的,经多年运行,当前大部分坝已被淤满,失去了滞洪拦沙能力。据统计,榆林市目前达不到省颁防洪标准的大型淤地坝有536座,中型淤地坝4135座,分别占其总数的64%和73.8%。淤满泥沙的淤地坝,现已拦蓄的泥沙会逐步流失到黄河里,将给黄河的安澜带来巨大隐患;同时,随着已淤成的坝地损失殆尽,该市的粮食生产将会大幅度减产,给农村的社会经济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3.3 结构不配套,布局不合理,设计标准偏低

过去榆林市在流域沟道内修建的淤地坝,因其多数为群众盲目兴建,缺少统一规划,更无勘测设计,乡村建坝,各自为战,出现了一些沟道中坝套坝、坝中坝、下坝淹上坝及下坝淤不满的现象。,同时由于缺少控制性的治沟骨干坝,遇到暴雨洪水,一旦某一大坝失事,随即造成连锁反应。在设计中,这些淤地坝设计洪水及校核洪水标准偏低、淤积年限较短、泄洪设施规模偏小,造成作物受淹减产失收,而有些坝根本就没有配置必要的泄洪设施,为坝体的安全稳定防洪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3.4 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维修加固

虽然每年榆林市都筹措一部分资金对部分坝体工程进行维修加固,但由于淤地坝多,各县财力不均,自筹能力低,国家投入不足,使得这有限的资金对于众多的淤地坝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3.5 淤地坝建设与运行管理亟待加强

过去修建的跨乡、跨村的大中型淤地坝,由于缺少统一组织管理,只注重种与收,不注意管理、养护和维修,认为坝地是自己的,坝是国家的,管护、维修得靠国家,使淤地坝的病险程度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了坝地的安全生产利用。同时,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近几年来,农、林、扶贫等部门也相继开展了淤地坝建设,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为淤地坝的后续管理、运行带来了巨大问题。

4 对淤地坝维修加固的工作建议

如果这些淤地坝得不到及时修复和加固的话,将会造成新的巨大损失。这些带病运行的大、中型病险淤地坝一旦失事,不仅所拦蓄的泥沙和已淤成的坝地受损,且溃坝的洪水像猛兽般地淹没村庄、道路、良田、房屋等,给国家、集体、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榆林市大约有1/10的大坝属路坝结合的淤地坝,一旦毁坏后将使交通中断,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为此,笔者特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

4.1 摸清问题,分类建档,提出维修加固方案

目前全市共有2万多座淤地坝,点多面广线长,且历史时间较长,部分资料不全,同时因为分属不同的管理,使得这些淤地坝的建设资料也不是特详细。为了摸清全市淤地坝现状,找准问题症结,建议由榆林市水务局牵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对淤地坝基本情况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排查出病险淤地坝;制定应急排险避险预案,对排查出来的病险坝及防汛任务较重的骨干坝和大中型坝,逐坝制定防汛应急排险避险预案,落实安全责任;拿出切实可行的除险加固方案,在排查病险淤地坝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病险情况,分类提出坝体加固加高、增设溢洪道或放水建筑物、维修溢洪道或放水建筑物、增设排洪渠等处理方案。

4.2 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修复加固淤地坝

目前榆林市毁坏的淤地坝大部分仅是坝体冲开一缺口,约占坝体的1/5~1/8,及时修复,投资较小。若不及时修复,假以时日,再要补修则等于新建,投入将会大大增加。

榆林市近年来也拨出专款对部分工程进行维修,但由于淤地坝多,投入少,要切实解决问题必须创新投资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建议国家应将淤地坝修复加固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和黄河防洪体系的重点基础工程,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在投资上给予倾斜,确保淤地坝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优惠配套政策,充分调动群众、集体、企业及社会各界投入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

4.3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淤地坝科技含量

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广大专家和科技人员的作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针对淤地坝存在的重大难题,通过进行强强联合,组织科研攻关,不断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确保淤地坝坝系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及立项审批、竣工验收的质量。大力推广快速实用的筑坝施工技术,引进新设备、新采料、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

4.4 对症下药,尽快消除病险

在修复加固中,依照坝的毁坏和病险程度,按照恢复和巩固提高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修建方案,对已淤满的坝体进行加高;对水毁坝体进行补修;对坝体单薄的进行加固;对缺少泄水建筑物、溢洪道、排洪渠等设施的进行增建;对建筑物毁坏的进行补修,对土溢洪道进行衬砌或改建。

4.5 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明确责权利益

榆林市要尽快制定出台淤地坝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县区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淤地坝的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政策和制度保证。

对骨干坝实行“谁受益、谁管护”的管护制度,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县、乡、村、个人,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中小型淤地坝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管护”的办法,采取承包、拍卖、租赁、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个人、集体投入淤地坝建设与管护。同时,大力推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要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维修加固进度。淤地坝的防洪安全要作为当地防汛工作的重点,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各项度汛措施,确保安全。

5 结语

针对榆林市淤地坝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查摸底,组织技术攻关,加大科技与资金投入,强化运行管理等措施,完全可以解决全市淤地坝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促进淤地坝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淤地坝病险榆林市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坝系工程除险加固防洪标准与洪水组合探讨
叶锐仙作品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这片黄土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黄土画派作品展在榆林市举办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基于二维稳定渗流有限元的病险大坝渗流分析
清水河县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做法和经验
小型病险水库输水设施加固措施浅析
从投资和安全角度设计与优化淤地坝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