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秦延安 通讯员 刘书怀
4月29日,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局长田建民在参加完全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座谈会,受到全国总工会的表彰和省委书记赵乐际等省上领导的亲切接见后,就赶回单位,奔赴在灌区一线,检查田市抽水站泵站改造进展情况和南干渠渠道衬砌中存在的问题,整个五一假期连续三天都没有停息。
“连轴转”式的工作安排使得他没有片刻的休息。作为全省水利系统今年唯一一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田建民并没有感到有什么特殊,只是淡淡地说:“荣誉只是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厚爱。咱在这个岗位上,就要为这个单位想事、谋事,用责任心和良心把事干好,使得职工收入增加、单位得到发展。”
田建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3年来,省口抽渭管理局在他的带领下,认真落实厅党组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和王锋厅长提出的“静下心来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的要求,紧抓机遇、谋划发展,务实创新、规范管理,信息灌区、优质服务,使得全局面貌发生了极大改观。2010年,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年引水达1.59亿立方米,建设投资达8500万元,职工年收入达3.1万,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有一位好的带头人。”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职工说。
“田局长一点没架子,虽然话不多,但对人很亲和。”职工魏正叶说。
30多年的灌区工作经验使得田建民意识到,只有倡导宽松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将职工的心凝聚到一起,推动灌区事业发展。为此,他在全局开展了倡导文明新风、爱岗敬业树奉献等活动,组织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机关纪律作风整顿”、“基层建设管理年”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使得大家用激情干事。
作为高扬程电力抽水灌区,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的管理运行成本较大。经过深入调研,田建民同志提出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的工作思路,在全灌区推行“早申报、早用水、水权自有,迟申报、迟用水、水权不保”的用水权制度和农民用水协会等民主管理模式,落实各级责任,极大地调动了基层管水组织和广大用水户灌溉用水的积极性,大大地降低了灌溉管理成本。全面推行农民用水协会等民主管理模式,使得灌区农民协会达59个,覆盖率达40%;开展灌溉用水示范斗组建设,2010年率先在灌区组建50个示范斗、200个示范组,在规范用水收费管理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使群众亩次浇地费用降低3~5元,维护了群众利益,促进了抗旱灌溉工作。与此同时,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灌区水情、旱情以及渠道、机组运行视频监控系统,实施流量断面交接管理,实行按机组配水,严控各级渠道、各闸点运行水位,提高了配水精度,减少了干支渠道淤积,年节约维修养护费用100余万元。
在内部管理上,田建民在全局“项目建设管理、渠道工程管理、机电设备管理、水价执行与管理、水量对口管理、水费征收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保护”等7大领域建立起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问责制度,使得各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高效。
宽松的工作氛围和高涨的工作热情,使得各级领导干部都精打细算,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也从0.51提高到0.53,年节约水量1000多万立方米;泵站能源单耗由4.793度 /千吨·米下降到 4.312度/千吨·米,年节约用电110万度。这些管理技术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居领先地位。
交口抽渭灌区是一个纯灌溉性灌区,且没有调节蓄水工程,整个灌溉完全依靠河道来水。田建民认真领会和落实厅党组“开展大调研、谋划十二五”部署和要求,2009年一上任,便带领有关同志深入基层,大兴调研之风,组织退休职工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寻求灌区发展之策,确立了“兴建石川河水库、扩大灌溉面积、建设排水系统”的三大发展目标。围绕着这三大目标,全局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开始努力奋斗。
针对灌区设施老化较重情况,田建民提出了抢抓机遇、项目强局战略。为此,他亲自担任组长,组建了交口灌区前期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掀起了灌区改造高潮。2009年以来,交口灌区先后争取和实施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泵站改造等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改造泵站3座,衬砌渠道50余公里,骨干工程衬砌率达到89%,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供水能力进一步提升,年均多灌地10万余亩。
在项目建设中,田建民常年奔波在“两头”,一头是上级业务部门,千方百计汇报项目,争取立项支持。一头是施工一线,督促检查工程进度质量,确保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线、以质量争取投资的理念,规范管理程序,强化项目“四制”,加强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超常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灌区工程装备水平。
2010年,交口灌区项目建设是灌区建成以来投资最多、任务最重、困难最大的一年,全年投资8500万元。特别是在泵站改造中,承担全局抽水任务并兼有防汛任务的渠首枢纽和二级站要全拆全建,为了保证工程施工、抗旱灌溉两不误,田建民严格过程招标程序,选择施工经验丰富、实力强的施工队伍,大胆采用“边运行边建设”的施工方案,实施参建三方周例会制度及项目建设月考制度,做到了在不到5000平方米的场地上,抽水运行与工程施工同时进行,有力地保障了工程进度,实现了项目建设与抗旱工作两不误,得到了水利部督查组和水利厅检查组的高度赞扬。
交口抽渭灌区是国家大型电力抽(排)水灌区,辖灌西安、渭南两市六县(区),设施灌溉面积126万亩,排水控制面积117万亩。灌区建成运行40年来,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粮棉果蔬生产基地。
十年九旱是陕西的基本省情,抗旱灌溉是灌区的一项重要职责,直接关系着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2009年上任以来提出要把抗旱灌溉作为立局之本、生存之基,制定了“快抢、灵活、结实、安全”的灌溉用水方针,通过一系列奖惩考核措施,强力推进灌溉服务,有效发挥了大型灌区在抵御干旱威胁、确保粮食安全中的主力军作用。
2009年入夏不久,灌区出现了6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70多万亩夏播作物播种、出苗困难,群众心急如焚。面对严重旱情,田建民同志主动出击,突出“快抢”,亲自带队组织百名机关干部深入抗旱一线,送水到田间。服务到地头,实施大流量用水,先后在全局组织了两次抗旱攻坚战,在开机灌溉时间、引水流量、安全运行等多个方面创造了新纪录,在短期内解除了旱情,为秋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整个夏季,灌区累计引水1.03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00万亩次,是1976年以来灌区同期引水最多、灌地最多的一个灌季。2010年6月中旬,正值夏灌关键时期,因天然气管道穿越灌区施工造成总干渠发生决口,直接影响80万农田的灌溉问题。面对突发事件,田建民同志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制定抢修方案,亲自坐镇指挥组织抢修,连续奋战7天7夜,直至渠道恢复供水。2011年新春在即,灌区又遭受了50年一遇特大旱灾。田建民同志放弃春节休假,亲自带队深入一线督促检查抗旱灌溉,千方百计组建专业灌溉队,设立流动服务车,向群众提供抗旱灌溉一条龙服务,提前一个月完成了抗旱灌溉任务,发挥了巨大的抗旱减灾效益,受到了灌区群众的高度赞扬,群众自发为管理局赠送锦旗、牌匾表达谢意,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数十次报道了交口灌区抗旱灌溉的经验。
“灌区管理工作做得好坏,最终要由灌区群众说了算。”田建民说。
针对部分基层管水组织中发生的加价加量,扰乱用水收费秩序,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灌区管理部门在灌区所有引水斗口建立了水价公示牌,聘请25名水价监督员,实行“水价公示、终端水价、开票到户”三项制度,真正让农民用放心水,交明白费。在灌溉行水期间,田建民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询问用水户水费负担情况,了解管理员收费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省政府组织的灌区行风满意度测评活动中,交口灌区连续两年群众满意度达到了98%以上。
据统计,2009年以来,交口抽渭灌区年均引水2.3亿立方米,是多年均值的123%;年均灌地200万亩次,粮食亩产达到900多公斤,累计挽回粮食产量1亿公斤,为陕西粮食“七连增”作出了巨大贡献。
千方百计提高职工收入、想方设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构建文明和谐灌区,是田建民同志始终考虑、并倾注大量心血着力解决的问题。2009年以来,他牢牢住灌溉抗旱这个中心,积极争取“两项”经费落实,努力增加局域经济总量,大力实施开源节流,职工收入接近翻番,干部职工普遍感到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工作生活的更舒心、更体面。
在田建民同志倡导和推动下,全局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制定了交口文化建设规划,确立了灌区发展目标、服务宗旨、管理理念以及行为规范,形成了“奉献服务,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交口精神,为灌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热情空前高涨。2009年,管理局被授予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称号。
主持交口抽渭管理局工作两年来,田建民同志心系职工,情牵职工,为职工办理了“三金”,职工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先后投资近200万元,用于改善基层单位交通条件和人饮设施,创建“职工之家”,建设职工书屋,组织职工体检,开展扶贫帮困和“金秋助学”等,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职工私家车越来越多,单位凝聚力和职工归属感进一步增强,不仅有效遏制了因工作条件差、待遇低而导致的人才流失势头,而且先后有10多名同志返回单位工作,职工队伍更加稳定,充满活力,呈现出安心基层、扎实工作、献身水利的良好局面。
“干事要对得起良心,要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上,努力把事做好。”田建民说。
正是因为有这种信念,有一腔热忱,有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才使得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的事业一步一个台阶的向前走。而这位睿智的“领头羊”也被灌区群众和干部职工亲切地称作水利建设的“老黄牛”,干部职工的“贴心人”,灌区农民的“保护神”。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