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 王伟群
(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400) (奉贤区蔬菜技术推广站)
豆类蔬菜是上海地区主要栽培蔬菜品种,种类多,主要有毛豆、豌豆、荷兰豆、豇豆、刀豆、扁豆、洋扁豆、蚕豆等,由于气候、品种及栽培管理等农田生态因子变化,近年来豆类钻蛀性害虫发生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豆类蔬菜品质和产量。而蔬菜测报和生产上往往将豆类钻蛀害虫认为是某一种害虫,习惯于某一时段用药,给豆类蔬菜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对豆类钻蛀性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特点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分类防治豆类钻蛀性害虫对策,现介绍如下。
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mm,体灰褐色或暗黄褐色。前翅狭长,沿前缘有1条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卵椭圆形,长约0.5mm,表面密布不明显的网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红色,孵化前呈浅桔黄色。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4~18mm,初孵幼虫为淡黄色,后为灰绿直至紫红色。1~3龄幼虫前胸背板有黑色“山”形纹,4~5龄幼虫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两侧各有1个黑斑,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蛹体长9~10mm,黄褐色,臀刺6根,蛹外包有白色丝质的椭圆形茧。
产卵部位大多在荚上的细毛间和萼片下面,少数可产在叶柄等处。尤其喜产在有毛的豆荚上,多数散产斜插在荚毛之间,以上中部嫩荚上着卵最多;在绿肥和豌豆上产卵时,多产在花苞和残留的雄蕊内部而不产在荚面。豆荚螟危害最大特征是初孵幼虫蛀入豆荚随即分泌胶液封闭蛀孔,3龄以上转荚危害,蛀出孔较大,不封口,蛀出孔外常有虫粪,转蛀孔从里面吐丝封闭,外观呈白色。
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0~26mm,体色黄褐色,腹面灰白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黄褐色。前翅茶褐色,中室的端部有一块白色半透明的近长方形斑,中室中间近前缘处有一个肾形白斑,稍后有一个圆形小白斑点,白斑均有紫色的折闪光。后翅白色、半透明,近外1/3缘茶色,透明部分有3条淡褐色纵线,前缘近基部有小褐斑2块。停息时,四翅平展,前翅后缘呈直线排列。雌虫腹部肥大,末端圆形。雄虫体尖细,腹部末端有灰黑色的毛丛。卵椭圆形,0.7mm×0.4mm左右,黄绿色,表面有近六角形的网纹。幼虫体长14~18mm,头黄褐色,体淡黄绿色,前胸背板黑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每节的前排有4个毛瘤,后排有褐斑2个,无刚毛。腹部背板上毛片同胸部,但各毛片上均有1根刚毛。腹足趾钩双序缺环。蛹长约12mm,淡褐色,翅芽明显,伸至第4腹节,触角、中足均伸至第10腹节。中胸气门前方有刚毛1根。臀棘褐色,上生钩刺8枚,末端向内侧弯曲。
产卵在含苞欲放的花蕾或花瓣上,初孵幼虫先蛀入花蕾或花器取食幼嫩子房,随被害花蕾幼荚掉落地上,幼虫再重返植株蛀食花或幼荚,3龄以上幼虫大部分蛀荚危害。
俗称大豆蛀荚虫、小红虫,小卷蛾。成虫体长5~6mm、翅展12~14mm,黄褐至暗褐色。前翅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外缘内侧中央银灰色,有3个纵列紫斑点。雄蛾前翅色较淡,有翅缰1根,腹部末端较钝;雌蛾前翅色较深,翅缰3根,腹部末端较尖。卵扁椭圆形,长约0.5mm,橘黄色。幼虫体长8~10mm,初孵时乳黄色,老熟时变为橙红色。蛹长约6mm,红褐色,腹末有8~10根锯齿状尾刺。
食性单一,主要危害大豆,喜产卵在有毛豆荚上,散产,幼虫孵化后多从豆荚边缘合缝处蛀入,幼虫初孵乳黄色,老熟变橙色。
成虫体长12~14mm,翅展30~35mm,体色咖啡色至紫色,被白色长绒毛;触角黑色,节间具白环,下唇须上面黑色、下面白色,前后翅正面褐色、具蓝紫闪光,后翅亚外缘有1列圆斑,雌蝶尚有1列不规则的污白斑与之平行,前后翅反面浅褐色,具多条污白波纹。卵半球型,1~1.5mm,淡蓝色,表面有隆起的网纹。幼虫共5龄,长椭圆形,腹面扁平,背面拱起,老熟幼虫长约15mm,体色紫红色,密布黑色粒状突起,各具1根绒毛,体侧具不规则斜线。头黄褐色,常缩在前胸下面,腹足短小,呈吸盘状。蛹长10~12mm,灰褐色,背线两侧各有2列深褐色斑点。
卵多数产在含苞欲放的花蕾或花瓣上,部分产于花梗或豆荚上。初孵幼虫先蛀入花蕾或花器取食幼嫩子房,并转蕾多次危害,3龄以上蛀荚危害。
豆荚螟和大豆食心虫主要危害毛豆,大豆食心虫食性单一,豆荚螟还可危害豇豆、扁豆等,适温(26~30℃)干燥(相对湿度70%~80%)有利于豆荚螟的危害,适温(20~25℃)高湿(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大豆食心虫的生长发育。适宜豆野螟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5~36℃,最适温度为25~29℃、相对湿度85%~100%,高温高湿有利于豆野螟的发生,豆野螟主要危害豇豆,还可危害刀豆、扁豆。波纹小灰蝶主要危害扁豆,秋天气温不凉干燥有利于波纹小灰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