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体会
徐龙芬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畜牧局 252000)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附着在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中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表现是贫血、黄疸和发热等症状,该病在本地已流行七八年,给养猪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特别是2011年夏季以来,伴随着雨水较多,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蚊蝇等吸血昆虫大量孳生,个别养猪场又有不同程度地发生。根据近年来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情况,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进入6月份以后,附着气温的升高和空气湿度加大,蚊蝇等吸血昆虫的增多,猪附红细胞体病疫情逐渐增大,特别是环境卫生条件差的猪场,疫情传播快,发病严重,卫生条件好的猪场一般呈零星发生,症状也较轻。从发病年龄来看,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是吸血昆虫(蚊、蝇、蜱等)的叮咬引起,防疫注射或打耳标时消毒不彻底和购进仔猪时未做好隔离消毒措施也引起该病的传染。该病的死亡率可达20%~30%,如有继发感染或治疗不当死亡率会增加。
(1)猪附红细胞体病多为潜伏状态,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3~5d,长则一个月,甚至数月。发病猪只主要呈现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体温可达40~41.5℃,个别高达42℃,呈稽留热,精神抑郁,被毛粗乱,腿软无力,站立不稳,不爱走动,食欲下降甚至废绝,个别气喘、咳嗽,呼吸困难,眼结膜苍白或黄染。(2)仔猪发病后精神萎顿,食欲废绝,扎堆,浑身发抖,个别病例1~2d死亡,大部分病仔猪病程较长,发病早期病猪皮肤表现潮红,胸腹下及四肢内侧表现明显,可视黏膜发绀,病后期病猪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或黄疸。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呈角弓反张,部分治愈仔猪生长受阻,成为僵猪。死亡率10%~50%不等,个别80%以上。(3)育肥猪发病后,全身皮肤呈浅紫色或土黄色,病程长的皮肤苍白,高热不退,使用常规消炎退烧药短期有效,停药复发后症状更重。(4)母猪发病后,除出现一般症状外,还出现流产、不育、泌乳减少甚至停乳等症状。
特征性病变是贫血与黄疸。皮肤可视黏膜苍白,黄染,血液稀薄,凝固不良,部分病猪全身皮肤发红,皮下组织和肌肉间胶冻样浸润,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呈蓝灰色,边缘有出血点,部分病猪肝脏肿大,脂肪变性。肾脏贫血,局部有淤血,临床中有时见胃内有大量出血快。
4.1 新鲜血液检验 取病猪耳静脉血1滴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盖上盖玻片,在40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血浆中有大量圆形、短杆形及月牙状虫体,虫体不停地翻滚或扭转运动,大量红细胞变形,呈狼牙棒状,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接近或附着于红细胞者其活动力减弱或无活动力。
4.2 血涂片检验 取病猪耳静脉血液制成涂片,用姬姆萨染色,1000倍油镜下观察,见红细胞和血浆中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虫体,呈紫红色,边缘晶莹有折光。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实验室血液学检查结果,可以确诊猪红细胞体病。
(1)将发病猪只挑出,与健康猪隔离,距离尽可能远,病死猪无害化处理。(2)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内外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便,特别是猪舍外污水沟的粪便,加强消毒。同时做好灭蚊防鼠工作。注射疫苗时一头猪一个针头。(3)病猪可用三氮脒5~7mg/kg体重深部肌注,间隔48h重复用药1次,也可用土霉素针、四环素15mg/kg体重分2次注射,连续用药1周。全群可用土霉素1000g/t饲料或阿散酸200mg/kg体重拌料,连续喂10~15d。
(1)猪附红细胞体病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来确诊,但应注意与流感、猪瘟、伪狂犬病、弓形体病的鉴别诊断。(2)附红细胞体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传播,而且在高温、潮湿、吸血昆虫大量孳生且叮咬严重的夏秋交界季节最严重,因此在夏秋季节,尤其在雨天、湿度大,吸血昆虫猖獗时可用聚酯类、蚊蝇净等在傍晚时喷洒猪舍内外环境,消灭蚊蝇是防制本病爆发和流行的重要环节。笔者试用晚间在猪舍内点燃蚊香的方法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另外在免疫注射、佩戴耳标、去势、人工受精时要严格消毒,以防本病的人为传播。(3)猪群一旦感染附红细胞体病,将终身携带虫体,未见症状的猪体内也可能已感染附红细胞体,但当猪群受到应激因素影响时,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体内附红细胞体繁殖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病,出现临床症状,因此,一定要在易发季节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4)治疗本病的药物很多,在临床中较为理想的是血虫净、土霉素、阿散酸,在本病易发季节及猪群受某些应激时,应在饲料中添加预防用药,预防用药应交替使用,每10~15d更换1次,以降低虫体的耐药性。治疗本病时,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实验证明,在发病初期药物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发病后3~4d再用药效果往往不佳。
(2011–10–10)
S858.28
B
1007-1733(2011)12-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