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流行的病因学分析与防治

2011-04-13 21:19周升绪,于洪义
山东畜牧兽医 2011年12期
关键词:头份月龄猪瘟



猪瘟流行的病因学分析与防治

周升绪 于洪义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局 262200)

欧洲称猪瘟为古典猪瘟,是由猪瘟病毒(HCV或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是该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尽管芬兰、丹麦、瑞典、英国和美国等20多个国家于1917~1992年陆续宣布HC在其国内已被消灭,但目前仍有44个国家和地区在流行。由于HC造成的损失巨大,历来是各国研究的热点,国际兽医局将其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也是HC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在猪病中,HC的危害最大,因此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

近年来,HC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由典型转为非典型,并出现了亚临床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近期有些地方又出现区域性流行。在加大免疫密度,超量超前免疫,增加免疫次数的情况下,仍不能有效控制HC的流行,这些现象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及兽医行政管理、防疫部门的高度重视。

1 HC流行的病因分析

导致HC流行的原因多而复杂,根据目前生产中发病情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亚临床感染 在我国,HC虽然免疫接种基本得到控制,但仍不断发生,尤其HC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和出生仔猪的HC呈上升趋势,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有的猪场发生母猪繁殖障碍占妊娠猪的78%,有的占同期产子母猪的80%,死亡胎儿和死仔占总产仔数的68%。有调查结果表明,31起猪瘟中,母猪繁殖障碍占32%,断乳前后仔猪占41%,成年猪仅占25%,此外31起HC中93%发生于免疫猪群。对上述现象,众多学者说法不一,但有一点达成共识:不断引起HC流行并且不易根除的主要原因是亚临床感染的存在。引起亚临床感染一般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1)感染HCV的繁殖母猪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免疫力低下、HC抗体水平不高的猪,对免疫的应答能力很差,常可成为HC的隐性感染者,尤其是抗体水平不高的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流行野毒,引起亚临床感染,并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母猪繁殖障碍,构成非典型HC的传染源。虽有个别报道认为强毒和疫苗毒均不能引起仔猪垂直感染,但用荧光抗体染色法在死胎、死仔的肾、扁桃体和淋巴结中均可检出HCV,检测产死胎、死仔的母猪血清,77%或86.7%为HC强毒抗体阳性。(2)繁殖障碍母猪所产胎儿造成的持续性感染 根据近年来国内各地发生HC情况看,HC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和出生仔猪HC多发生在免疫过的猪场,并且经产母猪多发,有的猪场在母猪妊娠期间注射猪瘟疫苗,结果引发初生仔猪HC,这些可能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HCLV)有关。HCLV是由我国研制成功、国内唯一长期使用的弱毒疫苗,被公认为不带残余毒力的最佳弱毒株,可以安全地免疫预防任何孕期的母猪,虽然HCLV可通过胎盘,但不引起流产、死产。然而国外早有报道,HC疫苗毒不仅可以通过胎盘,而且可以起胎儿干尸化、死产或产弱仔。有人早在60年代提出HCLV对胎儿有致病作用,用54-III系兔化HC毒对不同怀孕期的母猪进行免疫,结果正是在怀孕1个月内或怀孕后其对胎儿均有损害作用,并使胎儿带毒。这一问题虽然提出很早,但长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对HC的防制将仍以免疫预防为主。

1.2 HCV流行毒株的分子变异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HC流行毒已有基因型I转为基因型II,向远离疫苗毒的方向变化着一变化趋势和国外是一致的。

1.3 猪的迁移与引进 随着养猪业的迅猛发展,尤其个体养猪业的发展,使猪的自由贸易增多,从而导致HC的传播。许多猪场在引进外源猪时,不进行严格检疫,常使猪场因引进后备母猪或生长肥育猪后爆发HC。此外HCV还可通过猪肉和猪肉制品传到远方。HCV在野猪群中也可形成感染循环,在有些国家野猪及其肉品对HC的传播起着一定的作用。

1.4 母体抗原的干扰 母体抗原是仔猪在哺乳期从母乳中获得的。为了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是仔猪获得较强免疫力,对初生仔猪进行超前免疫,已达成共识,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此方法日渐成熟。

1.5 其他因素 除上述原因外,HC疫苗本身的质量、保存及多种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如疫苗质量不合格,低效或无效;疫苗储存不当,或在运输和注射过程中没有冷藏处理;注射过程中打飞针,造成人为传播;接种前使用抑制机体免疫反应药物及含有这些药物的饲料添加剂;采用不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剂量不足;对病猪很少采取无害化处理,尤其将未经煮熟的残羹喂猪;检验制度不健全,手段落后,监管不到位,尤其在农村,人为因素造成的HC流行较严重,为HC的防制增加了难度。

2 猪瘟的防制

2.1 加强HC诊断 虽然HC在发病特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病猪的症状和病理变化无特征,但作者根据近年来对HC的观察和研究,认为有些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如HC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母猪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常表现流产、难产、产干尸化胎儿、死胎和弱仔,并以窝发为其特点所产仔猪死亡严重,并仔猪有神经症状,全身振颤,有明显的运动障碍,站立不稳行走时左右摇摆,常前肢麻痹着地或后肢麻痹着地呈犬坐姿势、或卧地。其病理变化虽不像典型HC那样呈全身组织器官多发性出血,还是可以观察到淋巴结的大理石样变和肾的点状出血、脾梗死、脑膜脑炎等。尤其在对急性初生仔猪HC的病理组织学研究中,笔者发现几个特点:合组织器官的炎性细胞以:脑、肝、肺、心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和脾、淋巴结、肺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其特征:脑、淋巴结、肝、脾、心等坏死均为小灶壮坏死;肾、肝、脾、淋巴结发育不全,肾表现最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淋巴结细胞性脑膜炎,小脑的变化极为典型,和肾等发育不全是造成仔猪严重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将脑膜脑炎、神经症状和运动障碍作为诊断仔猪急性HC的重要依据,同时应注意和狂犬病、伪狂犬病、食盐中毒、猪传染性闹脊髓炎加以鉴别。有人用HCLV强化试验作为初生仔猪HC的一种诊断方法,这在没有实验条件的地方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方法。虽然病史、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有助于HC的诊断,但要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主要是以病毒抗原的检测、病毒分离及抗体检查为其基础。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冰冻组织切片的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此法简便、快捷、可靠,在2h内即可完成。作为FA试验的样品应采自病猪或死猪的扁桃体、脾、肾、回肠末端,扁桃体应作为检查HCV抗原的最主要器官。对于病程长的病猪,应重点观察回肠。(2)将病猪扁桃体和脾制成20g/L的混合匀浆后接种PK-15,24~72h以后用FA试验检查培养物中的HCV。此种病毒分离方法比FA更加敏感。(3)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进行最经典的诊断方法,如接种易感染猪和免疫猪、兔体交叉免疫试验以及在猪源细胞上分离病毒,进一步用荧光或酶标抗体证实。(4)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HCV。(5)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作为HC强度和弱毒感染猪血清抗体的检测与分析。(6)为了区别HCV与BVDV,感染猪的血清抗体的血清分别用2种病毒做中和实验,如果HCV的抗体效价高,则病因可能是HCV,但也不能排除二者同时感染,故应多检查一些病例。

2.2 加强免疫检测 应把清除、扑杀亚临床感染猪作为重点,并加强HC群体免疫检测措施,根据总保护率的高低判定免疫效果,如果总保护率能达到90%左右,则表明总体免疫良好,而小于50%则显示免疫无效或为HC不稳定群体,对引进的外源猪必须严格进行检疫。在大批量注射疫苗前应进行疫苗效价监测。

2.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HC免疫程序国内目前还不统一,尤其对仔猪。从免疫次数看,有一免、二免、三免。从免疫时间看,有超前免疫、25~30日龄免疫、30日龄免疫、25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0日龄一次免疫(稳定区)。不稳定区在加大剂量的条件下30日龄左右或50日龄左右免疫;0时首免,60日龄二免;0时首免,70日龄二免。有人在相同条件下对5种常用的HC免疫程序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前免疫、1月龄1次、2月龄1次。1月龄和2月龄2次免疫猪的免疫应答明显低于前4种。最好HC控制区采用1月龄1次免疫或2月龄1次免疫,HC未控制区采用1月龄1次或超前免疫。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和妊娠期,以免引起胎盘感染或仔猪超前免疫时发生过敏性休克。

2.4 加大免疫剂量 欧洲一些国家为消灭HC的亚临床感染,已采用加大免疫剂量的方法,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肌肉注射量为400RID,口鼻免疫剂量640 RID,我国规定C株苗免疫剂量为150RID。虽然有实验证实1、2、4头份剂量的免疫效果无明显差异,1头份剂量足以诱发有效免疫应答,但多数学者认为适当提高免疫剂量有利于提高抗体水平,同时加大免疫剂量亦可中和一定的母源抗体。以下免疫剂量可供参考:种猪4~5头份、仔猪2~3头份;仔猪母源抗体在1:32以上时,以4头份剂量免疫效果最佳;生长育肥猪、母猪和公猪均应2头份;30日龄仔猪接种和空怀母猪接种均为1500个兔感染量。此外,应制定严格的免疫接种制度,使HC免疫规范化;一旦发生HC,应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猪瘟(包括非典型猪瘟)的发生与蔓延严重危害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目前畜牧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更加深入地研制更为可靠的疫苗和制定严格的猪瘟防制措施。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2011–08–29)

S858.28

B

1007-1733(2011)12-0024-02

猜你喜欢
头份月龄猪瘟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提高育肥猪出栏率合理的饲养密度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不同月龄荷斯坦牛产奶量的研究
浅谈猪瘟防治
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分析
猪瘟与附红体混合感染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