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贡献(下)

2011-04-13 19:21谭献民秦立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

谭献民,秦立春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试论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贡献(下)

谭献民,秦立春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和关键而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具体内涵、相互关系、基本原则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事业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体系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郑重地向全党提出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负有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建设新中国的艰巨使命。我们的党经历过无数次革命斗争的失败和挫折,已经从两条战线斗争中巩固和壮大起来了。但是,还必须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理论高度上来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P534)所谓“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即是中国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从六届六中全会以后毛泽东的一系列文章和讲话来看,他所创立与形成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体现如下:

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特点相结合。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情实际,以制定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策略。

毛泽东指出: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就逐步由一个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般说来,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就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已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而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党内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的指导思想,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欧洲革命和俄国革命的若干结论,将中国革命之两个不同的阶段或是绝然分开,或是混为一谈,而不去认识和总结中国革命的特殊性质和特殊规律,故在有关革命的性质、任务、目标、道路、革命的对象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问题上推行错误的方针、政策、战略和策略,都是脱离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和脱离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都使党和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2](P763)。

毛泽东指出: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决定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敌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革命性与妥协性)的阶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革命势力十分强大,残酷地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使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而且只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农民群众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革命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其实质是党所领导的农民革命,必须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方式,将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融为一体,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之所以是错误的,归根结底是因为忘记了农民群众,没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农民问题相结合。他们或者迁就资产阶级、或者附带地搞农民运动,都不肯去研究农民。而在中国,如果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3](P106-107)。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已经证实: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来,从“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中所总结出来的独特经验,即对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独特认识,既反映出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又符合于工农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规律相统一的科学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其二、马克思主义群众(大众)化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为群众所掌握和运用: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斗争实践相结合。要以生动活泼、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道理;要以群众的斗争实践检验党在每一历史时期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而使之不断地成熟完善和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所认识和掌握。

从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开始,毛泽东就不断总结群众斗争的历史经验而思考马克思主义如何为工农群众所认同和所掌握的规律。毛泽东指出:脱离斗争实际(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最终是不能为群众认同的:“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斗争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4](P115)这种实际经验就是对群众利益的认识与解决。因此,必须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必须时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4](P136)。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毛泽东指出:我们要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党依靠着这些人而联系党员和群众,依靠着这些人对于群众的坚强领导而达到打倒敌人之目的”。[4](P277)同时,他们“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要以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来做发动组织群众的工作。[2](P837)毛泽东进一步将这一套工作方法上升为党的群众路线,明确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P899)通过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即党的群众路线)而使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地成熟完善、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所认识和掌握,成为领导人民群众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有力武器。这是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作出的伟大贡献。

其三、党的建设是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必须通过整党整风以密切党群关系,以实现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从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始,毛泽东就从党的思想路线、干部路线、党群关系等问题上,系统而深入地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而集二十年的历史经验以提高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之更加深入的更加统一的理解”,就必须“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2](P812)党内“三股歪风”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死敌”。

毛泽东指出:党内主观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即不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是单纯地为学理论而去学理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生搬硬套于中国革命。一种是经验主义,即将自己所经历的局部经验认定为普遍真理,而拒绝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其中教条主义危害更大,它脱离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基本国情、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而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若干结论,并以此吓唬群众。

毛泽东指出:由于二十年的锻炼,现在我们党内并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派主义了。“但是宗派主义的残余是还存在的,有对党内的宗派主义残余,也有对党外的宗派主义残余”。前者表现在党内关系上,即党内一些同志为局部利益为个人利益而向党组织“闹独立性”,违背“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体,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特别是在处理个人与党的关系问题上,向党组织“闹名誉,闹地位,,闹出风头”,破坏党的团结和统一。[2](P821-822)后者表现在党外关系上,即一些党员“喜欢对党外人员妄自尊大,看不起人家,藐视人家,而不愿意尊重人家,不愿意了解人家的长处”,破坏党与党外人士的团结,损害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2](P825-826)

毛泽东指出: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宣传工具或表现形式。它有“八大罪状”:即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处、祸国殃民。因此,“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2](P840)。

毛泽东指出,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在我们党内,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映”[2](P83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似汪洋大海的国家。一大批小资产阶级分子入党,必然要用小资产阶级思想来影响甚至改造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建设必然要以思想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作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即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来克服和改造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影响,亦即认识错误思想产生的原因、条件、性质、危害,以及如何有效地予以克服和改造,而不是将犯错误的同志一棍子打死。所以必须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达到即“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而“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而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而制定并贯彻实施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2](P820)

1945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特点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包括党的建设)高度概括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又系统地具体地阐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特别是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具体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政策,以及各项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与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客观规律已经高度地融为一体,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

1956年3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会议上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5](P23-24)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农民所有制所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相互促进的路线,但其实质则是以生产关系的变革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之社会主义改造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之中。因为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才能大规模地迅速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巩固人民政权和防止反革命复辟。[6](P734)实践证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并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基础。

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的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思路,是在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之上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毛泽东的理论思路,是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推进和实现“第二次结合”的中心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且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可以而且能够通过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予以解决的。因此,它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动力。党的各级干部的工作方法,要由革命战争年代善于处理敌我矛盾而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善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简要地说,政治方面:党的领导要由“外行”变“内行”;党的中央委员会要由“政治中央委员会”变为“科学中央委员会”[7](P102);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工作,尊重党外干部和知识分子;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错误思想和作风,更好地发挥党的“三大”优良传统;要切实实现“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8](P129)经济方面: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关系;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两种所有制之间的生产与交换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并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8](P34)要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方式。[8](P135)文化方面: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通过正确与错误、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以探索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7](P229)

毛泽东的上述论述,是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企图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理论探索。它已经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上思考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进和实现问题。但是,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多种原因,毛泽东对革命战争年代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特点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斗争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而取得的非凡的历史功绩刻骨铭心。其中的关键环节是群众性的整党整风运动,它是实现党群团结、干群团结而无坚不摧的法宝。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惯性思维的双重交织使毛泽东对群众运动的方式挥之不去,屡试不弃,认为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核心和根本问题,它可以保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永不改变。因此,他固执地认为必须继续坚持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群众运动,并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致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这不仅难以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作更为深入具体的探索和总结,也使“第二次结合”走向历史误区。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但毛泽东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始终坚持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精神则是永存的!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与讲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校:彭大成)

On Mao Zedong’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Propelling Marxism’s Sinic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lower)

TAN Xian-min,QIN Li-chu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Based on summarying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revolution,Mao Zedong proposed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about the Marxism“three transformations”and the specific content,relationship,basic principle and content of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whose core and key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ropelling the business of Marxism“three transformations”.

Mao Zedong;Marxism“three transformations”;theoretical system

A841.2

A

1000-2529(2011)03-0061-04

2011-01-20

教育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专项任务(10JDJNJD106);中国共产党文献研究会毛泽东生平与思想研究分会2010年度基金资助项目

谭献民(1955-),男,湖南安仁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立春(1966-),男,湖南湘阴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