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善钢
(外高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浦东 200137)
前胃扩张症(PDD)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起初该病被称为金刚鹦鹉,因为该病只发生在金刚鹦鹉身上。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时候,该病也开始感染其他品种的鹦鹉了,包括非洲灰鹦鹉,亚马逊鹦鹉,长尾小鹦鹉,玄凤鹦鹉,折衷鹦鹉,风头鹦鹉等。最近几年琵鹭、鹅、巨嘴鸟、老鹰等鸟类也都有该病的报道。
PDD是宠物鸟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很多观赏鸟饲养者来说该病每年可能会发生好几次。当鸟儿患PDD的时候,往往是从胃肠道的神经发炎开始的。消化道受影响的主要部分是腺胃,也就是鸟的肌胃上面的腺体部分。当然,肌胃也受影响。对于健康的鸟来说,食物首先被收集到腺胃并软化,然后再进一步的将食物消化。
然而当鸟患PDD后会引起白细胞进入胃的神经节引起损伤,使得神经不再能够正常的工作了。这些神经控制着胃潜意识的收缩和运动。当神经停止工作,鸟也就失去了其胃部肌肉推动食物通过消化道的能力。这样一来,腺胃就成了许多未消化的食物等腐烂发酵的场所。聚积的食物越来越多,腺胃扩张,被拉长变形。很多情况下消化停止了,鸟儿因此而饿死。聚积的未消化食物也有可能造成细菌感染,从而进一步继发其他疾病。
PDD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慢性或间歇性的回流反胃,消瘦,食欲不振,腹泻,肌肉无力,抑郁和昏睡。PDD也可破坏大脑和脊髓的神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鸟可能有癫痫发作,头部动作异常,不稳,动作笨拙和缺乏平衡等。这种鸟可能不知道在哪里该放它的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发生的一切全然不知,有时候会出现飞行困难的症状。有些鸟会表现出胃肠道症状或者是神经症状,或两种症状兼而有之。风头鹦鹉主要表现出神经症状而非胃肠道症状。金刚鹦鹉首先会出现胃肠道症状,之后过较长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神经症状。
由于迄今尚无检测PDD的方法,因此要确诊PDD是相当困难的。在欧美国家有采用活组织切片的方法来观察组织的微观病变,但是获得组织切片又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需要做手术,风险很大,即使在欧美国家,很多专业的临床兽医也不愿做这样的手术。将腺胃切开后很有可能就再也缝合不上了,因为腺胃扩张后会变得非常薄。
作为替代方案,一些兽医也可以使用诊断透视(实时X光片或X射线)的方法。但这需要特殊的设备,不是所有的动物医院都有这样的设备。给鸟儿口服一些钡或其他口服造影剂后,让其呆在一个专门的笼子或者盒子里。兽医可以观察钡等通过消化道时的速度。如果鸟儿患有PDD,通过的速度肯定是缓慢的,胃扩张的很厉害。
如果没有条件采用上述的两种方法进行诊断,要想做出确诊是相当困难的。当采用全血计数、生化实验、电泳等其他疾病常用的诊断的方法诊断下来仍没有找到病因的时候,这时可以考虑鸟儿是否患PDD了。
当鸟儿诊断出有PDD后该怎么做呢?多年来大部分兽医只能提供支持疗法比如让鸟儿吃流食,让鸟儿在剩余的时间里活着更舒适。然而,最近有位名叫Robert Dahlhausen的兽医师提出了使用一种特别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被称为是COX-2抑制剂,但是,使用这类药物仍然是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因此该药是否长期有效还有待观察。
对于PDD的病因迄今尚无公认的说法。引起该病的病原以及该病是否具有传染性迄今尚无定论。因此迄今也尚无有效的疫苗以及标准的诊断方法。对于PDD的病因有很多猜测。有些兽医师认为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也有人认为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病原,能够让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引起过敏反应。也有认为是因为吞食了某种蛋白质而导致了免疫反应。还有学者认为跟遗传有关。美国佐治亚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近日宣称其分离到了一种病毒是PDD的病原。但是这种病毒究竟属于哪一科哪一属尚需进一步研究。Rosenthal Guelph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加拿大以及美国东部的很多地区有时大批聚集生活在一起的鸟会同时发生PDD,这说明显然是一种由某种病原引起的传染病。Rosenthal认为病毒并不是引起该病的唯一原因。因为从症状情况来看,有些鸟似乎是传染上了PDD, 有些鸟似乎是因为环境原因造成了PDD。认为是病毒引起PDD的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该病是如何从一只鸟传播给另一只鸟的,是通过分泌物还是某种媒介物。似乎有些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却仍能将疾病传给其他鸟,这又是什么原因。这些将是研究人员亟待回答的问题。如果确实是一种传染病的话,对于兽医师来说则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因为,人们很容易购买到隐性带病或者长期带病的鸟。这些鸟很可能是一个传染源。现在尚无简单合适的方法来确定鸟是否是长期带病。
国内目前饲养观赏鸟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些宠物医院也收治了相关的一些病例。但总体而言,国内对这类疾病的研究和诊治还很少见,需要广大科研人员以及临床兽医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