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峰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论大学生在新农村体育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杨旭峰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目前,农村体育发展所遭受的制约因素十分复杂。一方面,发展新农村体育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明确提出了“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体育下乡”。尤其是在当前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突出,农民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农村体育可通过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而减少发病率,弥补农村医疗薄弱的亏缺,推动农村经济更好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我国国情、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生活方式、农民受教育程度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地区农村体育发展不尽如人意,其主要表现是: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体育人口比例低;资金投入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短缺,而十分有限的场地器材又往往成为摆设;体育项目单调,多集中于“乡土体育”,从而致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愿景与现实状况存在巨大的反差。
审视当前农村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有着经济社会的、文化观念的多方面原因。根据不同农村公共产品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层次,可将农村公共产品划分为生存满足型和发展满足型两大类。如果说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水利设施等属于生存满足型公共产品,那么农村体育、义务教育、公共文化设施等则属于发展满足型公共产品。农村体育的“发展满足型”与“公共产品”属性,意味着其直接推动和作用于农村经济的效果不显著或者不能立竿见影,它具有低商业价值、高社会价值的特点。这在当下“GDP是硬道理”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下,农村体育不能成为人才、资金自然集聚的洼地,而常常沦为人为忽视的一隅。由此,作为发展满足型的公共产品,农村体育有着“他组织”或“被组织”的特性,它要求以国家政府的投入为主,内在地诉求动员行政与社会(包括高校)的外部力量,引导与吸收方方面面的体育人才(包括大学生),参与到农村体育建设之中。
如果从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来看,“目前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大都还停留在表层的物质文化建设上,而对于深层次制度、行为、观念文化的建设未能较好的实施”[1]。特别是深层次文化即农民的体育观念严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突出表现为对体育目的、价值、功能认识不清,体育文化消费观念淡薄,认为田间劳作、日常体力劳动能够代替体育锻炼,没有必要抽出时间从事专门的身体锻炼。由于没有真正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农民在农闲时间大多用来睡觉、闲聊、晒太阳、打麻将、下棋打牌、听收音机、看电视乃至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如果说“农民是健身活动的主体,其自身对健身活动的态度、意识、兴趣、行为和习惯是当前农村体育开展顺利与否的关键”[2],那么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引导其转变体育观念,消除历史文化习俗和传统偏见的影响,提高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然而,转变农民体育观念,树立新的价值理念,关键取决于人才,它迫切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以进行教育引导和实践推动。而当下农村体育职能部门本来就力量不足,不少县乡(镇)在政府行政机构改革中又撤消了体育部门或使其名存实亡。这样,人才的严重匮乏急切呼唤大学生群体等新型农村体育人才的到来。
大学生在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农村体育人才的完善必须依靠教育特别是高校体育教育来实现。因为高校是体育活动最为丰富和活跃的一个社会组织,它集中了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可比拟的大量体育科研和教学人才,师资力量雄厚。如果说体育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可以为农村培养体育师资及体育管理干部和体育骨干,有力地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在农村具有文化身份优势,能够引领农民转变体育观念。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中文盲占9.5%,小学文化程度占41.1%,初中文化程度占45.1%,高中文化程度占4.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2%[3]。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就在农村历史地形成了一种“教育崇拜”现象,自身的知识欠缺使农民对知识者仰望与敬畏。这种源远流长的乡土群体心理,使农民愿意接受带有“知识光环”的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与行为示范。特别是对于出身于农村的大学生,虽然他们远走城市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血缘情感,当他们回归乡土引导教育乡民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那与生俱来的乡土气息以及熟悉的乡音,极易激起农民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同时,大学生在农村属于屈指可数的群体,是三乡五里众人知晓的公众人物,他们思维敏捷活跃,接受能力较快,掌握新东西多,富有创造热情,能吸引群众的目光。大学生深入农村,其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会与农民的传统观念发生碰撞,在碰撞中大学生将给农村输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思想,并以农民体育观念的更新转变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学生拥有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他们是新农村体育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农村体育有两个突出问题,即场地与人才。场地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政村逐渐建造了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等体育设施。然而农村的体育运动仍不能正常开展起来,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懂得体育的人才。大学生年轻力壮,喜好运动,在高校习惯于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经过多年的良好教育,体育运动知识较为丰富,运动能力也远远高于农民群众,他们来到农村,不仅会成为体育健身的宣传者,实现健康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普及与传播,而且还会成为体育健身的实践者,会把大学里的篮球风景、锻炼习惯、运动会情结等,带进充满泥土芬芳气息的农村。
大学生体育骨干具有较好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担当起新农村体育的指导者与活动组织者。在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文化条件较差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匮乏,管理指导工作薄弱,其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多由退休返乡居住的教师、干部等国家公职人员临时充任,他们年龄老化,专业知识欠缺,指导能力较弱。很多乡镇,偏远山区甚至没有体育辅导站。缺少专业的人员指导,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遇到一定困难。在多年的体育实践中,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组织部门及组织者。而大学生所处的高校,体育器材配备齐全,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并且高校一般都设立各种体育协会,这使大学生能够得到系统的体育学习与训练,从而掌握体育基本技能。体育课是高校的基础课程或必修课程,开设时间三至四年,开设项目也较多,这使大学生拥有从事社会体育指导者与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为走进农村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以教育实习服务于农村体育事业。随着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宽广的地域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场所,而且能使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教育实习时,学习到他们在高校和城市难以接触到的内容和知识。基于此,高校要改革体育教育实习,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还要面向农村进行体育教学实践,强化大学生服务农村的专业思想,使他们了解感受农民健身需要与农村体育现状。要对每位在校经过培训的大学生进行考核,将深入所在地域农村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技能实践课程纳入学制课程体系,以课程要求及学分鼓励的形式与手段督促大学生进入农村,既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中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体育技能,又让他们为农村体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大学生以当“村官”形式服务于农村体育事业。国家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以高素质人才来带动农村组织知识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学生村官主要是来自全国各个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在上大学期间学习了丰富的体育知识,也培养了一定的体育活动组织能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将担负起农村体育的指导者、宣传员、组织者的重任。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基层体育工作提供了契机,他们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体育健身,组织竞技活动,丰富了农村体育生活,增强了农民群众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
大学生以自己的健身意识和行为推动家庭体育的实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家庭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保证和基础。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我国家庭体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社会潮流、传统文化、家庭成员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及群众体育宣传力度不够的影响,目前我国家庭体育仍处在起步阶段,家庭体育的活动意识不强,氛围不浓厚,参加活动的人群年龄结构和活动频度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指导等。全国高校许多生源来自农村,大学生是农村家庭的希望和寄托,大学生的体育健身习惯有助于感染和带动家庭成员的锻炼意识和行为,对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农村大学生在回乡期间,不仅可以作为家庭一名成员,“零距离”地、“现身说法”地转变家庭成员的体育观念,而且还能利用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其家庭体育提供技术指导,丰富家庭体育的内容,从而带动整个家庭参与到社会体育中去,促进整个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做农村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开拓者。当前我国体育的发展模式正由局部赶超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体育体制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发展动力也由满足政府需求为主向商业大众个体需求为主转变,虽然农村体育事业属于低商业价值的发展满足型公共产品,但新农村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仍有巨大的运作空间。尤其是流行于某些区域、带有地方特色或形成传统的地域性运动项目,是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大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和现代性思维给地域民俗体育带来新的知识和理念,他们能够整理、复活、重振农村区域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不仅能使民间传统体育逐步发扬光大,而且能使其在文化旅游的风情表演中产生较好的市场经济效益。
总之,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实现全民健身工程,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文化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热情,他们作为体育骨干及体育爱好者具有引领农村体育变革发展的独特优势。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局面,“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为大学生进入农村干事创业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也为大学生发挥知识优势探索了一条有用的渠道。
[1]关海涛.从文化结构论看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出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4):6—9.
[2]姚小敏,饶平,尹龙.多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农民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96.
[3]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
2011-06-20
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项目(2011A890006)
杨旭峰(1965— ),男,河南内乡人,洛阳理工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