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金 玉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周代生态环保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李 金 玉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源起先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于后世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影响。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古人逐渐确立了爱护自然和生命的行为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的客观作用。“万物有灵观”长期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并成为后世生态环保思想形成的重要源头。图腾崇拜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图腾主义的信仰,说明了人类尚不能积极地进行对自然之物再生产,而只是消极地禁止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之剿灭。 西周至春秋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联系的整体,它们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它也促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
周代;生态环境;保护;起源
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开始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思考,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了初步的判断,产生了一些思想成果,如万物有灵观、图腾崇拜、阴阳五行观念等,金景芳先生认为:“原始宗教和图腾主义即产生于是时。”他所指的“是时”即“母系氏族公社开始至文明社会的前夜”[1]。这些思想成果大都包含着生态环保的因素,并成为后世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源头。
远古时期,人类由于自身力量及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而对大自然一无所知,不得不依靠大自然的恩赐,这使人对自然环境产生一种敬畏,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灵魂。翦伯赞先生说:“由于人类对自然之不理解和对自然克服之无力……于是便发生了一种歪曲的幻想,即包围于他们周围的自然物及自然现象,都是一些暗藏着幽灵的象征,于是一切万物都是神灵。”[2]泰勒指出了万物有灵观对人类文化的长远影响:“万物有灵观构成了处在人类最低阶段的部族的特点,它从此不断地上升,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深刻的变化,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完整的连续性,进入高度发展的现代文化之中。”[3]349
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神灵被认为影响或控制着物质世界的现象和人的今生和来世的生活,并且认为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神灵高兴或不悦;于是对它们存在的信仰就或早或晚自然地甚至可以说必不可免地导致对它们的实际崇拜或希望得到它们的怜悯”[3]349。泰勒还指出,古代中国人也“完全承认对充满世界的无数精灵的崇拜”[3]350。事实正是如此,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瓮棺葬之陶钵,下部有一个小孔,就是为灵魂出入预留的通道。见于甲骨文、金文中殷周时期的“天”“帝”观念和文献记载的对诸神的祭祀都能证实这个问题,说明“万物有灵观”在中国确实长期存在过。
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古人逐渐确立了爱护自然和生命的行为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的客观作用。正如於贤德所说:“既然各种自然物都是有生命的,那么人在向自然界攫取食物和其它生存资源的时候,就会有了某种顾忌,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努力中就会产生一种尺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防止走向极端,这就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4]
由于这一观念长期存在,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延续,因此,“万物有灵观”长期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并成为后世生态环保思想形成的重要源头。
图腾崇拜是人类形成的最早的文化体系,它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内容,对古代文化影响深远。
图腾崇拜在古代中国广泛存在。如《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起源于玄鸟,玄鸟自然就是商族的图腾。《史记·燕昭公世家》也记载着关于树神崇拜的内容:“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王子今认为这“隐约透露出一种‘神树’或‘树神’迷信的痕迹”[5]。《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里南蛮认为其祖父是犬;《周书·突厥传》则记载说古突厥人认为他们的始祖母是一条母狼;《魏书·高车传》记载了匈奴公主与一条狼结为夫妻,其子孙繁衍成族,号为高车;《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了夜郎族的起源和姓氏来源:这些都跟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张岂之说:“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时常可以看到绘有鸟、鱼、鹿、蛙、人面虫身等图案。这些图案可能就是氏族图腾。”[6]姜建设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古代设有推行这些禁忌的官员,如山虞、林衡、川衡、兽人、迹人、罗氏、冥氏等”。他还由此得出了秦国的环境法部分内容来自古代环境禁忌的结论[7]。
图腾崇拜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图腾主义的信仰,说明了人类尚不能积极地进行对自然之物再生产,而只是消极地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之剿灭的禁止”[3]567。但是无论如何,它确实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客观作用,并且与后世的生态保护思想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
阴阳五行思想是古代中国的朴素哲学,是我国古人对自然界长期探索和思考的成果,主要是用来解释自然、社会的变化和法则,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历法、建筑、医学及政治等,都有很大影响。
《汉书·艺文志》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观察天文、天象的变化,以日月星辰的变化为征兆,指导农时,因此阴阳学和农业生产密切相联,“以天象判定农时,是我国早期阴阳学的主要内容”[8]。《艺文志》关于阴阳家源流的说法虽然未必可信,但至少说明阴阳学说产生很早,《汉书》作者难以考证其确切时间,只好假托于羲和,然而至少在西周初期,已经产生了阴阳观念则是毫无疑问的。已经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多处提到“阴”“阳”二字,对此葛兆光已经做了精辟论证,不再赘述[9]74-75。
相同的记载还见于西周早期的文献中,如《诗经·大雅·公刘》篇曰:“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如果说金文和《诗经》的记载过于零碎而不足为信的话,那么《周易》则非常集中、全面地体现了阴阳思想。关于《周易》的成书年代,至今没有定论,我们赞成“周初说”。其内容正如《庄子·天下》篇所说,“《易》以道阴阳”,正是这样一部以讲述阴阳学说为主的著作,其相关内容屡见于《左传》和《国语》,涉及周、陈、晋、秦、郑、卫、齐、鲁等国,足以说明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所以葛兆光说:“在春秋时代,阴阳观念似乎已经是不言而喻的真理。”[9]75事实正是如此,据《国语·周语上》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
伯阳父把地震的原因归结为阴阳失序,今天看来自然是不合乎科学原理的。但是他以阴阳失调来解释地震的原因,恰恰是阴阳学说的实际运用。既然阴阳失序会导致灾难,那么阴阳相济才能保证万物生长、社会和谐,这也正是阴阳学说里面包含着一定成分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之体现,所以杨向奎先生说:“阴阳的发现,早于西方的原子说而优于西方的原子说。到现在为止,在哲学上、在基础科学上,正负、阴阳的概念永不可少,没有它们的存在也就没有宇宙,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平衡’。”[10]213
五行学说也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关于“五行”,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刘起钅于说:“《洪范》原是商代奴隶主政权总结出来的统治经验、统治大法。”[11]杨向奎则说:“《洪范》五行说,早于春秋,它代表了宗周时代的社会思潮。”[10]215葛兆光则认为:“在比文献记载更早的时代里,已经有‘五行’思想。”[9]77由此可见,五行学说应该发端于商、周之际,后盛行于战国后期,至汉代形成体系并长期影响着中国古代思想。因此,研究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五行学说是必须讨论的。
五行的内容,《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实在的物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可以看出,五行说承认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自然观,这种观念形成以后,在当时影响很大。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子罕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杜注曰“五材”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昭公元年医和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五味即辛、酸、咸、苦、甘,五色乃白、青、黑、赤、黄,杜注曰,“金味辛、木味酸、水味咸、火味苦、土味甘”,又曰,“辛色白、酸色青、咸色黑、苦色赤、甘色黄”,可见五味、五色都和五行有密切的关系。
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国语·郑语》里桓公和史伯的对话:“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夫如是,和之至也。”认为五种物质组成万物,并对社会、生活、政治等发挥重要的影响。另外,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曰:“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说明这时已经有了五行和五神相配的观念。
可见,西周至春秋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联系的整体,它们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它也促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如记载了大量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都以四季、四方和五行相配,然后根据每个季节的特性对上自帝王下到百姓的行为包括耕种、筑城、收获尤其是砍伐树木、捕杀猎物等作出限制,充分说明了阴阳五行思想对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有其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追根溯源去探讨这些相关因素,对于我们在更深层次认识中国古代的生态环保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金景芳.金景芳儒学论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708.
[2]翦伯赞.先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52.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於贤德﹒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思想源流[J].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5]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280.
[6]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63.
[7]姜建设.古代中国的环境法:从朴素的法理到严格的实践[J].郑州大学学报,1996(6).
[8]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113.
[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1]刘起钅于.尚书说略[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58.
[责任编辑孙景峰]
OntheOriginsofof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ThoughtsoftheZhouDynasty
LI Jin-yu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China)
The thought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ancient China had produced the Pre-qin, the history glorious,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rich content.It has a .important influence.on the later generation ecology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mul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Research and contributed to its 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s, We can understand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ought of the ancient times. And we can hav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oughts of the ancient China.
zhou dynasty;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protection;origins
K224
A
1000-2359(2011)03-0139-03
李金玉(1968-),男,汉族,河南新乡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201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