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成
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校化学组实施的省级课题“学、验、议、导、练”五环节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立足于课堂,且可操作性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新课程已实施五年时间,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影响,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和学生小组、教师和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多认知互动,少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教师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更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矛盾的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
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而学生机械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缺乏激烈的辩论、强烈的反驳,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波动。
多“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行的成员型互动。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谁作主体、谁作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因此在许多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
“互动”从狭义上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不仅是指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带着一个个疑问进入课堂,通过课堂互动,解决问题,再通过教师引导、点拨,使知识系统化,课堂的气氛就会显得轻松、愉快。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看,有效地课堂教学互动常常表现如下:整个课堂成为一个交互的“场”,在“场”内每一个成员(教师与学生)都是互动的因子,不管这位成员个人特征和课堂行为表现如何,他们的思维都不断地跟着“场”内的话题而运转,人人都积极参与“场”内的活动。师生共同形成了教与学的合力和共振,覆盖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学生思维活跃且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所有人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课堂互动变成一种师生自身的需要,教也乐,学也乐,人人沉浸在学习与创造中,体验到知识的美、学习的美、课堂的美,感受课堂即是生活。这就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理想课堂教学互动效果。
“学、验、议、导、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阅读自学→实验探究→议论研讨→引导点拨→能力训练的课堂结构实施模式,能有效地建立教学中的互动机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灵的撞击,来源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实验探究”、“议论研讨”、“引导点拨”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尽量以鼓励代替批评、责备;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要草率、轻易地进行否定,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互动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过去教学中老师演示实验多,而学生动手实验少。教师教学时大都按 “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讲结论→学生记结论”这种模式教学,这样学生学会了应试,但学生的能力却得不到发展,不利于课堂的互动。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有利于提供互动动机。可以设计以下学生实验操作流程:“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给出反应原理→学生选择器材药品→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学生做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得出结论”。实验中即使有学生实验失败,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查找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严密的研究态度。通过这种方法扩大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为将“议论研讨”落到实处,实现生生互动,我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为前后两排的同学组成。在小组讨论中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解决“学”、“验”两环节学生搞不懂的问题,小组进行讨论;二是对预习提纲、教学案中的问题进行逐一过堂,看有没有争议;三是老师根据学生对课本的预习情况,发现暴露出的问题,或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一些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形成开放的课堂风格,以促进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增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探究、协作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三三三”机制,即每个同学在“阅读自学”阶段提出问题,在“议论研讨”阶段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课后对这个问题再反思,这就是我们实施的“课前三问,课堂三议,课后三思”机制。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自学时善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与小组讨论,扩大了互动的空间。由于这种开放式课堂有很多时间都交给学生,如果观念不解放,就难以处理好课堂容量和教学进度的矛盾、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的矛盾、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实效性的矛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凡是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讲,讲的应是学生不会的东西,从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量和思维的曝光量。采用“三三三”机制,可使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人云亦云,避免有部分同学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景,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也可能会出现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些教师毫无准备的问题。碰到这种情况没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怕,但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高兴,因为一个难得的能碰撞出思维火花的适合师生互动的机会来了。此时既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教育机智,更需要教师出色地扮演好教学活动的调控者角色。如果学生的突发问题很值得探究,教师应大胆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积极地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这种高涨的探究热情的鼓舞下,学生则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积极性,运用各种相关的知识、方法、技能来主动解决问题。通过教师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不但能高效地解决问题,相关的各种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地培养,长期下去,一定会实现质的飞跃。
化学教学中“学、验、议、导、练”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实施教学互动,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真正发挥了他在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自习、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讲的是学生不懂、使知识系统化的东西,这样就能很好解决“五严”精神下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它在注意共同的基础性要求的同时又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创造精神、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