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艳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信息管理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4)
核心价值是一套不受外界评判的永久性指导原则,它是一个组织成长和发展的血液,渗透在组织中的各个部分。核心价值是组织的灵魂与中心,它根植于组织文化中,渗透组织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任何层次,影响组织的发展结果。同时,核心价值是组织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1]
图书馆是一种隐性产出的事业,它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其自身的“经济产值”,而在于通过促进文献知识的活化与转化,为全社会所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提高整个人类素质(包括人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劳动技能、协作精神等)。所以,它的价值必须通过一定的使用价值体现出来,即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读者)对文献知识的利用而转移和体现到社会各个领域,体现为其他领域的受益。
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信息经济席卷全球,新的信息职业不断产生,信息市场逐步扩展,“图书馆已从书籍的世界进入信息世界”(J.H.谢拉语)。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突破了传统文献资源范畴,发展为一个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的新型图书馆馆藏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获取信息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在本馆范围内,而是希望获得某一地区、某一国家乃至全球的所有相关信息资源。
然而,判断信息价值的标准就是市场价值,信息即为商品的观念,模糊了信息的传统伦理,造成了人们对崇尚理性和知识、维护知识获取的平等权利、追求知识获取的最大化观念的不一致性。这种观念的不一致性必然造成图书馆职业理念的分歧,从而影响到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损害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图书馆通过规划协调将社会上分散的文献予以选择收集、组织管理,使之成为一个文献资源体系,以满足整个社会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全部活动与过程的信息资源建设功能,是任何其它机构所不能代替的。
目前,图书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经费严重不足必然造成新书入藏量锐减,不少书刊断档,馆藏资源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期刊价格连年上涨,大多数图书馆现有的经费已无力应对上涨的期刊价格不断变化的需求。从1988年开始,高校图书馆进书量逐年下降,全国高校图书馆1991年文献购置经费比1986年增加了43.21%,实际购书刊量却减少了67.04%,平均新书入藏量也减少了72.25%,新书刊入藏量的逐年滑波,不仅对读者日益增长的知识信息需求产生影响,同样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文献保障系统建设的成熟。[2]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多是在系统或行业内进行的,组织管理主要由本系统图书馆共同协商组建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由于缺乏权威的协作协调机构必要的组织管理和行政规范,无论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互借网,还是地区范围内的协作网,均存在结构松散、手续繁琐、周期长、拒借率高等弊病。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702所高校中,参加不同形式共享体系的有397所。由于缺乏全局观念,没有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读者个人需求和社会整体需求的关系,其中有24所图书馆年互借图书在1000册次以上,借书总量不到1‰。[3]
目前,人们仍然习惯于以馆藏多少作为评价图书馆的等级标准,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对资源共建不积极,在文献资源建设和数据库建设上分散作业,造成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的重复浪费,缺乏特色。以北京地区为例,北京大学图书馆外文原版期刊约1200种,其中约1/3与北京图书馆重复;清华大学图书馆外文期刊与北京图书馆重复的约占1/2;科学图书馆900多种外文期刊,与北京图书馆重复的达2/3,这种同地区文献资源严重重复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有,特别是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这样就形成了文献资源的相对不足和巨大浪费的恶性循环,根本不能满足读者对日益增长的知识信息的全面需求,阻碍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
要提高思想认识,改善服务环境,树立“大图书馆”、“大信息观”、“大读者观”的服务理念,让读者充分享有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应该建立文献采购协作网,在现有的采购系统下,对本地区资源建设进行宏观调控。根据本地区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协商的前提下,按学科分工合作,构建本地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对于大型工具书、外文书、期刊的订购,要严格遵守共建共享体系的规定,避免重复订购。对一些有共同需求的电子资源,一方面采取集团购买的方式;另一方面对一些用户群相当大的电子资源,通过充分协调,根据学科建设的分工,将不同的电子资源分散储存在不同图书馆,供各成员馆用户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这样可以降低各馆单独存储资源的设备、资金的投入,提高电子资源建设和利用的投入产出比,给读者以更全面的知识信息。[4]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不但要与外界进行交流还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的优势互补。这就要求各个图书馆根据自己的特点,准确定位,集中优势,重点建设特色资源,保证其系统性、新颖性和权威性,以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并做到资源互补。如果参与诸方在文献收藏上内容雷同,那么交流就毫无意义。所以合理布局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色的文献收藏体系,在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系统图书馆的馆藏重点不同,通过跨系统合作可以搜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如公共馆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公共图书馆可以弥补其科技性、学术性文献资源不足,高校馆可以补充其地方史料性文献资源的欠缺,以此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整体效应,发挥图书馆馆藏资源以及网络环境下网上资源的积极作用。此外,数字化图书馆的馆藏范围超出了印刷资料、缩微资料、视听资料等传统范围,延伸到各种电子出版物、电子信息资源。随着传统图书馆逐渐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化,建设“虚拟馆藏”,形成一个与印刷型文献交叉、渗透、互补的完整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以适应不同读者对不同信息的需求。[5]
综上所述,图书馆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是永恒的。运用现代技术对文献资源进行筛选、分析、整序、传递,将文献这种无比博大深厚的文化积淀激活成真正的信息,并为读者所利用,是图书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核心价值。
[1] 李青.现代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定位及其实现[J].图书馆论坛,2006(4).
[2] 杨敏,张斌.浅议文献传递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05(4).
[3] 梁红.试析我国馆际互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津图学刊,2004(6).
[4] 刘斌.浅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报,2004(2).
[5] 梁红.我国馆际互借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图书馆学研究,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