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公共图书馆的创新之作——读《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2011-04-13 09:47张雪钗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

张雪钗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 300071)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陆续发表多个文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将社会主义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分为三大体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公共文化组织管理体系和公共文化活动体系。公共图书馆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知识工程”、“共享工程”、“创新型国家战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顺应时势要求,柯平先生的专著《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于2010年7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1 内容结构的新颖性

柯平先生的著作是一部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实证方法对公共图书馆的自身发展、用户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图书馆的实际状况与环境需求,重新定义了公共图书馆的角色与功能,寻求公共图书馆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为发展图书馆事业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与经验参考。

该书从结构上分三部分展开。一是基础部分,向读者描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图书馆研究现状,详解其实证研究设计。二是调研部分,采用具体的文献调研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公共图书馆自身、公共图书馆读者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调查数据,奠定了该书的基础。三是分析部分,作为该书的核心部分,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预测了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探讨了改进服务的措施,是未来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科学规划。

2 研究方法的突破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丛书之一,这一著作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显著突破,主要运用了两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

我国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但是战争阻断了图书馆的科学化。30-40年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50-60年代偏向于图书馆学经验主义研究,又一次错过了科学化的洗礼。70年代末虽然大胆引进了芝加哥学派思想,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在我国思辨研究占绝对主导优势,实证研究长期处于徘徊阶段。现阶段图书馆学人逐渐认识到图书馆学原有研究方法的局限,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并出现了一批实证研究的践行者。但总体看来,虽然运用实证研究的论文数量保持稳定增长,但在整个图书馆学研究中所占的比重依然较小。

该书是实证研究领域的一大进步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主题分布广。主要涉及文献统计、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研究、图书馆服务研究、用户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研究等多方面。第二,研究方法多。具体采用了文献调研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从规模大、数量多、范围广等多方面保证了研究的力度,兼之数学方法的应用使阐述科学合理,规范严密。第三,展现方式多样。该书用大量篇幅展现了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采用图表或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其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体来看,该书中设计使用了柱形图、饼形图、折线图、环形图等多种表现方式,使数据条理分明,排列有序。第四,注重规范性。主要体现为调查方式规范、调查工具规范和数理统计规范。该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调查领域覆盖全国22个省份,数百家公共图书馆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调查问卷形式规范,问题多样,保证了信度和效度。科学严密的数理统计完全展现调研结果,令人信服。

比较研究是图书馆学的重要方法。1935年程伯群著《比较图书馆学》一书,虽然没有对比较图书馆学做系统的分析研究,实质是开了图书馆学应用比较研究方法的先例。虽然比较图书馆学在我国较早出现,但发展缓慢。而在西方,随着比较方法在各门学科中广泛应用而兴盛起来。正如Periam Danton 1973年所强调的,比较图书馆学就是要研究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与社会环境中的图书馆、图书馆系统以及图书馆学的某些方面或图书馆的某些问题,其目的是了解基本异同之点并做出解释,而最终目的是试图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规律。我国研究与发展比较图书馆学的目的十分明确,即从我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与其他国家比较,便于吸取长处,少走弯路。

该书比较图书馆学的应用多体现在第7章,对地区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投入与产出、城市馆与农村馆、公共馆与高校馆均进行了统计比较,数据准确全面,考虑多种因素,综合比较研究,简明扼要,充满说服力。其余章节虽没有严格运用比较研究法,但多处运用对比,如国内外研究的对比、现实与未来的对比等,突出了问题,提供了方法,具有借鉴指导的作用。

3 现实研究的创新

3.1 立足现实,分析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加快了图书馆服务网络、图书馆法律法规、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建设。那么情况如何呢?该书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以调查问卷为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查研究,从繁华的北京、上海到偏远的内蒙古、西藏,从城市馆到农村馆,从高校馆到公共馆,搜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实,可谓是中国图书馆发展现状报告。经统计分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公益性定位明确,基础建设不断推进,服务体系日趋多元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不能忽视,政府的有限投入,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网络技术的普及等现状也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为此著者提出了7个改革重点,分别为战略目标上凸显公益性的职能定位,事业保障上拓展多渠道的运行经费,内部构建上完善组织的机制,外部公关上塑造良好的形象,基础服务上推进社区馆的建设,职能拓展上强调服务的创新,绩效评估上制定图书馆绩效评估标准。唯有不断改革,确立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力军地位,多方面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才能不断推进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付诸实践。

3.2 展望未来,规划图书馆事业建设蓝图

未来公共图书馆是什么样的呢?该书立足于历史和现实,对比古今和中外,规划出图书馆事业蓝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形态必然会发生变化,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等,并存互补,共同发展。与此同时,用户的需求内容和方式在不断变化,图书馆不得不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服务方式和理念,具体包括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本服务理念,开展方便用户的基础服务,实现免费服务,走向无缝的用户环境,注重用户体验,开展个性化服务等。总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将会呈现出体系化、网络化、全球化、标准化、管理集成化、合作化等多种趋势。当然这要在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实现,即图书馆2.0技术。在这种条件下,要大量创建有特色的高质量的书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知识集中体系,不仅要提供包括功能整合的书目情报、全文等文本型信息,而且要提供程序、语言、声音、图像和多媒体知识信息;传统的静态服务模式将转变成主动,多维的动态服务模式,Blog(博客),Wiki (维客),Instant Message (即时信息),SNS(社会性网络服务),Collective Intelligence(集体智慧),Bookmarklet(小书签)等网络技术的应用会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准确快速地满足用户多方需求。此外,公共图书馆还要在合作上下功夫:加强图书馆业内合作,借鉴外国模式发展图书馆联盟;加强与政府、企业单位合作,发挥社会效益,提升社会影响力;加强与竞争者之间的合作(信息服务机构,数据库上,网络等),学习优秀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式,共同建设馆藏,举办宣传推广,组织人员培训,创建联合目录,促进多方协调发展,达到互利共赢,共同保障大众文化权益。相信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必然会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缩小社会鸿沟做出有效和充分的贡献。

3.3 明确定位,指导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

该书犹如一部优秀的实践指导书,告诉读者如何在现行的公共图书馆状态下,确立公共图书馆的定位并改善其服务。其中品牌服务的提出值得关注。品牌服务是在商业性服务方法的影响下借鉴而来的。近年来,David Hood和Kay Henderson研究了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品牌服务,揭示其优点是促进服务,提高用户利用。我国图书馆界资深人士程亚男认为馆长要抓好的四件大事之一就是“树立品牌”,图书馆的品牌就是图书馆的形象和拳头产品。好的品牌服务是图书馆的一个广告,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吸引更多的用户。而特色化服务正是品牌服务的必经之路。所谓特色化,是指图书馆在力求满足用户多元化信息需求的同时,根据自身的馆藏特色提供特色化的信息服务。图书馆服务必须体现特色,才能区别于其他馆服务,成为其特别价值所在,才能在激烈的服务竞争中获得优势,得到读者和社会的真正支持。

4 理论研究的创新

4.1 文化生态系统、群落生态原理、生态竞争原理

著者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定义文化生态系统,即由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生态系统中的原始合作也称原始协同,指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各有所得,但两者并不存在依赖关系。在公共文化生态系统中,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应机构,如档案馆、博物馆、资料馆等就是这种关系。生态学还认为,个体通过影响共享资源而进行竞争时,称为利用性竞争;当它们因争夺、保卫资源而互相敌对时,其行为就是干扰性竞争。目前公共图书馆与其他行业的竞争多属前者,行业内部的竞争则多数后者。通过这些理论,作者从更通俗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及其相关机构、竞争对手的微妙关系,对今后多方的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提供了理论指导与依据。

4.2 社会排斥∕融合的理论视角

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Rene Lenoir首次提出了“social exclusion(社会排斥)”概念并流行于法国,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而社会融合则恰恰相反,指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融洽。著者将这一视角作为社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理论支撑,可谓国内图书馆界的先声。从社会排斥∕融合角度看,图书馆在促进融合方面做出了贡献,但其作用仍没有被充分肯定和发挥,图书馆仍然将一部分人排斥在外,同时图书馆在处理社会排斥问题中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因此图书馆需要加快发展和转变,在为社区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社区范围相对较小,融合理论的实施相对容易实现。另外,著者强调了弱势群体服务,这正是当今社会环境下图书馆排斥的一部分。弱势群体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理等一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一群人,主要有生理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两大类,如老年人、残疾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其群体数量庞大,生活窘迫;经济收入极其低下;政治地位衰微;心理及行为倾向于非理性;在文化服务获得上存在困难。因此要关注这个群体,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普及性,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真正起到“社会包容器”的作用,使更多的弱势群体融入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该书采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沿着原理——方法——现象——本质的主线将问题一一展开揭示;语言规范准确,简明生动,连贯顺畅;恰当的事例分析说服力十足,充分调动读者思维,产生亲历之感,趣味横生。柯平教授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近年来最重要的是2007年国家图书馆首批重大项目《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与服务研究》和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模型和实证研究》。该书便是这两大项目中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的结晶,编撰过程中使用了300多篇参考文献,其中中文文献200余篇,外文文献300余篇,前后反复修改10稿最终得以完成,足见著者的严谨与专注,令人由衷地佩服,不仅仅是学术造诣,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细节决定成败,以细节取胜正是该书的可贵之处。它就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渗透了著者们的心血与汗水。正是他们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使该书将调研与分析,实施与规划,现实与展望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全书布局规范,逻辑严谨,层层深入,带领读者不断探索公共图书馆的奥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报告,是未来公共图书馆发展蓝图,必将在公共图书馆领域引起无限深思和变革。

[1] 刘璇.芝加哥学派—中国图书馆学实证研究之殇[J].图书情报工作,2009(7):46-49.

[2] 柯平.比较图书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J].图书馆学刊,1982(4):35-36.

[3] Hood David,Henderson Kay.Brand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Public library Service [J].New Library World,2005,106(1208/1209):16-28.

[4] 程亚男.完善自我追求一流——关于馆长的修养与职责[J].图书馆论坛,2000(3):9-12.

[5] 柯平等.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4.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