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华
(睢县中医院,河南睢县476900)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糖尿病有无合并心脏疾病的简便有效手段,2009年1月~2011年3月,我院对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心电图检查。现将结果回顾性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男57例、女49例,年龄23~91岁、平均59.6岁;病程3个月~25年。其中合并高血压30例,合并高血脂34例。排除合并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原发严重疾患,患者在检查前均未使用影响心脏复极以及心率的药物。
方法: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ECG)检测,并由专业医师对12导联心电图记录结果进行分析。然后使用美国世纪3000-V2.0型动态心电图仪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其记录结果,并与ECG检测结果作比较。心电图异常标准为:以ST段J点后80 ms处测量,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0.1mV,持续时间1min,两次缺血发作之间大于1 min;或原有ST段下降者,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0.1 mV。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DCG与ECG检查结果比较:106例患者,DCG异常检出率为89.6%(95/106),ECG异常检出率为63.2%(67/106),两种检查异常率比较P<0.05。②DCG异常与病程的关系:病程 <5年 64例,DCG异常 54例,异常率84.4%;5~10年23例,DCG 异常22例,异常率 95.7%;>10年19例,DCG异常19例,异常率100%。不同病程异常率比较P均<0.05。③DCG异常与血糖水平的关系:血糖水平6.1~8.0mmol/L者17例,DCG异常12例,异常率70.6%;血糖水平8.1~11.0 mmol/L者26例,DCG 异常23例,异常率88.5%;11.1 ~14.0 mmol/L 34例,DCG 异常者 32例,异常率94.1%;14.1 ~19.0 mmol/L 者 21 例,DCG 异常20例,异常率95.2%;>19.1 mmol/L者8例,DCG 均异常,异常率100%。DCG异常率随血糖水平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讨论:本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呈多样性改变特点,其中以ST段缺血性改变、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为常见。而且DCG异常发生率随糖尿病病程的增加而升高,与临床有关文献报道一致。2型糖尿病患者DCG异常发生率与血糖水平有一定的关系。本资料显示,DCG异常发生率随血糖水平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当血糖水平增高时,葡萄糖代谢的非胰岛素依赖途径的产物山梨醇沉积在动脉管壁,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影响血浆中营养物质以及细胞内代谢产物的顺利交换,阻碍了心肌代谢产物的消除,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心肌损害。同时,血糖水平的增高又可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脂类物质沉积,进而使毛细血管微动、静脉基底膜增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栓阻滞微循环,从而加重心肌缺氧、缺血而出现ST-T改变、束支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异常。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心血管并发疾病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心电图是发现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而ECG需在静息状态下进行检查记录,且描记的时间短,记录的心动周期少而不易发现突发或短暂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电图异常改变,也无法记录患者运动状态中的心电图变化;DCG弥补了ECG的不足,它监测时间长,可获得的信息量较大,能够完整准确的记录心电图变化情况。本文结果表明,DCG对糖尿病各种心脏异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ECG,因此DCG是反映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对于早期发现心血管并发症,进行及时的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