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囊性淋巴管瘤7例诊疗体会

2011-04-13 08:28:02谷兰海杜庆霞
山东医药 2011年37期
关键词:淋巴管囊性细胞学

谷兰海,夏 辉,杜庆霞

(1临沂市肿瘤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1;2临沂市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是一种十分少见的良性肿瘤,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因而诊断较为困难、易误诊。1990年2月~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7例纵隔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患者7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3~59岁、中位年龄32.6岁。临床表现:胸痛4例,咳嗽5例,胸闷3例,气短2例,发热1例。自发现至手术切除时间为20 d~1年。均在外院误诊,误诊时间为20 d~1年,误诊为支气管囊肿2例、食管囊肿1例、恶性肿瘤1例、胸腺瘤1例、血管瘤2例。

影像学及细胞学特点:7例均行胸部CT及B超检查,4例行增强CT扫描,3例行动脉造影。①病变部位:前上纵隔5例(2例与颈部肿物相通),前中纵隔2例。②病变大小:最大者20 cm×12 cm,最小者5 cm×6 cm。③病变形态:多呈圆形及类圆形,CT显示肿物为囊性,单囊或多囊,边界清楚,密度低,平扫CT值1~18 Hu,增强后病灶边缘略有强化,增强CT显示有5例肿物包绕、压迫相邻血管,3例有纵隔、气管移位。④动脉造影未能发现供瘤血管。⑤B超检查示单房或多房的无回声暗区,壁薄,光滑。⑥4例行肿物穿刺细胞学检查(2例颈部及胸部,2例胸部),3例抽出淡黄色液体,1例抽出淡红色液体,术前考虑为淋巴管瘤。

结果:7例患者均手术切除。术中用细针穿刺排除血管瘤,5例囊内液体呈淡黄色、1例呈淡红色、1例呈暗红色。2例肿物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包膜菲薄;5例肿物包绕、压迫相邻血管。完整切除1例,分块切除6例,其中颈胸联合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中出血80~180 ml。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淋巴管瘤。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为93~148 h、平均121 h。胸腔引流液450~1300 ml、平均743 ml。随访2个月~17年,无复发。

讨论:纵隔囊性淋巴管瘤发病率较低,占纵隔肿瘤的0.7% ~4.5%,占全身囊性淋巴管瘤的1%左右。可为单囊或多囊,多囊可彼此相互隔绝,亦可为多房,相互交通。囊腔大小、形态取决于解剖部位,囊肿常穿插围绕一些纵隔固有结构,生长如攀藤样,形态不规则,但边缘清楚。肉眼观呈蜂窝状改变,通常质软,呈灰色,囊壁甚薄,半透明,与周围组织多无粘连。囊内多为淡黄色或无色稀薄液体,个别囊内为乳白色淋巴液体,也可呈血性。镜下见囊壁厚薄不一,由生长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大淋巴管组成,囊肿内壁为和血管瘤相同的内皮细胞。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患者常无临床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压迫周围组织脏器,可引起轻度胸闷、气短、咳嗽、吞咽困难等症状,症状多不明显,也无特异性。本组5例患者有轻微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2例无症状。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胸部CT对诊断有一定帮助,病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态的肿块影,肿块轮廓清楚光滑,也可有部分轮廓较模糊或不规则,密度比较均匀,囊壁为厚度不到1 mm的均匀线影,很少有钙化影。囊性淋巴管瘤CT值多为水样密度,本组CT值为1~18 Hu。增强CT扫描表现为囊肿不增强,可清楚显示与周围器官的关系,肿瘤与血管的关系。部分患者的病变可包绕邻近结构生长或压迫邻近结构移位;颈纵隔型可明确显示纵隔包块与颈部包块相贯通,密度形态相同。动脉造影可判断肿瘤的血液供应情况,进一步排除血管性病变,减少手术的盲目性。针吸细胞学检查对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本组4例患者术前依据细胞学结合影像学做出诊断。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一经诊断,应积极手术治疗。当囊肿巨大时可先放出囊液,仔细分离组织,切勿损伤胸导管、右淋巴管,然后分块切除囊壁,切除要干净彻底,以免复发。本组手术切除愈后良好,随诊未见复发。

猜你喜欢
淋巴管囊性细胞学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胸内淋巴管瘤诊治进展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质核互作型红麻雄性不育系细胞学形态观察
肺小细胞癌乳腺转移细胞学诊断1例
聚桂醇治疗左腋下巨大淋巴管瘤1例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180例诊断分析
异位巨大囊性包块蒂扭转1例超声表现
87例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