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支原体继发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王维霞 许永国 周大庆(山东诸城绿安检测有限公司 262200)
诸城某养鸡场,饲养5000只肉食鸡,3月13日育雏,3月27日晚有部分雏鸡出现“咯咯”的声音,2d后逐渐增加并有伸颈呼吸,饮食欲降低等症状,鸡只死亡增加,死亡率0.5%。鸡只发病时气温骤降,鸡舍部分窗户被北风吹开,舍内温度由原来的30℃降到20℃,鸡群挤堆,给鸡群造成很大的应激。
(1)鸡和火鸡对本病有易感性。1~2月龄雏鸡最易感,纯种鸡比杂种鸡易感,死亡率高。(2)本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可通过病鸡咳嗽、喷嚏的飞沫和尘埃经呼吸道传染,被支原体污染的饮水、饲料、用具也能使本病由一个鸡群传到另一个鸡群。垂直传播可构成代代相传,使本病在鸡群中连续不断地发生。配种也能发生传染。(3)寄生虫病、长途运输、卫生不良、鸡群拥挤、鸡舍通风不良、饲料突变等促使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因素皆是此病暴发和复发的诱因。
病鸡精神沉郁,饮食欲降低,开始流浆液性、粘液性鼻汁,打喷嚏,逐渐发展,出现气喘、咳嗽、气管罗音,眼睑肿胀,稀便,粪便呈白色乃至黄绿色。
鼻腔、气管、支气管有粘液性渗出物,初期气囊膜轻度浑浊,如云雾状,表面附有白色物,随着病情发展,气囊膜增厚浑浊,附有黄白色干酪样物,囊腔内有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病情严重的气管环充血或出血。3~5d后发现有部分鸡继发大肠杆菌,出现纤维素性或化脓性心包炎,心包与胸壁、心包与心肌粘连,很难剥离,肝叶周围附有一层易剥离的白色胶状纤维膜,有的较厚,呈层叠状,把整个肝脏覆盖。肝肿大,有出血点,颜色变深。十二指肠粘膜弥漫性出血,回肠与直肠也有出血点,严重的肠黏膜脱落。肌层有出血斑点,有的肠系膜上有黄色凝固的渗出物,剖开腹腔有特殊的臭味。
采取病鸡眶下窦、气管粘液、肺组织、气囊渗出物,加液体培养基磨碎做成悬液,接种于支原体培养基上(液体培养基加上1%的脂粉配成固体培养基,底部加液体培养液作湿润),在37℃恒温培养24h后观察,颜色不变时,隔3d再从培养基中吸取1ml,盲目传代移植至新的培养基上,连续2~3代以后,培养基变为黄色,疑有细菌生长,分离出细菌再进一步作鸡胚接种试验,接种于7日龄鸡胚体黄囊内繁殖,接种5~7d鸡胚死亡80%,死亡胚体发育不良,全身水肿,皮肤、尿囊及卵黄囊有时可见出血,肝脏坏死,脾肿大。
另取肝脏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37℃培养24h后,菌落边缘整齐隆起,颜色呈红色,直径1~3mm,分离菌产生靛基质、不分解尿素,不产生硫化氢,不液化明胶,M·R阳性,在柠檬酸盐培养基上不生长,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糖,并能产酸产气,发现有大肠杆菌。
用血平板凝集反应法诊断,在玻璃板上先滴上两滴支原体平板凝集抗原,然后抽病鸡一滴新鲜血液搅匀,1~2min内出现蓝色凝集块。
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为阳性。结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为支原体断发大肠杆菌。
利高霉素(林可霉素1:壮观霉素2)连续饮水4d后,鸡群症状减轻,但仍有轻微呼吸症状,停药1d后,用环丙沙星50mg/kg饮水4d,鸡群转归良好。
鸡支原体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可以垂直或水平传播。由于种鸡群的净化不严格,导致雏鸡感染,在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等应激条件下,鸡群可突然发病。发病3d后,支原体可破坏气囊膜的完整性,使大肠杆菌的发病率增加,因此在治疗支原体病特别是在病超过3d时,应对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同时治疗。在应用药物时,应采用易吸收的药物,如利高霉素、氟喹喏酮类、强力霉素等,有条件的应做药敏试验,有目标的选择用药。
S858.31
B
1007-1733(2011)01-0044-01
(201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