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济南 250001)
2009年8月~2010年7月,我院采用灯盏细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62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ACI患者118例,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未留后遗症的复发病者,且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脑出血、严重心肾肝损害者。随机分为灯盏细辛组(对照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40~75岁、平均58.5岁;灯盏细辛联合低分子肝素组(观察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38~74岁、均61.1岁。两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视病情给予脑细胞保护剂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5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1支/次、2次/d,1个疗程为14 d。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疗效判断标准: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 ~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1~3级;③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④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基本痊愈17例、显著好转24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88.7%;对照组分别为 14、19、11、9、3 例,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为(25.68±7.42)分,治疗后为(10.89 ±4.74)分;对照组分别为(24.56 ±8.35)、(13.66 ±6.18)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良反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讨论:ACI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首位原因,并且有15% ~30%患者遗留永久残疾。研究表明,ACI发病多与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有关。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后,局部内膜粗糙,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产生ADP、血栓素A2等物质,使血小板聚集成团,并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因而扩张血管、降低血黏度、抑制血栓形成,尽快恢复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可减轻脑组织的损伤,使神经功能迅速恢复。
灯盏细辛注射液是从云南特有菊科植物灯盏细辛(灯盏花)提取、精制而成,具有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血栓的形成等功效。此外,还能扩张微细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脑血管的供氧、供血能力,改善循环和代谢。研究表明,灯盏细辛可通过减少血小板、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而达到抑制体外血栓形成,改善脑组织半暗带缺血,限制或缩小脑梗死的面积,使神经功能更快地恢复。
低分子肝素具有抑制凝血酶生成,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黏度等抑制凝血的作用。此外,还可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使血管扩张,从而改善供血。研究表明,在脑梗死发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使血栓形成的底物减少、血黏度下降,改善血液的易凝状态,加快血流速度,抑制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使神经功能的损害得以尽快恢复和控制。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因此,我们认为低分子肝素和灯盏细辛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改善ACI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