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谦
(河南省中医院,郑州 450000)
2006年3月~2010年3月,我院应用头颅CT检查诊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4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34例患者中,男80例、女54例,年龄19~68岁、平均58.4岁;有高血压病史112例,糖尿病史28例;吸烟64例,饮酒4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失语、偏瘫、意识障碍,其中初诊为高血压脑出血119例,未确诊15例,后均行头颅CT检查确诊。
检查方法:应用美国GE公司产Hispeeddual螺旋CT行头颅CT轴位平扫,以眶耳线为扫描基线,球管电压130 kV,电流200 mA,扫描层厚10 mm,层距10 mm;检查患者的脑出血部位、血肿量、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等情况。首次CT扫描时间为发病后20 min~3 d,以后定期或根据病情进行复查。6个月后统计死亡例数,分析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与病死率的关系。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出血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与病死率的关系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134例中,死亡30例,病死率为22.39%。①出血部位与病死率的关系:本组出血在基底节71例、丘脑24例、脑叶23例、小脑半球7例、脑干9例,死亡者分别为12(16.90%)、5(20.83%)、4(17.39%)、2(28.57%)、7(77.78%)例;脑干出血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出血者(P均<0.05)。②出血量与病死率的关系:本组血肿量为18~30 ml者66例、31~60 ml者24例、61~80 ml者21例、>80 ml者 13 例,分别死亡 4(6.06%)、6(25.00%)、10(47.61%)、10(76.92%)例;出血量越多,病死率越高(P <0.05)。③中线移位与病死率的关系:本组中线移位宽度为0者48例、1~5 mm者42例、6~10 mm者27例、>10 mm者 17 例,分别死亡 4(8.33%)、7(16.67%)、10(37.04%)、9(52.94%)例;中线移位宽度越大,病死率越高(P<0.05)。本组基底节出血71例(占52.99%),其中壳核及尾状核出血者预后良好,内囊后肢及丘脑出血者预后不良。
讨论: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严重急性脑血管病,具有患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早期诊断对其治疗有重要意义。多项研究发现,与患者临床表现相比,头颅CT检查可迅速准确地诊断脑出血,且可直接观察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及有无破入脑室等,直观地反映疾病的演变过程及其严重程度,是早期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大量文献报道,高血压脑出血的出血部位主要是基底节,其次是丘脑、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本组基底节出血患者占52.99%。目前,国内外对幕上、幕下脑出血部位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认识不一。大多数研究认为,脑干出血是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本组脑干出血9例,病死率为77.78%,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出血者。
许多研究表明,脑出血量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脑出血血肿量为18~30 ml者的病死率仅6.06%,61~80 ml者为47.62%,而血肿量 >80 ml者则为76.92%;表明脑出血量可直接反映脑组织的受损程度,血肿越大、对周围脑组织压迫越严重、中线移位越大、临床症状越重,患者的病死率越高。
脑中线是否移位及其移位宽度可直接影响脑出血患者的意识程度,与其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本组中线移位宽度越大者,其病死率越高,与邝祖强等报道一致。其原因可能与中线移位宽度大者的颅内血肿较大、占位效应明显,多继发脑水肿、脑干损伤及脑疝形成等有关。
临床上,对怀疑脑出血患者及时行头颅CT平扫,既可显示出血的准确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水肿及脑中线是否移位等,而且能根据CT定位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本组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119例,未确诊15例,后行头颅CT检查均确诊;其中39例患者首次头颅CT检查显示出血量未达手术指征,复查时发现其出血量增加,经及时手术病情明显好转。提示对脑出血患者及时行头颅CT检查,有助于判断其疾病变化,指导治疗。
总之,我们认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行头颅CT检查,有助于其疾病的确诊及预后判断,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及时复查头颅CT有助于观察其出血量变化或发现新的血肿,为手术治疗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