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余烬中飞起的凤凰
——杰弗瑞·希尔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评述

2011-04-13 05:24
关键词:希尔诗人诗歌

姜 士 昌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欧洲余烬中飞起的凤凰
——杰弗瑞·希尔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评述

姜 士 昌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杰弗瑞·希尔是“二战”后英国新一代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许多诗歌以考古残片为题材,以片断式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他将历史与现实有意地混杂在一起,重构出奇特的历史神话,从而蕴涵了厚重的历史和严肃的伦理主题。

片段诗;历史神话;艰涩;伦理主题

杰弗瑞·希尔(GeoffreyHill)是“二战”后涌起的英国新一代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无论主题还是艺术风格都有别于同代英国其他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因而广受关注与争议:支持者对其极尽溢美之词,“成群结队的评论家毫不含糊地说他是当今用英语写作的最佳诗人”[1]。质疑者则指出,希尔诗歌中浓重的宗教气息、过分的引经据典、沉郁阴冷的格调简直令人无法接受。

希尔的早期诗歌就像在展览考古发掘现场,映入眼帘的全是残片。这些残片又以片断式的语言得以展示,诗人有意识地游离于诗歌之外,既不妄发情感也不进行说教,更不有意地去填补诗行间的缺隙。然而,这并不是说希尔的诗歌毫无逻辑,事实上,这种碎片式的语言一方面增强了语义的多重性和暗示性(这使得希尔的诗歌深奥莫测),另一方面,由于被一种内在的逻辑紧密地压缩在一起,产生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考古碎片”背后蕴涵的厚重历史。《莫西亚人赞歌》中的三十首散文诗以8世纪英格兰西部的古代国王奥法(Offa)为中心展开叙述。诗中所描述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威严形象有时是古代国王奥法,有时却是童年时代的抑或是现在的诗人自己。按照这个次序,遥远的过去、不久以前和现在被诗人以奇特的方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四季长绿的裂砂岩冬青树林之王、古城堡与壕沟的建筑师、塔姆沃斯猪的老巢、圣十字架的避暑山庄、威尔士大桥和艾恩大桥的守卫、新型房产承包商、大盐枭、货币兑换商、监誓员,还有查理曼的朋友。

(《莫西亚人赞歌·一》)

这种有意识地将历史与现实混杂在一起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希尔独特的历史观,他要为读者重构一个历史神话。正如史维特所说,“在那种精心营造的对历史、传统、秩序、权力和记忆的沉思冥想中,语言的精确性与对往昔的神秘反响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一个自然而又真实的目标”[2]。下面是该诗集中另一首广受称赞的诗歌:

像尼禄一样堂皇的硬币,上等的质地,足足的分量。奥法王听到银币的声响和铸币者的名字心中就发痒。他们负责而老练地打造。他们能够改变国王的脸色。

精密的设计是为防止伪造;稍不合适就得毁掉。这金属的典范象征商业的成熟。这价值由一个人口稀少的民族的盐场工人和养牛人们创造。

长长的沟渠里,包裹着的尸体;一只眼盯着上苍。可以毫不犹豫地假设,国王他发怒了。他统治了40年。四季反复触摸这片土壤。(《莫西亚人赞歌·十一》)

这首散文诗牵涉到一点历史或考古学方面的知识。国王奥法统治莫西亚王国长达四十年(AD757-796),从那个时代的硬币铸造工艺可以看出,他统治期间国力尚且雄厚:现存的许多那一时期的硬币上都铸有奥法的肖像,就艺术水准来看,已经超越了同时代法兰克人的铸币水平。有些硬币上还铸有他妻子的肖像,这也是唯一在钱币上留有肖像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王后。史料证明,奥法王对权力的渴求超越了统一英国的愿望,他留下的除了虚名之外,再无别的遗产[3]。这便是前两节提供给读者的历史信息。而第三节似在警示世人:无论权力也罢,虚名也罢,一切都逃不脱岁月的嘲弄。诗中变幻出一个由坟冢、考古、幽灵出没、古老的英格兰、逝去的时光、尘世、精湛的手艺和已经消失的封建时代的遗迹构成的世界,具有强烈的神话意蕴,体现了希尔“片断诗”的核心价值。

希尔诗歌中摹写的这种垂死的神话还直接映射了“二战”后英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衰落。这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衰落,更是精神与信仰的丧失。在后宗教时代,各种仪式和典礼虽然保留了下来,原有的宗教意义却在消失。现代人,尤其是基督徒们的生存状态成为文学尤为关注的对象。这是整个欧洲所历经的一段历史,无论在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均弥漫着一种充满焦虑色彩的后宗教话语,希尔的诗歌承袭了这种话语传统。托马斯·杰弗斯说:“就他那活泼、丰富的语言和他广博的涉猎来看,希尔显然是后现代的;而就主题来看,他却不能不让人想起W.B.叶芝、T.S.爱略特、华莱士·斯蒂文生等杰出的现代派诗人。”[4]然而,希尔的任务不仅仅是展示现代人的困惑或焦虑,他还要担负重塑往昔的责任。A.N.维尔森说:“既然我们已经失去了理解我们祖先语言的能力,新诗人们就有义务承担重塑往昔的义务……然而,在英国本土出生的诗人当中,直到希尔为止才真正理解这项工作的性质和意义。希尔的诗歌是欧洲余烬中飞起的一只凤凰。”[5]

希尔进而因其“拉丁文风和对基督徒生存状况的戏剧性描绘以及强烈的政治性”而被称为“欧洲人”*George Steiner.About Geoffrey Hill.Quoted in Literature Online biography.Adapted from data developed by the H. W. Wilson Company,Inc.Copyright ? 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1996-2001and H. W. Wilson Company,Inc. Retrieved January7,2008,from Literature Online.。这种欧化倾向与当时以复归传统、关注“英国性”为主流的英国诗坛背道而驰。正如尼古拉斯·里扎德在评论希尔的新诗集《无题》时所说,希尔的作品“走向了几乎所有当代诗学观念的对立面:它深刻、含蓄而又复杂,几乎到了无以复加、令人生畏的程度”[6]。不言而喻,希尔这位众多评论家心目中的精英诗人其实成了英国当代诗坛的一位“独行侠”。然而,好像只有像洛根这样严苛的批评家才更能把准希尔的脉搏。他曾为希尔的境遇作过一番辩解:“希尔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普通读者对他毫无兴趣。然而,他坚信沉没于俗众之中无疑是对诗歌高雅目的的背叛……他一次次地拒绝屈服于这样的背叛。鉴于此,人们对他的敬佩多于喜爱,更多人则无视他。”[7]

希尔明白自己的处境,但是他坚信含混与朦胧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诗歌需要含混:“我们(诗人)是难以理解的,人类都是难以理解的。我们难以理解自己,也难以相互理解。”[8]可见,希尔诗歌中含混的语言与那些明确的主题具有同等的分量,《莫西亚人赞歌》便是如此。迈克尔·汉堡指出,希尔对莫西亚人各种活动的描述——冲制、锤打、雕刻——准确地展现了他艺术手法(同①)。其中的每首散文诗都是丝丝入扣的整体,精美而不虚饰,紧凑而不松弛,巧夺天工而无斧凿之痕。当然这种刻意的“完美”也不是无可挑剔,彼特·里瓦伊赞赏它“绝对精确”的同时,又说它“像一棵硕果累累、枝干粗壮却没有一片叶子的树”(同①)。

希尔有时也希望将自己的诗歌写得温暖、直白而富有生机一些。在他的第二本诗集《国王日志》(1968)中的一些片断就体现出他对自己艺术风格谨慎的改变,这种行为又招致一番争议。

有的评论家认为希尔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风格转型。他们从诗集《国王日志》中发现很多坦率、直白的情感流露。比如,系列十四行诗“哀乐”之三在描写15世纪“玫瑰战争”中的血腥事件时创造出诗人自己所说的“一曲不断被呼噜声和尖叫声打断的华丽而恐怖的音乐”(同①),诗歌用较为线性语言表现出一种沉郁而奇异的宗教情感:

“哦,那个古老的北方交易…”一片战场

激战后发出它自己的声响

不像地球上的任何声音,却的确属于地球。

漫无目标地探路的蜗牛,脆弱依旧

鼹鼠出现了,我们漫无目标地躺倒,漫无目标

大屠杀中最羸弱的灵魂

透过他们的姻亲,气喘吁吁地喊着“耶稣”。

这种沉郁主题在希尔诗歌中俯拾皆是,实际上它是一种充满情感的灰色的反讽。安东尼·斯维特说,“这种充满沉思的忧郁不仅是一种怜悯与哀婉:它用反讽加以修饰,每个短语都美妙地参与于重塑一个真实而可怕的现场,一个‘不像地球上的却的确属于地球’的声音”[2]。威廉·沃尔什则注意到希尔这些非凡的诗行中“典礼式的华美和动物现实主义的巧妙而有力的结合”,说它们“源自诗人的个人力量……创造出一种新颖而又扣人心弦的诗体。这样的诗歌只需一卷就足以进入杰出作品之列”(同①)。

但是,有些评论家批评希尔在试探读者。洛根嘲讽道,希尔“常常给人以渴望交流的印象,但愿他不觉得羞辱”[9]。甚至有人认为希尔的诗歌不但没有明朗、率真起来,反而变得益发令人失望地内敛。他们举例说,希尔诗中所反映的托马索·康帕内拉被宗教裁判所严刑拷问,米格尔·赫尔南德斯被西班牙法西斯监禁而饿死,罗伯特·戴斯诺斯被关进纳粹集中营中等残酷的历史事件,实际上是诗人本人干涩而痛苦的精神历程的写照。诗人试图在自己的诗歌中透露出一丝暖意,但这种“温暖”就如同“透过一堵冰墙看到的夕阳的光线一样微弱”*Martin Seymour-Smith.About Geoffrey Hill.Quoted in Literature Online biography.Adapted from data developed by the H. W. Wilson Company, Inc. Copyright ? 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pany 1996-2001 and H. W. Wilson Company,Inc. Retrieved January7,2008,from Literature Online.。

希尔不再理会评论界的争议,在1978年出版的《熄灯礼拜》中,他仍然延续了他以前“堕落而崇高、强劲又怪异”的语言风格和他恒久不变的宗教主题。当然,希尔仍然继续关注土地、自然、地下的埋葬物以及“柏拉图式的英格兰”。请看他如何描述那“隐士的小屋”:

房间都铺着雪松地板和柔软的羊毛毯,

在颤动的闺房,冰冷的水晶柜里

那水晶在相互亲吻。

(《桂冠之斧》)

房屋外面,“鸽子在树林里咕咕叫着”,“四处乱窜的獾把浆果踩烂”,苹果树枝上“长满了发霉的绿毛”。他的语言仍然苛刻而新颖,免受诸如广告语、俚语和流行语这些大众语言的玷污。他聚精会神地寻求那些无疑仅属于他自己的词句,然后把它们从现代生活的喧嚣中分离出来。

在思想上,希尔是一位严肃的伦理学家。“他不太喜好摆弄诸如玄学或者诘问自然之类的东西。他认识的世界已然具有某种社会和文化的形式,有好有坏……问题是:如何生存?该做些什么?作家的职责是什么?”[11]这种道德责任贯穿了希尔整个创作生涯。

希尔的第一本书《写给未曾堕落的人》(1959)以一种严肃得有点冷漠的方式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叶芝认为,好的诗歌就是能够从中“发现些许刻薄和冷漠的东西,某个与日常生活中的自己成为对立面的清晰的意象”(同②)的诗歌。希尔赞赏这种评价标准,尽管这样的诗歌有点缺乏人情味。诗人用这种刻意的方式彰显了一位诗人独特而正直的品质,他率真的情感胜过一切说教:

爱情已将她耗尽,也耗干了她曾经的爱人,尽管

为了彼此,他们伪造出热情的话语,

艰难地挨过最后的日子,忍耐到夜晚来临

她终于抓住了瞌睡虫,他也渐入平静

无需疑问,现在,可以断定

她那隐秘的内心无法彻底躲藏。

这是《斑鸠》一诗的前六行,严谨得略显笨拙。这种严肃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诗风格格不入,以至于引起某些批评者的恐慌。但是,大多数的评论者却对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些敬畏。

希尔坚定地面对自己选择的题材,但并不把它们纳入抽象的思辨,而是对它们展开镇定而痛苦的、心灵层面上的体验。这一点在另一首诗歌《看护人》中得到更好体现,这首诗歌唤起的不单单是老年人复杂的情感:

早起的年轻人已经离去了。

有的去到湾口之外,

有的走向湖畔,一道微弱的阳光反射过来。

南面,气象雷达笨拙地观望着;

老人们观望着。

……

一片沉寂。这些也需忍耐:

顺其自然;震撼后的平静。

他们平静地涉过乱哄哄的海岸

搜集尸体……

诗歌以一种无奈的语气叙述一个悲凉却无奈的情景:年老的看护人注视着年轻人走了出去,走向毁灭。整首诗歌流露出一种无法克制的幻灭感和一种历经沧桑后强烈的淡漠感与隐忍力。诗歌符合希尔的一贯风格,没有明确的阐述,也没有充分的解释。

诗集《查尔斯·皮盖伊的慈善之谜》(1983)则借助主人公来表达诗人自己的政治和情感倾向。查尔斯·皮盖伊是一位法国社会主义者和虔诚的爱国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希尔与皮盖伊有着相似之处:既是社会主义者又是爱国主义者,既是无神论者又是勇于献身者,既流露出牧歌的神秘色彩,又放射出学术智慧的光芒。比如,皮盖伊留恋养他长大成人的乡村,在那里:

三面围墙的庭院,蜜蜂

在曲曲折折的树篱中飞舞,鸽子

在戏水调情。

希尔自己虽然没有走上从军的道路,但是在伍斯特郡乡村度过的童年使他同样具有一种永久的田园情结和强烈的生态伦理意识。希尔在诗歌中展示了历史对英国乡村的改变,书写了先民们如何与自然发生冲突,当然也穿插有对出没于乡村的中世纪的幽灵描述。

《赛恩的果园》探讨的是人生问题。希尔引用了皮得罗·卡尔德龙·德·拉·巴尔卡的戏剧杰作《人生若梦》的典故,故事告诉人们:人生是一场梦,是死亡把我们从这个梦境中唤醒。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境况和生命奥秘的哲学寓言,其中心主题是自由意志和宿命之间的关系:上帝赋予我们自由意志,但是,对我们卑微的生命而言,宿命的力量超乎一切。在希尔的诗歌中,这个标题就像咒语一样不断重复,伴随我们漫步整个果园。

这就是希尔,一位严肃的伦理家、历史神话的创造者和驾驭语言的大师。当他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前行时,他并不在意别人说些什么,当他觉得需要改变自己时,他也绝不是出于对读者的迎合。他的诗风虽然远离大众,却赢得英美诗坛和评论界众多人士的青睐和称颂,他无愧于自己获得的众多荣誉与称号。

[1]Tom Payne.Review of The Orchards of Syon[N].Daily Telegraph,2002-09-28.

[2]Anthony Thwaite.Utterly Speakable:a review of Scenes from Comus[N].The Sunday Telegraph,2005-02-06.

[3]Wikimedia Foundation Inc.Offa of Mercia[EB/OL].Wikipedia.[2010-03-10].http://en.wikipedia.org/wiki/Offa_of_Mercia.

[4]Thomas L. Jeffers.A review of Hill's poetry[J].Commentary,2002(6).

[5]A. N. Wilson.A phoenix rising from European ashes[N].The Spectator,2002-09-07.

[6]Nicholas Lezard.Jump for Joy[N].The Guardian,2006-01-21.

[7]William Logan.Living With Ghosts[N].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2008-01-20.

[8]Carl Phillips.The Art of Poetry No.80:an interview[J].The Paris Review,2000(154).

[9]William Logan.Victoria's Secret[J].The New Criterion2006,(6).

[10]Denis Donoghue.Lover of Lost Causes[N].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1999-05-20.

I106.2

A

1000-2359(2011)01-0181-03

姜士昌(1966-),男,河南尉氏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fWX010)

2010-09-20

猜你喜欢
希尔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一棵活了200 岁的树(二)
一颗活了200岁的树(一)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阁楼上的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罗兰·希尔与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