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星三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师星三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所以利用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在积淀、在发展、在进步、在创新,它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重塑,是一项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质量的战略性任务。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于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其思想内涵早在前秦就已经产生,如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世界万物的平等性,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经典《易经》也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说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从天而动,与自然界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和谐共处。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圣人孔子强调“以和为贵”;亚圣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们都提倡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儒家强调“协和万邦”。儒家进一步提出“仁、义、礼、智、信”等旨在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规范。道家代表老子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要求人们要忠厚慈善,莫要见利忘义。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为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爱国情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忠君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兴衰荣辱,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以身殉国,自投于汨罗河,获得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敬仰与纪念。宋代诗人范仲淹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文天祥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这些事迹和诗篇都寄托了他们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赤诚之心。这种爱国精神是中华名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这种爱国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创新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具有责任感的民族,这与它的强烈的进取和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传统文化不信神力而崇尚个人的努力,认为个体应该求刚健有为的人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易传》中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进取精神的真实写照。它说明不断地向前运行发展,是自然界的规律,君子应以此为榜样,刚强不屈,努力向上,决不休止。《礼记·大学》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些思想在后世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
明辨荣辱。知耻近乎勇,一个强盛的民族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的耻辱感。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文化中的耻辱感渗透到人们的行为规范中就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文化中的“知耻后勇”观,并进而发展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八荣八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由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的,也是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特点给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的需要。80后、90后的青少年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他们视野开阔,追求自我。但在价值观方面也有令人担忧的方面:
功利上升,信仰迷失,理想失落。多元文化形态的并存,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树立了多种价值尺度,甚至对同一事物也存在多种价值评判准则。在多元价值的嘈杂声中,青少年左右为难,难以形成对一定文化的归宿感,从而陷入价值选择的迷茫中。价值观选择的困惑,集中表现为功利思想上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外,现实社会中的不良因素也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这种价值观的泛滥,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以及人生缺乏理想与信念;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知之甚少;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和应有的敬重,而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与追逐,出现了价值观念错位的现象。
自我中心,责任淡化,缺乏爱心。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他们在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反抗,严重者甚至离家出走,极端的自私行为、极端的个人主义,使一些未成年人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这些孩子不懂得父母的艰辛,对于被爱似乎很麻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淡化,更别说感恩父母,回馈社会,精忠报国了。
知行分离,诚信淡漠,道德欠缺。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变动性和可塑性很强的群体。他们在认知方式、情感归属、心理状态等方面尚未成熟,加之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言行不一、诚信意识淡薄等不和谐因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霸权主义强行向他国推行西方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时,网络的便捷也给青少年的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这都是导致青少年价值观错位的原因。
意志薄弱,铺张浪费,追求享乐。由于信仰迷失,理想失落,导致青少年干什么事情无法坚持到底,意志薄弱。在享乐主义的冲击下,或为富贵所淫,或为贫贱所移。贪图享乐看似事小,但很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滑入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腐败深渊。无数教训表明,一些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就是从最初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开始的。“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讲安逸享受才能跟得上时代潮流。”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的青少年衣着讲名牌,吃喝玩乐讲档次;学习不勤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些其实都是打着“适应时代”的幌子,为享乐主义辩护的歪理谬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在人文、伦理、价值观方面更是突出,因为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社会生命、伦理生命的建构与完善。我们今天进行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就必须找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在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将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概括为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些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的四方面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思想内涵上是一致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到传统文化中寻根。
回归国学教育。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中华国学的宗旨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在国学中,因此,通过国学的学习和教育,可以让青少年体会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等。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又具有如下功能:(1)民族凝聚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2)精神激励功能。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者做不屈不挠的斗争。(3)整合创新功能。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都有中华一体的文化认同意识。多元发展的地域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如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隋唐明清的文化,无一不蕴含着深刻的整合创新精神。以上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其功能,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一脉相承。因此,我们需要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榜样,学会谦和礼让、尊师孝亲、感恩社会、志存高远。
《论语》中,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朗朗诵读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培育民族精神,提升青少年的文化品味就要求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
开展节日文化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纵观世界各国,无不重视挖掘自己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佐今日经济社会发展之需。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中有着许多特有的文化现象,比如我们的许多节日基本上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当前,气候、环境等因素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日益显著。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刚刚结束,我们不妨借此机会把相关的知识广泛传播,不仅可以对今天的青少年进行农业知识的普及,培养爱农尊农的现代意识,同时可以培养环保意识,更可以让我们透过几千年的历史时空领略古人的智慧,开展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样,在端午节,我们可以运用屈原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看做是“大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由屈原的故事拓展开来,像历史上的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都是爱国美德的杰出代表。又比如清明节,我们可以进行仁爱孝道教育,借机践行孝道,提升青少年的尊老敬老意识。由此而拓展开便是感恩意识,中国人强调“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人生天地之间,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天地覆载之恩、自然滋养之恩等等。
对学生而言,节日文化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资源宝库,所以,开展节日文化教育甚为重要。
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被学界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在国外已经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始于20世纪末。200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国家“十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中,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我们缺乏很好的开发利用。
如果我们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的话,我们的未来,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的价值观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威胁。美国,本身是一个文化资源稀缺的国家,却率先将文化纳入产业化轨道,通过1997年“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颁布,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全球开放式”的文化资源战略,从而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建立起全球的文化资源供应和保障系统。这不仅消除了美国发展文化产业所需文化资源缺乏的危机,而且使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资源暴露在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掠夺与竞争的压力面前。美国把我们中国的文学《花木兰》重新拍摄成动画片,票房收入几亿美元。而这又是熔铸了美国文化精神的,反过来影响中国青少年。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
所以,切实加大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这需要政府和相关的文化公司付诸行动。发挥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精神,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迫在眉睫。
[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于永昌.老子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立文.儒学的人文精神[N].光明日报,2000-02-22.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The Education for Youth Socialist Values by Traditional Culture
Shi Xingsan
(Jinzhong Advanced Teachers'College,Jinzhong,Shanxi,030600)
Youth are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the hope of the nation and the builder and successor of the socialist cause of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particularly urgent and important education is to guide adolescent value b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origi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so the top priority is to guide the socialist value of young people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the education for youth value
G651
A
1008—8350(2011)02—0040—03
本文责编 安春娥
2010—11—10
师星三(1977—),女,山西和顺人,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