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耳鼻喉科 (安康 725000)张恩琴 李红艳
鼻中隔偏曲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其主要由外伤、鼻腔肿瘤压迫及先天发育畸形所致。患者出现鼻塞、头痛、嗅觉减退、鼻出血及类似过敏症状等不适。在临床治疗中,多以手术治疗,目前在临床手术中,以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占主流,我科自2007年 1月至 2010年 10月行鼻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粘膜下矫正术 200例,除 1例并发小穿孔外,其余中隔矫正良好,症状全部消失,收到较好治疗效果。
1 一般资料 本组 200例,男 114例,女 86例,年龄 15~60岁 ,平均 38岁;病程为 1月至数年;偏曲类型,“S”型 76例 ,“C”型 65例,嵴突及矩状突分别为 36例、23例;主要症状有鼻塞、头痛、打喷嚏、鼻出血及嗅觉减退。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在局麻下进行,先以 1%麻黄素行鼻腔收缩,再用 0°鼻内窥镜检查确定偏曲部位,一般偏曲位于四方软骨与筛骨垂直板及上颌骨交界处。以 1%地卡因 5ml+1∶1000副肾素 1ml混合液棉片行双侧鼻腔充分麻醉 2次,再以 2%利多卡因液 3ml在偏曲侧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浸润麻醉,常规“KIIL”行切,切开粘膜至粘软骨膜下,将剥离器伸入粘软骨膜下分离至偏曲骨嵴远端及鼻底;再用粘膜刀将中隔四方软骨与筛骨垂直板交界处断离;四方软骨与梨骨及上颌骨嵴处断离,挑除梨骨,将分离器由此伸入对侧骨膜下分离,使偏曲部位完全暴露,用粘膜撑开器撑开粘膜瓣,以充分暴露术腔,用中鼻甲剪沿鼻梁平行于偏曲之上,剪断垂直板,再用咬骨钳咬除偏曲骨嵴,燕尾凿凿除偏曲上颌骨嵴,吸净积血,取出碎骨片。中隔软骨部对侧粘膜未予分离,若软骨部有偏曲,即仅将软骨纵行条形切开减张或部分切除,恢复粘膜瓣,见中隔直,双鼻通气畅,缝合切口。双侧鼻腔用凡士林纱条及膨胀海绵稍加压填塞。术后静滴止血药 3d,抗炎药物 5d。术后第 2天抽出鼻腔填塞物,若软骨部偏曲,在偏曲侧纱条可延长 1天抽除,术后第 5天拆除缝合线,见伤口愈合良好,中隔矫正满意,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3 结 果 200例病人中 ,除 1例发生中隔穿孔外,其余恢复良好。见中隔矫正满意,症状消失,无鼻梁塌陷,脑脊液鼻漏等意外情况发生。
鼻中隔偏曲手术,为耳鼻喉科常规手术,临床上常以粘膜下切除为主,将中隔软骨及偏曲骨嵴一并切除,发生软性中隔及中隔穿孔的几率较大,而且出现鼻中隔穿孔一般较大,给再次修补带来困难,我科采用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手术,比较符合鼻腔生理功能[1],因不完全切除四方软骨,中隔偏曲位于哪就将那部位凿除 ,尤其在鼻内窥镜下进行,具有以下优点:①因不切除软骨,术后不会发生软性中隔;②中隔穿孔机率大大降低,因穿孔易发生于软骨部;③在鼻内窥镜下手术 ,术野清晰,手术矫正较彻底;④扩大了手术适应范围,在传统手术中,中隔偏曲矫正,应在 18岁以后 ,但我科采取此方法,对于明显嵴、矩状突,可于粘膜下小范围将其凿除,不破坏中隔整体结构,从而不会引起鼻梁塌陷、中隔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即可将年龄段向前移,只要有明显偏曲,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者工作与学习时,15岁左右即可手术治疗,而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在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中,因其先将中隔四方软骨切除以后为进路,再凿除偏曲之骨嵴,鼻中隔大部分结构予切除,容易造成软性中隔及中隔穿孔,有时有可能出现鼻背塌陷等严重并发症,而鼻窦内窥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粘膜下矫正术,是从中隔软骨与垂直板及上颌骨嵴交界处断离,在不破坏中隔整体结构情况下,只需咬除偏曲之垂直板、跳除梨骨、凿除偏曲上颌骨嵴即可,软骨部对侧粘膜未分离,无偏曲者,则不动软骨,若软骨部有偏曲则仅需将软骨纵形条状切开减张或少许切除[2,3],所以术中及术后一般不会引起中隔穿孔、软性中隔、鞍鼻等严重的并发症,笔者的体会本手术在行鼻中隔偏曲粘膜下矫正术明显优于粘膜下切除术,符合鼻部生理功能,值得在该科领域内推广使用。
[1]冯善顶.鼻内窥镜下局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65例 [J].中国中西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6,14(4):246.
[2]景雅曼,芦永田,黄志忠,等.鼻内窥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 [J].陕西医学杂志,2003,32(5):437.
[3]韩德民,王 彤,藏洪瑞.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 [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喉科学,2009,24(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