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林
(湖南圣雅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湘潭 411228 )
从2006年至今,我国各种疾病的发生情况比较突出,尤以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病的发生及继发感染最为明显,通过分析发现,除饲养管理、疫病用药、饲料营养和应激方面的因素外,最大的问题还是疫苗免疫后出现的免疫水平低,抗体低下导致其在各种环境应激或刺激的情况下,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疫苗免疫是我国控制当前疫病流行、疾病传播发生的主要措施,但是,随着规模化养殖企业的迅速发展,猪瘟、蓝耳病等高度传染性疾病依然发生严重,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面对当前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免疫效果一直以来是养殖户所关心的问题,那如何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呢?
进行全面的免疫抗体检测,用数字说话。在当前的养殖情况下,有些猪场往往是利其他猪场的的免疫程序,既不知道其他养殖场的免疫程序是否正确,也不知道是不是适合自己猪场的需要,因此制定合理的、适合自己猪场的免疫程序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猪瘟免疫,根据以前的经验,仔猪首免在20日龄,这是因为之前母猪防疫了1~2头份猪瘟疫苗,仔猪的猪瘟母源抗体在仔猪出生20天左右开始降低或减少,所以在20日龄免疫附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是现在母猪免疫6~10头份,20日龄仔猪的母源抗体还是较高,此时防疫猪瘟疫苗就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或中和,到35日龄左右检测不出抗体时,就会感染猪瘟。因此,只有把握好猪场的免疫检测效果,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免疫才是疫苗免疫的最佳措施。
猪群抗体水平参差不齐,比平均抗体水平高或者比平均抗体水平低,都具有疫病发生的危险,抗体水平不一致,在一些环境、饲养管理不合理、营养状况不佳等应激因素下,可以排毒给易感猪只,从而造成新的感染。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主要在疫病预防用药、饲养管理、环境应激、疫苗质量方面,所以提升疫苗效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保证弱毒疫苗产品的保存温度(活疫苗储存温度为-15℃,灭活苗应存至2℃~8℃)、包装无损、性状正常,使用声誉好、效果好的生产厂家的产品最好。
2.注重免疫抗体检测,避开母源抗体的影响。
3.控制免疫剂量,合理免疫,保证猪群抗体水平的整齐度,出现免疫过敏反应时,应立即肌注0.1%盐酸肾上腺素,仔猪1~2 ml,大猪2 ml。
4.针对有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病)的猪群,要慎重考虑疫苗免疫。
5.避免出现疫苗免疫后,注射部位出现脓包的情况。
6.减少免疫抑制性药物(安乃近、氨基比林、地塞米松等)的使用,特别是在疫苗接种期前后一周,注重提高猪群免疫抗体水平,建议使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中药,如黄芪多糖、板清颗粒等。
7.尽量减少猪群的应激,选择正确的免疫方法,可以适当的添加优质的电解多维、高热应激灵来减轻由于免疫造成的应激。
疫苗稀释液,作为促进疫苗免疫效果的佐剂,在疫苗免疫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免疫效果一直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猪用转移因子(如特安)稀释疫苗,从而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降低免疫应激,以便迅速达到免疫应答。
如按免疫程序给猪接种猪瘟弱毒疫苗,同时加入稀释后的特安与疫苗混合肌注,可使猪瘟抗体产生快、水平高、持续时间长,明显的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当发生猪瘟时,用10~12头份猪瘟弱毒疫苗加特安小猪0.5 ml、大猪1~2 ml混合肌注,可以快速控制疫情。给猪接种0型口蹄疫灭火浓缩疫苗时,同时分开肌注特安,也可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
猪场到底选择哪个厂家的疫苗和哪种毒株应根据自己进行疫苗抗体保护持续时间的测定结果来决定。因此在选定某种疫苗时,必须掌握疫苗的类型(细胞苗、组织苗、基因苗等)并了解接种后疫苗的抗体保护持续时间有多长、需要多长时间产生抗体以及在猪体内的干扰程度等。如目前使用的伪狂犬疫苗有普通弱毒苗、灭活苗和基因缺失苗三类,这三类疫苗被普遍应用,那哪种效果更好呢?普通弱毒苗具有成本低、免疫原性好,但是安全性能差;灭活苗优点具有安全性好,免疫保护期短的特点;基因缺失苗具有免疫应答好、安全性能好的优点,使用最为安全、有效。所以基因缺失苗具有在免疫过程中免疫性能较好,使用范围广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