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芙蓉,郑美凤,吴强,纪峰,林栋,陈采益
“理论-实训-临床”循序渐进式针灸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何芙蓉,郑美凤,吴强,纪峰,林栋,陈采益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州 350108)
教学形式;针灸学;针灸疗法
我校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传承为特色”的办学特色,致力于把中医学本科生培养成具有中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7项能力的合格中医药人才。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1]涵盖的7个领域,其中临床技能是最核心的内容。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医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
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目前的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模式还是占多数,待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则表现为临床技能偏差,部分患者拒绝成为实习的对象,临床带教也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这样实习生实践的机会就更少了;加之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忙于准备就业推荐材料、光顾人才市场、参加招聘考试、加入考研队伍等而无法安心实习,并形成恶性循环[3,4]。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行为,而没有实践,再好的理论也只是空谈,故针灸实训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对此,我们尝试改革针灸教学体系,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更加合理地配置理论课和实训课,使实践教学真正与理论教学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采用小班制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上,并与执业医师资格考核大纲、临床现状相吻合,使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具备比较熟练的针灸操作能力,把所学理论知识正确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逐渐具备独立处理本专业常见病的能力,为将来顺利地进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为此,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训,并向临床过渡的针灸实践能力一体化培养模式。
这是实现理论教学到临床实践的“两个转移”之一,即教学场所由单纯的教室转移到实训室。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经络腧穴、刺灸技术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训课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切实体验技能的重要性。
划经点穴实训教学是理论课的具体验证和延续。古人所谓“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要真正掌握经络的循行和腧穴的定位,无论书本上描述得如何详细,还须具体到人体上亲自去摸,才能完成从抽象到具体感知的转变。
结合幻灯片、Flash等形式讲授经脉腧穴后,让学生先自行定位,带着问题来上实训课,做到有的放矢。在实训课上,先通过Flash对经脉循行进行感官上的回顾,然后指出循行的关键点——解剖标志。如手太阴肺经,首先明确其循行大致在上肢内侧前缘,再找到肘横纹的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和腕掌侧横纹桡动脉搏动处,这样划经就不容易偏差。在腧穴定位时,教师选择肌肉和骨性标志比较明显的学生,结合杨甲三腧穴定位法、黄龙祥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定位法进行划经点穴演示,讲授点穴的要点,从体位、解剖标志、定位关键字眼解析等方面着手,让学生直观地体会腧穴定位,如曲池穴点穴技术要点为①屈肘成直角;②准确找到肘横纹外侧端;③肱骨外上髁;④两点连线的中点即是曲池穴。同时,根据往届学生点穴存在的问题,指出点穴常见的错误,以免再犯。然后两两组合,进行相互划经点穴并标记,根据形体的不同,交换对象,体会个体差异,教师对此进行巡视、纠正、点评,让学生加深印象。
在教学中主要按照经脉循行的路径,即纵向顺序讲述腧穴的定位,我们也可以通过横向或邻近腧穴定位的比较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点阳陵泉时,我们还需指出它与附近的足三里定位的区别;肘关节水平横向分布腧穴——尺泽、曲泽、曲池、小海、少海定位的区别。
利用多媒体进行行为回放式教学,即采用数码摄像机拍摄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一来方便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充分观看教师的演示;二来可以记录学生操作练习的动态,便于教师充分了解实训情况。课后教师对影像素材进行编辑,使学生在影像回放中主动地寻找自己操作的不足,引导学生纠正。
针灸课程一般按照“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技术、针灸治疗”的顺序进行,然而,待大篇幅的经络腧穴讲授完,再练习刺灸技术,无形中缩短了操作练习的时间,故针对本科非专业班的学生,在经络腧穴各论学习前,利用6学时在介绍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常用穴的基础上,对“毫针刺法”部分进行阐述,引导学生进行针灸技能训练;而针对针灸专业班的学生,则先单独开设一门《针灸技能基础》课程,先训练毫针技术,这样在介绍经络腧穴各论时,同学就可以直接进行毫针操作练习了。利用摄影技术捕捉学生不规范的动作细节和易犯的错误,并采用行为回放教学法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在实训教学中,随堂抽查考核。同时,强化对学生实习前的技能训练,并模拟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针灸技能考核,技能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实习,以此强化技能的掌握。
为提高针灸技能,激发学习热情,我校定期开展针灸技能大赛,将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融入到竞赛活动中,以赛促学,是提高学生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获奖者赋予参加全国针灸技能大赛、华东地区中医学科大赛的资格,并给予获奖者配套奖励,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求职筹码。
这是实现理论教学到临床实践的第二个转移,即实践教学场所由单纯的实训室转移到临床实践。学生通过反复实践,避免了“在黑板上处方,在教室里诊病”,缩短了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距离。
在治疗学学习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采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 ents,SP)不断模拟针灸临床诊疗场景训练,用以弥补典型教学病例的不足。该技术已经在美国医师执照考试中应用,它的应用弥补了医学生临床操作机会减少对临床教学质量的影响,满足临床技能训练的需要[5]。首先,SP扮演病人,根据病历要求培训2名SP,包括逼真的场景、标准的病史、病情、症状等,要求SP在教学中表现出真正病人的反应,具备良好的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供学生实践;其次,SP作为评估者,对学生的实践给出评估;最后,SP还要把学生实践中的表现,反馈给学生,完成对学生的指导。训练结束后采用SP进行临床考核,考生在模拟诊室中单独接诊SP,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诊断、辨证分型、确立治则、选穴、针灸治疗等。考官通过监控系统直接观察接诊过程,并对考生的临床沟通能力、临床诊疗等情况做出评价。诊疗结束后,由SP根据自身的感受对考生的表现进行评分。最后,结合考官和SP两方面的评价,给出考生最终的评分。SP克服了以往临床教学或测验中难以找到具有针对性病例的问题;同时,SP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受试对象做出更加合理的评判。
在大二学期初,对学生进行中医基础课程进行考核,成绩优秀并通过面试考核后录取为我省名老中医的师承弟子,在承师期间,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跟从名老中医学习临床、整理相关的医案、定期汇报承师心得等,也使得我省的中医精华得到传承。
在大四期间,安排学生课间到临床见习,逐渐建立临床实践意识,并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义诊活动,把实践拓展到社区等。
临床医院是将实习生培养成为操作规范、技能娴熟的临床医生的重要教学基地。近年来,我针灸学科积极探索针灸教学模式,选择和建立长期稳定、高质量的教学实习基地,学科成员与实习医院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交换意见,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临床带教对实习生进行多形式教学,尤其是在针灸科,实行每天小查房,每星期教学大查房一次,使实习生能够得到较为系统、完整的临床训练,定期进行考核,并按照中医执业医生资格技能考核大纲设立出科技能考核,重点考核实习生的临床技能,从而有效提高了临床技能水平。除外,利用每年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机会,对我校实习生和应、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征集对我学科教学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总之,通过建立符合针灸专业实践教学特点的“理论-实训-临床”循序渐进式针灸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体会到学生的临床技能得到较为显著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同时,开设相应选修课、实行课后实训室开放制度,满足学生实践指导和训练的需要。并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弱化以课程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传统评价体系,在终结性评价中注重包含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1] 张晓兰,李晓松,陈晓娟,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20-21.
[2] 赖雁,曾俊,任佳,等.严格规范化训练提高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79-80.
[3] 莫立根,谢裕安,崔英,等.新形势下临床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6):525-527.
[4] 张英剑,王萍,田敏,等.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491-492.
[5] 刘治民.新时期医院从事临床实践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9):551-553.
2011-05-30
R245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12.873
1005-0957(2011)12-0873-02
何芙蓉(1982 - ),助教,硕士
郑美凤(1962 - ),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