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本土型双语导游人才培养研究*

2011-04-13 03:17:1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工学导游旅游

费 斯 威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与旅游分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职业分工发展的产物,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技能性人才,其主要目标就是形成专业岗位能力。根据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各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服务地方,建设特色专业。能力为本、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正影响并改变着高职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旅游管理类专业也不例外。高职涉外旅游专业主要培养涉外导游人才。从广义上讲,涉外导游必须具备对外旅游接待、导游服务等跨文化沟通能力。就个体而言,涉外服务又具有服务对象、工作时空范围的特定性和局限性。服务对象的特定性体现在常常为使用同一语言的外国游客导游,或为前往某一语言国的国内游客服务;而工作的时空范围可以局限于国内,也可以延伸至国外。涉外导游可担当全陪,也可作为地陪,甚至仅在某景点当讲解导游。因此,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明确培养目标,恰当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服务地方是高职专业建设之要务

当今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最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被职教发达国家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校企结合、产学合作,培养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且带有本土文化特色,毕业后能迅速上岗,投入实际工作,不需要经过任何过渡期和适应期。同时,当地企业也能直接聘任到比较满意的职业技术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德国、法国的职业教育,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英国的“工读交替制”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地方特色,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均采取各种措施,使学校本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适用人才,进而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就业服务。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职业教育,教育门类和课程的制定面向地方经济发展,服从和服务于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被称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是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条件和需要,为本地区提供相应的技术人才。由此可见,面向当地、服务地方是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经验,成为高职专业建设之重要任务,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地方旅游行业希冀本土型双语导游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的持续经济增长,带动了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升温,由此,培养导游人才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国内合格导游人才的需求,又要适应涉外旅游的发展,在传统旅游管理类导游专业基础上分设涉外旅游专业(导游方向)。然而,几年来的办学实际情况是:涉外旅游专业教学过程难于完全落实工学结合,“工学一体”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内容和环境。从就业对口来看,也并未达到理想的预期。因为绝大多数地方旅行社承接的任务或对象主要是国内旅游者,以及部分来本地的各类外国游客和出境游的本地客户。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这些旅行社一般不设外导部或专职涉外导游。从涉外旅游接待来看,一方面,除了一些散客外,来访的外国旅游团常带有全陪导游兼翻译。这些导游由于不了解或不熟悉当地的人文历史,很难胜任景点导游。另一方面,我们的高职毕业生,由于其在校期间导游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工学结合”又缺乏结合点,上岗后,其专长和优势并不明显,同样难有作为。据笔者对当地导游人才需求的调查,企业急需的并非专职涉外导游,也不是负责日常联络的翻译,而是能够应对涉外旅游任务的本土型双语导游。这样的导游能够深度宣传本区域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特色,从而起到沟通异域文化、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能承担国内游客导游的任务,从而使企业用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服务地方,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做到服务地方, 工学一体,接轨行业,只有了解本地行业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完成基于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当前,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在课程教学体系、内容组合上迫切需要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的特点。应从转变涉外导游专业外语教学方式着手,在开发建设地方特色课程上给力,与行业、企业合作,融“教、学、做”为一体,构筑课程与实践相一致的“工学结合”教学平台,真正做到将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岗位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从根本上转变外语教学模式

能使用一门专业外语是涉外导游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也是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目前,高职学生的外语基础普遍薄弱,涉外旅游专业学生也同样,除了生源整体外语水平偏低的原因外,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外语教学与实习内容不相关,这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二是高职外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依然集中在基础知识上,忽略了语言的专业运用能力。前者直接影响到“工学结合”的效果,后者关系到教学方式和目标。这可在涉外导游专业外语课注重课堂语言知识教学,学生对“外语水平考级”的热情高于“考外导证”这两个事实得到证明。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未能在高职得到根本转变,其中有行政导向的因素,也有师生切身利益的原因。事实证明,学生虽然能通过外语“考级”,但不一定能在专业岗位有效地运用外语。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外语基础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能在工作中用得上所学知识。Krashen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即习得过程与学习过程。所谓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主要是指以获取第二语言信息或以第二语言信息交流为目的的习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关注的是“第二语言的意义”,而非“第二语言的形式”。高职涉外旅游外语教学从传统转向外语和职业结合的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强调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构建学生的职业外语运用能力。高职外语教学向职业外语教学转变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将引起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变化。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培养具有“双师”素质能力的教师。高职院校应从制度上促使公共外语教师转型,提升外语与专业结合的教学能力。支持和鼓励年青的旅游专业教师提高外语水平,积极参与涉外导游实训和教学实习过程。(2)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受教学内容制约,并影响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运用得科学和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1](P151)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是实践性教学。应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借用虚拟或真实的旅游环境和景点,采用基于岗位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做到学而用之,用而达之,学用结合,融会贯通。(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性、实践性为特征,教学设计理念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这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它所强调的应用能力难以与现行的主要评价体系建立因果关系。[2](P264)涉外旅游专业外语教学方法转变后,其评价体系可采用课程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组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在职场的外语运用能力,而不是书面考试通过能力。

(二)开发特色课程,充实专业课程设置,做到“三个结合”

不考虑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就成了空话,专业教学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课程开发既关系到宏观的课程定位,也涉及到具体的课程目标。在内涵上,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普通教育课程目标并没有本质区别,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的内容上。[3](P59)这在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课程上表现为:(1)在课程设置上,课程培养的具体对象层次模糊,普惠性多,特惠性少;(2)在教材内容上,众多的相关教材在内容上虽然涵盖广泛,但可用性差,重叠交叉多,地方特色少;(3)在教学过程中,受客观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尤其是导游实践课,教材中虽有许多景点导游范例,但由于涉及全国甚至全球各地,而无法直接用于当地工学结合实习,只能作为知识点通过课堂传输给学生,由此形成课堂讲述多,职场实践少的状况。综观整个涉外导游人才培养状态,由于缺少与地方旅游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这导致课堂教学游离企业实习,毕业生常常需要再度岗前培训。

高职倡导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目标重点就是将与具体岗位(群)工作相关的内容组织到教学中,以强化课程的职业性和适切性。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开发服务于地方旅游的特色课程,充实课程设置并做到“三个结合”:(1)课程开发与当地旅游发展相结合。要关注当地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与旅行社和相关企业联手,有重点地开发本土旅游特色课程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的针对性。(2)课程内容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要对课程环境做出客观的分析,不至于使特色课程教学脱离高职院校本身拥有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的地方企业实践环境,从而为有效地开展“工学结合”提供保障。(3)课程设置与当地旅游特点相结合。要提高相关专业课程与地方旅游特色的关联度,通过明晰培养目标,调整减少同类同质课程设置,为彰显地方特色的课程释放教学空间,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要真正落实“工学结合”,还必须主动迎合企业,在教学上借助服务地方旅游的特色课程这一纽带维系和巩固校企合作,为“工学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筑“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实践平台

旅游专业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必须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要求的一致性。然而,涉外旅游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一直存在瓶颈。究其原因,除了受前述问题的制约外,还因为缺少教学实践平台。客观上,二、三线中小城市不同于中心旅游城市,旅行社从国外直接接团或组织出国旅游的规模和业务量有限,确定接团的时间预期较短,接待服务的时间又紧,因而,对当地的高职院校来说,安排学生实习无论在安排实习人数,还是在日常教学秩序的调整方面都会有较大的难度。从教学与实习结合来看,当地旅行社承担的常常是地接或转接任务,涉外导游的主要工作是地接服务或担当地陪景点讲解。所以,学生实习所处的导游环境基本上只是当地拥有的旅游资源环境。而且,学生所学的导游实践课程教材的情景设置和内容在实习环境中的可用度也比较低,即使重新磨合,一旦稍有起色,实习也几近尾声。由此,“工学结合”的效果肯定不理想。有效的“工学结合”应建立在教学与职业紧密相联的基础上,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必须因地制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1)加大校内模拟实训室硬件和软件建设资金投入,完成相关教学资源配套,改善校内模拟实训条件。(2)与当地旅游部门和企业深度合作,积极协调,尽量拓展校外长期固定的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实习每人有岗有位。(3)建立常态化的工学联系机制,努力使“工学结合”教学实习达到“双赢”,逐步构建旅游专业教学为地方服务、地方旅游资源为教学所用的双向互为“工学结合”实践平台。应以地方特色课程为载体,在校内对学生进行集中模拟训练,强化专业基本能力;以地方特色课程为纽带,在校外基地分点全真实习,强化岗位工作能力,最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四、结 语

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高职教育内在发展的需要。高职旅游专业应该主动适应地方旅游需要,结合地方旅游特色,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抓手、以地方特色课程为纽带、以校企实践平台为依托,对涉外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潜心培育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本土型双语导游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 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工学导游旅游
寻找火星导游
军事文摘(2023年14期)2023-08-06 15:39:52
Being a Tour Guide in Shuangqing Villa在双清别墅做导游
盐工学人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奇妙博物馆(2021年2期)2021-03-18 03:29:57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旅游
工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55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