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王 伟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科研处, 浙江 杭州 310053)
目前,高职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传统的表演类专业,二是新兴的文化产业类专业。表演类专业主要有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这些传统的表演类专业大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所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本身就是高职艺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高职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艺术院校在升格之前(指原国家级、省级重点艺术中等专业教育),多以戏曲教学为主。除北京、上海等地传授京剧之外,其他各省(市)均传授五彩缤纷的地方戏曲,并在(地方)戏曲的基础上,派生出民族器乐、民族民间舞蹈、民间说唱、杂技等。所以,艺术中等专业教育其风格特点是明显的,培养艺术人才的目标是明确的,且人才众多,成绩突出。升格之后的高职艺术教育,虽然在结构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和扩充,增加了许多新兴专业,但主体仍保持民族民间艺术风格。正是有了这一点,高职艺术院校才有别于其他高等艺术教育,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高职艺术院校为何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如下三点论之:
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高职艺术教育的需要 大部分高职艺术院校有很多专业本身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如表演类专业,戏曲中有山西晋剧、黑龙江龙江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湖南花鼓戏、湘剧等;民族器乐中有陕西的长安古乐、秦派二胡、秦派古筝,山西的鼓吹乐,浙江江苏及上海的江南丝竹、浙东锣鼓、浙派古琴、平湖派琵琶、十番锣鼓,山东的鲁西南鼓吹乐,福建的南音,广东音乐等;民族民间舞蹈中有安徽的花鼓灯,云南的花灯,黑龙江、辽宁、山东的秧歌等。其他,还有民间说唱、杂技魔术,等等。这一部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是必须研究的,如果不研究,或者研究不深不透,教学便出不了成绩。可喜的是,我们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看到了一批来自高职艺术院校的课题。如《越剧唱腔》、《湖南花鼓戏声腔》、《南戏遗存考论》、《东路二人台----从无意识发生到介入式延续》等。在创作上,也看到一批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或新编的剧(节)目,如山西艺术职业学院2004年排练演出的原创舞剧《一把酸枣》,创下中国舞剧史上“五个一”,其足迹遍及全国,还远赴台湾、澳大利亚等地区或国家演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排练演出的原创音乐剧《五姑娘》,参加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排练演出的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参加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等等。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只要翻开各省市文化建设的纲要,无论八大工程、十大工程或其他相关工程,其中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必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社会环境日益狭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流失。”[1]所以,保护民族民间艺术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对于传统文化的流失,有很多论著都发出了急切的声音:“如上千年的戏剧发展史,号称有300多个剧种,但除了60~80个(剧种)生存状况还好外,其他的剧种,包括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南方高腔、乱弹等古老声腔剧种普遍衰弱,多数已经消亡。即使流存下来的剧种,其传统剧目和表演手段总体上也无法与当年相比。而这些剧种,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国舞台艺术的诸多精华。”[2](P49)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教育大学生爱国爱乡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这些年,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冲击,不少青少年师生头脑中存在“西方的月亮比中国月亮圆”的心理,不喜欢或看不起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它们是原始落后的象征。通过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倡导,他们虽然在认识上有了提高,但这个“心结”还是挥之不去。所以,在高等艺术院校里,大力倡导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教育大学生爱国爱乡的需要,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做出实效。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贺绿汀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掀起学习“民歌热”。具体做法是:(1)定期举行民歌演唱会,不仅声乐系学生要演唱,其他各专业的学生也要上台演唱。(2)从北京、河南和陕西等地聘请多位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如单弦艺人王秀卿、民歌手丁喜才、唢呐艺人宋保才兄弟等,为师生传授民间音乐。(3)鼓励教师深入民间,收集、整理和研究民间音乐,写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4)成立专门机构“民族音乐研究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事有关民族音乐的整理和研究。贺绿汀先生的这个做法,针对的是当时大部分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不熟悉、不了解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后来的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些当年学唱的师生,在谈及往事时心情非常激动,感谢贺院长当年给他们打下较扎实的民族音乐根基,使他们受用一辈子。
高职艺术院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已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三是学院层面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统剧目。
1.已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这样的研究很多,与高职艺术院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戏曲(含曲艺、木偶、皮影)、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等。这些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往往是各地方高职艺术院校办学的根基和特色,也是学院特色研究的一部分。各校抓得很紧,成绩较明显。正如文化部在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研究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中所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社会的兴起,戏曲、曲艺等学科顺应时代要求,乘势发展,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3]但我们也要看到,高职艺术院校由于研究底子薄弱,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力度不甚明显,深层次、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少。田青先生在《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种体制探索》中也提到:“近年来的遗产保护情况表明,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依然是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向纵深发展的瓶颈。虽然我们召开了一系列学术会议,但更多停留在遗产保护意义、重要性及整体操作的讨论层面,从民俗学、人类学及文学、音乐学、美术学、戏曲学、舞蹈学等各专业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4](P5)田青先生讲的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但高职艺术院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大致情况亦如此。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近些年,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学习传统专业的学生(指高等院校),学了三五年的专业,他(她)熟悉了一些现在流行的、时尚的剧目,也知道了一些现在流行的、时尚的著名演(奏)员等,但对传统的剧目,对本剧种、曲种、乐种、舞种等历史上有影响的表演艺术家(或艺人)不甚了解,或只知其名,不知其艺术成就。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其中与部分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研究也有很大关系。由于研究不够,我们只关注共性,不关注个性,只知其“变异”,不知其所以变。如戏曲中的“唱做念打”,昆曲高腔、乱弹、摊簧的区别在哪里,其特性是什么,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也都是缺乏的。教师们也只知道二簧西皮怎么唱,却不知道二簧西皮的构成及规律性;只教谱面上的“江南丝竹”,或称音乐学院或专业团体的“江南丝竹”,而不教(有的甚至也不会教)民间的“江南丝竹”;只会唱青春版《牡丹亭》,而不会“依字声行腔”,等等。
3.学院层面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统剧目 学院层面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要是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有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从剧团(或其他地方)来到新成立的戏曲学校或艺术学校,担任传承戏曲及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任务。如中国戏曲学校的王瑶卿,北京市戏曲艺术学校的郝寿臣、马连良,浙江艺术学校的盖叫天、周传瑛、王传淞、姚水娟等。这些艺术家大多科班出身,技艺精湛,师德高尚,在传承过程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人才,积累了许多传艺经验和教学方法。这些老一辈艺术家,今天已大多作古,但他们生前为艺术和艺术教育留下了大批精神财富。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曰名师)进行研究,把他们的表演艺术总结出来,编成书或教材(本),这对今天的艺术教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如周世瑞、周攸编著的《周传瑛身段谱》(台湾出版社,2003),图文并茂,详实记录了传瑛先生在《连环记·小宴》、《玉簪记·琴挑》、《惊鸿记·醉写》、《牡丹亭·硬考》、《彩楼记·拾柴》等十折昆剧中的生行的代表剧目与艺术风格。又如《盖叫天舞台历程七十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该书分传记、武松由舞台走上银幕、艺途缀粹、亲友走近盖叫天、武松暨武松戏、盖派表演艺术概论、盖叫天艺话集锦、绝技摭拾八个部分,记录了盖叫天先生京剧舞台的70年历程等。
“传统剧目”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剧目、曲目、乐目、舞目等,有的数量非常之大。如京剧的传统剧目有三、四百出,苏州弹词的传统书目有几十部,江南丝竹有著名的“八大曲”,等等。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部分,只有加强对其的研究,才能丰富学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演出,才有利于人才培养。关于传统剧目的研究,这里引“《京剧流派剧目荟萃》出版说明”中的一段话,“在京剧舞台上,流派与剧目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表演艺术家们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行挖掘、创造、推陈出新,极大地丰富了京剧演出剧目,也使他们的表演风格和演出剧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致形成这样的局面,每一个表演流派都拥有一批自己的表演剧目;而另外的流派又在另外一批剧目上驰骋自己的表演风格。犹如梅(兰芳)派的《宇宙锋》、《贵妃醉酒》,程(砚秋)派的《锁麟囊》、《荒山泪》,麒(麟童,即周信芳)派的《徐策跑城》、《追韩信》,马(连良)派的《甘露寺》、《苏武牧羊》,裘(盛戎)派的《姚期》、《铡美案》,等等,不一而足。这种京剧所独有的艺术现象,大约就是京剧一度出现的百花齐放、万壑争流的鼎盛时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由。”[5](P1)京剧是这样,其他剧种也是一样。
为了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近些年,文化部门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合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侧重点上,多把舞台艺术表演这一块放在高职艺术院校。如浙江省有六所高等院校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铜牌(至2010年),其中就有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这六所中,前三所(大学)的侧重点是民俗学、人类学、文学等的研究。而后三所艺术院校的侧重点是,浙江传媒学院的动漫、影视,中国美术学院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传统(艺术)表演。在传统(艺术)表演的传承和研究上,高职艺术院校不负重望,充分发挥自己所长,为文化大省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也同样。
随着高职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如何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作用,已成为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本文就基地中的资料、人才和科研三个环节,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方面 高职艺术院校由于升格之前有50多年的中专办学历史,故积累了一批资料。但从高等教育的层面来看,还显得少而单薄。由于资料匮乏等原因,许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或著作)存在你抄我、我抄你的现象,也存在材料不足、阐述不深的情况等。所以,加强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建设已迫在眉睫。高职艺术院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除了文字(包括图谱)部分外,还应有大量的音像和现场形象记录材料;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资料外,还应有各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刊物、出版物(创作或理论研究)等,并应逐渐建立起声、图、谱、文等俱全的资料库。
2.在人才方面 一要引进,二要培养。从目前来看,高职艺术院校的研究力量比较薄弱,研究能力强的教师较少。所以,重点学科如戏曲曲艺、传统音乐舞蹈等,应加大引进力度,尤其是学科带头人,迅速组建一支多层次、富有朝气的研究队伍。二是借助于外力,采用聘任制和合作制的办法,与其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合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造就本校的科研人才。
3.在科研成果方面 推出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终极目的。高职艺术教育既需要一大批基础性的研究成果,也需要一大批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如《以剧目为载体,以基地为保障,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舞台艺术人才》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那样的研究成果,等等。
综上所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高职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文化建设发展的一部分,是教育大学生爱国爱乡的需要,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要围绕已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院层面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统剧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要抓好资料、人才、科研三个环节。总之,要充分发挥高职艺术教育的优势,把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做好、做扎实。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N].光明日报,2011-02-26(4).
[2] 王 淼.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列思考----把根留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研究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一)[R].艺术百家,2010,(5).
[4] 田 青.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种体制探索[A].田 青, 秦 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 京剧流派剧目荟萃(第六辑)[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