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良,郭 林,宋述生
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山东 滨州 256600
滨南采油厂下属5座联合站,担负着全厂的原油处理任务,由于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处理原油中有45.5%的原油为稠油、超稠油,这部分原油由于密度大、黏度大、含水高,造成原油脱水温度高,同时由于我厂承担着5家油公司每年近45万t的卸油任务,这部分原油进入系统管网后,不同性质的油品混合处理造成联合站原油脱水难度增大,进一步增加了联合站系统负荷,因此如何降低集输联合站系统能耗,提高站库经济运行水平成为当前联合站节能工作的重点。
2010年滨南采油厂5座联合站日处理液量为5.74×104t,原油主要处理工艺为热化学重力沉降工艺,联合站耗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能消耗,主要为站内泵类设备提供动力;二是燃油及天然气消耗,主要为原油脱水、外输提供热能,这两方面能耗占据着联合站原油处理能耗的90%以上,如何降低联合站吨油处理能耗成为当前集输泵站工作的重点。
2010年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处理油量523.23×104t,联合站消耗燃油 9417.21t,耗燃气 962.15×104m3,耗电 1166.04×104kW·h,2010年滨南采油厂联合站总能耗同比有所增加,主要由于处理量的增加造成。
近年来,随着采油厂开发力度的加大,各联合站处理液量均有不同幅度增加,2010年联合站进站液量同比增加10.86×104m3,这部分液量的增加势必导致联合站输出动力以及加热负荷的增大。
原油处理过程中含水对加热炉负荷影响较为明显,由于水的比热为4.18KJ/Kg℃,油的比热为1.96KJ/Kg℃,在液量及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含水的增长势必增加加热炉的热负荷,造成燃油量增加,所以做好原油处理前端预分水工作至关重要。
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油品性质复杂,随着稠油区块开发力度的加大,稠油产量年年攀升,这部分稠油由于密度大,粘度大,造成原油脱水能耗高,这种情况在稠油首站体现相对较为明显,同时由于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承担着5家油公司以及纯梁采油厂的卸油任务,年卸油量近45万吨,造成原油脱水温度高达90℃左右,这两方面因素是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原油处理能耗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
站内设备效率对节能降耗起到关键的作用,以稠油首站1台1750kW来油水套加热炉为例,在来液量、物性不变的情况下,加热炉效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每天可节约燃油45kg,每年可节约燃油16.43t,截止至2010年12月,我厂联合站加热炉效率为80.3%,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泵机组效率为49.25%,同比增长0.25个百分点,但与分公司平均水平相比,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在提升联合站设备效率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010年,针对采油厂联合站能耗现状,制定了联合站节点能耗分析制度,对站内生产的节点能耗进行了量化分析,着重加强生产运行中吨油耗燃油、吨油耗然气等重点参数的分析控制,集输联合站建立了详细全面的节点能耗控制指标,对于实现集输泵站高效低耗运行,提高站库经济运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有效控制集输系统耗电,2010年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系统节电工作:一是加大非生产用电管理力度,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常明灯、夏季空调温度控制等细节管理;二是深入执行削峰填谷节电措施,严格控制大功率设备的运行时间;三是制定了联合站节电三年工作计划,联合站月平均耗电由94.24×104kW·h降至88.84×104kW·h,并将耗电指标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目前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各站均安装了高效分水器,做为原油处理的最前端,高效分水器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原油处理下一环节的参数及能耗,目前各站高效分水器由于腐蚀、老化、积沙等原因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2010年针对各联合站高效分水器运行情况有计划的进行维修、清砂工作,有效的降低了后端加热炉负荷。
2010年,为提高联合站设备效率,降低自用油消耗,在利津联合站经行了加热炉技术改造,新上两台节能燃烧器,目前使用效果良好,经过两级提温后来液温度由原来的83℃提高到88℃。
通过调研发现,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部分联合站在原油处理过程中存在热能流失的现象,原油脱水产生的高温污水大部分进入污水罐进行外输,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站内热能损失,2010年在二首站进行热污水再利用技术改造,利用高温污水与来油换热,此项改造旨在提高站内热能利用率,降低加热炉负荷,效果见表1。
表1 二首站高温污水回掺效果对比表
实施效果:改造项目实施后,来油温度由31℃提高50℃,一次沉降罐含水由45%降为37%,由于来油温度提高,来油加热炉日可节约燃油1.7t,年可节约燃油620.5t。
[1]宗铁,雍自强.油田企业节能技术与实例分析[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2]冯叔初,郭揆常.油气集输与矿场加工[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5.
[3]冯叔初,郭揆常,王学敏.油气集输[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7.
[4]王树立,马贵阳.化工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
[5]俞佐平,陆煜.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