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宏春
(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翻译是“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与另一种文化中一套特定符号之间的意义转换”,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其根本任务是传播和交流文化。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具有跨文化的视角。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翻译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许多教师和学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翻译无非就是把源语转换为目的语,只要语法过关了,词汇量够了,自然就会了,因此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词汇和句法的讲解和练习上。另一方面,由于翻译教学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抱怨课时少、任务重,因而忽略了对学生英美文化知识的导入。学生也不太重视课外英语材料的阅读,知识面狭窄,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因此,多数学生只能翻译简单的词句,难以正确翻译大量涉及特定文化的成语、典故等文本,出现跨文化交际中的 “文化休克”,翻译能力难以更上一层楼。
跨文化的知识修养应该成为翻译课学生学习的重点。鉴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笔者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所任教的非英语专业班级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将课文讲解与课外资源补充相结合,从跨文化视角以文化词语的翻译为专题开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一)文化词语简介
文化词语是指蕴涵社会文化含义的词语,与一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相关。根据词语文化因素结构和意义特点可将文化词语归为两大类:文化词(cultural words)和文化含义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
文化词是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具有的事物和概念,而另一文化中没有,从而在翻译中双语转换时形成一种词汇空缺。如汉语中的“饺子、叩头”和英语中的 “cheese, cowboy”等都属于文化词。文化含义词所指的事物或概念是对方有的,只不过在词义的宽窄方面只有某种程度的对等。不对等的部分有大有小,造成对方的词汇空缺。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词汇体系划分不同,也就是说由于不同社会文化对客观事物和概念的不同切分而造成意义不重合,只有部分对等。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汉语和英语中亲属词的不重合,如英语中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个称谓cousin,可以表示汉语中“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二是由于联想不同引起的词汇不对等,如汉语和英语对相同动物引起的不同文化含义。比如喜鹊(magpie)在汉语中是喜事临门的象征,而英美人却认为它饶舌多嘴。
(二)大学英语翻译实践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
在具体的翻译教学中,笔者力图引导学生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文化词语的翻译,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努力做到既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又不破坏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完成其预期功能。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主要有四种: 音译、直译或直译加注、意译和借用。
1.音译。反映汉语和英语特有事物的名称,在汉英互译时采用音译法。例如: 叩头(kowtow)、饺子(jiaozi)、Hippie(嬉皮士)、clone(克隆)。
2.直译或直译加注。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完全保留原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直译既能传达原语概念意义,又能再现原语的民族文化信息,是丰富语言、促进文化交流的理想途径。如: 一个中国政策(one-China policy)、希望工程(project hope)、supermarket(超市)、generation gap (代沟)。
直译是在译文中保留原语民族文化色彩的最佳方法,但在一些情况下,单纯的直译却无法传达原语所包含的重要文化信息。对于这种情况,采用直译后,再加上注释补充其含义,会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1) 她在戏中扮演包公。
译文:She played the male role of Judge Bao*in the opera.
*Judge Bao is the just and impartial judge in Chinese history.“包公”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其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形象多数英语读者不熟悉。通过加注,原文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得到了顺利传达。
(2)The goalkeeper is the heel of Archilles for the team.
译文: 那守门员如阿基琉斯的脚踵一样,是该队的致命弱点。
“The heel of Archilles”来自于希腊神话故事。相传,英雄Achilles出生时,他的母亲把他浸泡在圣河中,因此Achilles全身刀枪不入。由于是倒着浸入河中,脚跟露在外面,所以脚跟成为他的弱点。后来,特洛依战争的时候,Achilles被射中脚踝身亡。该成语后被用来表示“致命伤、最大的弱点”的含义。译文首先采用直译,后又加上注释补充说明, 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3.意译。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如:
(1) 在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落后的农村,还存在着少数包办买卖婚姻的陋习。
译文: In China’s more remote and backward rural areas, corrupt practices exist in the form of forced marriages.
“包办买卖婚姻”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如果直译成arranged or bought and sold marriages, 既冗长又难懂,势必影响文化交流。这里,译者将 “包办买卖婚姻”意译为forced marriages,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社会文化信息。
(2) Mary and her mother are as like as two peas.
译文: 玛丽和她妈妈长得一模一样。
原文如直译成 “玛丽和她妈妈像两颗豌豆一样相似”,会令人费解或造成误解,这时可不必追求原文形式对等,而把原文深层蕴涵的含义译出来,便于读者直接了解原文的意义。
4.借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相同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联想。相反,不同的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联想,而且文化具有共同性,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表达方式,这就为借用创造了条件。如:
(1)这位小姐,德性温良,才貌出众,鲁老先生和夫人因无子息,爱如掌上明珠。
译文: I know the young lady, and she is virtuous, gentle and beautiful. Because Mr. and Mrs. Lu have no son, this girl is the apple of their eye.成语“the apple of one’s eye” 来自《圣经》。古时候人们注意到眼睛的瞳孔像苹果,便把瞳孔称为apple of the eye, 由于它是人身上宝贵的东西,所以英语用它来指代珍贵或宠爱的人或物,与汉语“掌上明珠”的含义类似。虽然 “apple” 与 “明珠”形象不同,但英语读者对“the apple of one’s eye”非常熟悉,所以翻译时完全可以采取 “拿来主义”。
(2)The employers found that extreme sweating, like 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 was not the best way to make business pay.
译文: 顾主们发现,让人过分紧张干活就像杀鸡取卵一样,并非使企业赢利的上策。
英语成语“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 与 “杀鸡取卵” 都表达了 “为贪图眼前的小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采取极端的不顾后果的措施”之意。虽然“goose(鹅)”与 “鸡”形象不同,但都传达了相同的文化含义,所以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
翻译理论家谭载喜曾说:“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该走出单纯强调词汇和句法讲解的误区,加强对学生的中英文化导入,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效地处理翻译中的异质文化问题,真正提高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司显柱.汉译英教程[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廖国强.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