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能力视角探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2011-04-12 15:15刘燕玲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竞争优势动态

□ 肖 翔 钟 展 刘燕玲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探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 肖 翔 钟 展 刘燕玲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自核心资源理论被提出以来,就一直被视为开发和保持竞争优势的理论武器,但是核心能力所固有的刚性问题,使核心能力理论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于是动态能力理论就随之产生并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视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新源泉。但动态理论近些年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在对动态能力理论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澄清动态能力的概念、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并初步探究企业该如何培育和提高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竞争优势;资源基础

一 前言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顾客偏好复杂多变,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动荡。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如果满足现状,只追求已有的竞争优势,那么将很快被更富于创新的企业所取代。目前,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应该建立在一个动态的、非均衡的基础上。在此背景下,吸收了资源观和能力观精华的动态能力观就不断地被学者和企业重视,并一度被认为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新源泉。但是动态能力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并没有取得如期的发展成果。动态能力究竟是什么,动态能力究竟如何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动态能力该如何培育与提高等问题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答案。这也说明动态能力观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其理论根基还比较薄弱。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发展动态能力理论,并对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对其进行概念性的澄清是很有必要的。

二 动态能力理论

(一)动态能力的提出背景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至 90年代初期,核心资源观在战略管理领域占据主流地位,该理论的本质是认为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其基本思想是,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包所组成的集合,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资源最终决定企业边界,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于战略资源的形成、积累、维持和更新的动态性过程[1];而到了 20世纪 90年代,Prahalad(1990)等则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并成为指导企业建立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理论[2]。核心能力观点的提出是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成熟的标志[3]。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而资源具有稀缺性,企业不可能持续地比竞争对手占有更多资源,即由资源产生的优势是不够的,不持久的。于是企业必须要拥有特定的能力来有效使用和重构资源[4]。到 20世纪 90年代以后,高度动态的技术和市场环境,更对核心资源观提出了挑战,认为其不仅忽略了外部动态环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也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丧失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就要不断的学习、变革,以获得新的能力和资源,并对新获取的能力和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构。这就是动态能力观,该观点吸收了资源、能力观早期理论的智慧。

(二)动态能力的概念

动态能力的概念最早由 Teece与 Pisan(1994)正式提出[5]。此后有大批学者对动态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因为研究角度不同,动态能力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概念。Teece等人 (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创建、集成和重新配置内部与外部能力的能力[6]。该观点重点强调了改变企业内外部能力的独特能力,与核心能力观不同的是,他们认为这种独特能力要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Elsenhard和 Martin等 (2000)学者认为动态能力是特定的过程或常规[7]。他们认为在一般动态市场,动态能力类似传统常规惯例,而在高度动态的市场,动态能力就异于常规,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与该观点相似的是 Zollo和W inter(2002)的观点,他们认为动态能力是结构化和持久的,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操作性[8]。而 Rindova和 Kotha(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动态能力是紧急出现的[9]。由此可见,动态能力不仅没有统一的概念,而且还有相互对立的观点。因此,澄清动态能力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动态能力是一种独特的能力,是为了在变化的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而且动态能力的获得是个持续的过程。所以本文将动态能力定义为组织在变化的环境中,基于现有的组织资源和能力,通过学习、变革、模仿等途径获得新的资源和能力,并对新获得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和重构,以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三 动态能力的形成

(一)动态能力形成的资源基础

企业能力对资源具有依赖性,资源是企业能力的基础。动态能力也是一种能力,其形成也是以资源为基础的。目前,对动态能力形成的资源基础的研究成果较丰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基于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研究。

有学者重点强调组织资源对动态能力形成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是 Teece等人。他们 (1997)认为动态能力的本质存在于企业的组织程序和管理中,是由企业的资产地位及其发展路径形成的,他们提出企业的动态能力包括三个关键要素——组织流程、资源位置和发展路径;同时他们也认为资产与能力的本质镶嵌在组织的程序中,但程序的内容与它们提供来发展竞争优势的机会明显是由公司所持有(内部与外部)的资产与所采用路径所形成[6]。也有学者既强调组织资源也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如Subba(2001)认为,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有两个: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10]。还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更重要。Wooten和 Crane认为,人力资本会对动态能力产生重要影响[11]。Ericson认为企业家的能力和精神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12]。但不难看出,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无形资源和柔性资源对动态能力的形成意义重大。

2、基于知识资源的研究。

知识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核心本质[13]。知识对动态能力形成的作用并非从现有知识本身来讨论,而着重强调知识形成、管理和创新过程对动态能力形成过程的推动作用。曾萍等人(2009)认为企业知识创新就是各种显性和隐形知识不断形成和积累,也表现为特殊性知识、整合性知识以及配置性知识的不断变化,于是就会形成企业动态能力[14]。唐春晖(2003)认为知识形成过程就是能力形成过程,与此同时,知识形成后还有知识发挥和知识更新,使组织形成新的能力和资源[15]。董俊武等人 (2004)认为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追寻新知识的过程[16]。盛小平等人 (2007)认为从竞争性的知识属性来看,知识管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17]。

3、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

Adner和 Helfat(2003)综合考察了各类资源要素,认为动态能力会受到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管理层认知三个潜在因素的影响[18];Blyler和 Coff (2003)则认为社会资本是动态能力的核心[19]。这些学者只是定性且笼统地认为社会资本和动态能力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而对企业资本究竟如何影响动态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的是李金星等人 (2010)。他们从结构洞理论得出拥有丰富社会资本的组织会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是通过知识获取、共享、整合和积累来实现对动态能力的影响[20]。持相似观点的是柳鹏鹏等人(2009),他们采用文献综述法分析得出了企业资本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机理:在信任、互惠的基础上,企业家动员蕴含在自身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相关外部资源,如信息、资金、技术、政策支持等等,通过整合、更新、配置、学习等方式,积累和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21]。

(二)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

资源并非直接作用于动态能力,而是借助中介来实现的,否则会陷入核心资源观的泥潭。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对动态能力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研究[10],对知识形成和管理过程的研究[15],对组织学习机制的研究[7]。本文在综合分析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动态能力是渗透在企业不断学习、变革过程中,嵌套在对能力要素的整合、重构与更新过程中。根据 Teece等人 (1997)的观点,动态能力有别于一般的、具体的企业能力,它渗透在企业不断学习过程中,是对企业能力要素的一种整合、重构与更新的过程[6]。具体而言就是基于现有的资源或能力,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和探究顾客、竞争者和其他关联者之间的活动和行为,也就是企业不断的向外学习和模仿的能力。但是学习和模仿得到的是一组分散的能力,它还不能形成强大的持续的竞争力,因此对分散能力的组合和重构就显得极其重要。企业从外部获取的知识与能力,经过企业内部的整合与重构的过程,形成企业自身的、独特的能力,即动态能力。

四 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一)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对于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也存在着分歧,分歧集中体现在动态能力是直接还间接影响竞争优势上。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动态能力本身就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其代表人物是 Teece[6],他们是从资源和能力的不可复制进而形成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研究的。他们认为能力包含隐形知识,从而具备内部结构的模糊性,多种能力之间相互依赖,导致能力难以复制,即形成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动态能力本身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是通过中介来起作用的,不同学者研究的中介有所不同,总的而言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动态能力所配置和调整的资源结构。如 Elsenhard和Martin等学者(2000)认为动态能力在企业之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或者类似性,最后同行业的动态能力水平将趋向于标准水平,从而不再能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7]。Weeler(2002)也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模仿、学习的,因此动态能力在不同行业具有相似性,不能直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22]。Zott (2003)明确指出,动态能力通过改变企业的资源束、运作惯例和能力,间接影响经济绩效[23]。第二类中介是战略过程。Teece(1994)在界定动态能力之初就认为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管理有非常密切的联系[5]。后来,Teece(1997)又进一步阐释了动态能力在战略管理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影响组织绩效的微观基础和活动[6]。Barney(2004)则更明确地表明,在解释竞争优势形成的定量研究中,应当将“过程”作为重要的变量予以分析和考虑[24]。因此,企业要动态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必须通过符合环境变化趋势的战略来实现。

(二)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不仅有利于塑造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也是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新源泉。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避免形成抑制企业发展、产生惰性和遏制创新的核心刚性。而且动态能力包括对宏观和微观环境的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不断的改变企业已有的资源和能力,能够不断的调整现有的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内容,能够整合和重构企业的资源与能力,使企业能不断获取短暂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五 动态能力的培育与提高

上文对动态能力内容、形成过程和特征的分析,为企业培育和提高动态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指引。培育和提高动态能力的总的思路是积累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提高资源柔性,用以克服刚性问题[25]。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育和提高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企业创新性文化,完善组织学习机制、激励机制和能迅速感应环境变化的预警机制,建立成熟的知识管理机制等方面来培育和提高企业动态能力。

小 结

传统的核心能力观和资源观因为其不可避免的刚性问题已经不再能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于是动态能力理论就被视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新源泉。本文首先对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了阐述,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改变能力的能力,并且在探讨动态能力形成过程时重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其次,本文以动态能力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提出了企业培育和提高动态能力的方法,着重强调了资源柔性和组织结构柔性的作用。但是本文没有对如何增强资源柔性和组织结构柔性进行深入探讨,这也是笔者将来研究的方向。

[1]Barne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Management,pp.99-110,1991.

[2]Prahalad,"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68,pp.79-91,1990.

[3]祝志明,杨乃定.,动态能力理论:源起、评述与研究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pp.,2008,(9):128-137.

[4]Barney,et al.,"The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 m:Ten years after 1991"Journal ofManagement,vol.28,pp.121-146,2001.

[5]Teece and Pisano,"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An Introduction,"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vol.3,pp.537-556, 1994.

[6]Teece,et al.,"Dynamic,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vol.18,pp.509-533,1997.

[7]Eisenhardt and Martin,"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vol.21,pp.1105-1121,2000.

[8]Zollo andW inter,"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e 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Organization Science,vol.13,pp.339-351,2002.

[9]Rindova and Kotha,"Continuous’morphing’:Competing through dynamic capabilities,form,andfunctio,"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vol.44,pp.1263-1280,2001.

[10]Subba,"Strategic in Turbulent Envaironments:The Role ofDynamic Competence,"ManagerialAnd Decision EconomicsManage.Dects. Econ,2001.

[11]Wooten and Crane,"Gener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rough a humanistic work ideology,"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vol.47, pp.846-848,2004.

[12]Ericson,"Entrepreneurial capital:The emerging venture’s most important asse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Journal ofBusinessVenturing,vol.17,pp.275-290,2002.

[13]徐锐,李垣.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培育[J].改革与发展,2006,(3):89-91.

[14]曾萍,蓝海林.组织学习、知识创新与动态能力:机制和路径[J].中国软科学,2009,(3):135-146.

[15]唐春晖.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 2003,(10).

[16]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2).

[17]盛小平等.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07,(2):54-58.

[18]Adner and Helfat,"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pp.1011-1025,2003.

[19]Blyler and Coff,"Dynamic capabilifies,social capital,and rent appropriation:Ties that split p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4,pp.677-682,2003.

[20]柳鹏鹏,袁志平.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机理分析——以民营科技小企业为例[J].情报杂志,2008,(9).

[21]Wheeler,"NEB IC:A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ory for assessing netenablement,"Infor mation Systems Reseach vol.13,pp.125-147,2002.

[22]Zott,"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Insights from a simulation study,"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vol.24,pp.97-125,2003.

[23]Barney,"Capabilities,Business Processes,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Choosing the DependentVariable in Empirical Tests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vol.25,pp. 23-37,2004.

[24]李兴旺.动态能力理论的操作化研究:识别、架构与形成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F271.3

A

1008-4614-(2011)02-0027-04

*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资助(09C682);湖南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2011-03-22

肖翔(1972-),男,湖南湘乡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

猜你喜欢
竞争优势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矮的优势
动态
感谢竞争
画与话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