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霞, 陈仙黔, 徐卫萍, 吴玉钗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妇产科, 莆田 351100)
等离子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安全性研究
陈秀霞, 陈仙黔, 徐卫萍, 吴玉钗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妇产科, 莆田 351100)
目的 探讨等离子宫腔电切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应用等离子宫腔镜电切术治疗10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观察其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定期随访。 结果 10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60 min,术中出血10-100 ml,无子宫穿孔及水中毒发生。术后满意率为99%。 结论 等离子宫腔电切镜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先进的器械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保障手术安全性和疗效的关键措施。
宫腔镜; 子宫肌瘤; 安全性
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是在宫腔镜直视下,通过镜内电切环对肌瘤进行切除的微创技术,既能切除肌瘤,消除临床症状,又能保留子宫,创伤小,恢复快,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宫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首选方法,我院完成等离子宫腔电切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105例,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5-09~2010-03共实施宫腔镜检查1 950例,发现子宫黏膜下肌瘤126例,施行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105例。患者年龄24-60岁,平均41.2岁。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症状为月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不规则流血、绝经后出血等。
1.2 子宫黏膜下肌瘤分型标准 术前每例患者均行宫腔镜检查,分型诊断标准以夏恩兰《宫腔镜学及图谱》[1]为标准。0型:有蒂黏膜下肌瘤,未向肌层扩展;Ⅰ型:无蒂,肌瘤向肌层扩展<50%;Ⅱ型:无蒂,肌瘤向肌层扩展≥50%。本资料中0型21例,Ⅰ型58例,Ⅱ型26例。
1.3 手术适应证[1]①月经过多或异常子宫出血;②子宫大小≤10孕周,宫腔深度≤12 cm;③黏膜下或内突肌壁间肌瘤大小≤5 cm;④排除子宫恶性疾病。
1.4 手术方法
1.4.1 术前准备 术前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同常规开腹手术。手术前夜肛门置入米索前列醇0.2 mg,2 h后宫颈管置扩张棒一根,达到软化和扩张宫颈作用。
1.4.2 麻醉 采用腰硬联合或静脉复合麻醉。
1.4.3 手术器械 采用德国STORS公司生产的宫腔电切镜,等离子高频电源,生理盐水作为膨宫液,膨宫压力为20-27 kPa,设置切割电极功率为160 W,凝固电极功率为80 W。
1.4.4 手术方法 根据肌瘤类型进行手术,0型及Ⅰ型肌瘤先电凝肌瘤表面血管,减少出血。分次片状切割瘤体,缩减肌瘤体积并在瘤体表面形成凹槽,再用卵圆钳钳夹残余瘤体旋转取出。部分0型肌瘤经术前准备后,宫口扩张,子宫收缩,瘤体被排入宫颈管内,直接以卵圆钳钳夹取出瘤体,在宫腔镜直视下电切残余瘤蒂止血。Ⅱ型肌瘤先切开瘤体包膜“开窗”并行“水按摩”,静脉点滴缩宫素促进肌瘤突向宫腔,再切割瘤体大部分体积,最后用卵圆钳钳夹残余瘤体并取出,瘤腔予电凝止血。术毕常规宫腔内置入双腔尿管一根,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10-30 ml,6 -24 h后取出。
1.4.5 术后处理 术后住院观察2-3 d,出血不多可以出院。要求生育者术后应用雌孕激素人工周期治疗3个月,促进子宫内膜创面愈合。术后3月宫腔镜复查子宫创面恢复情况,防止宫腔粘连。
2.1 手术情况 本组10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宫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0-60 min,平均20 min。术中出血量10-100 ml,平均25 ml。104例一次切净,1例残留。术中无子宫穿孔、水中毒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2.2 术后病理检查 102例患者术后病理为子宫平滑肌瘤,3例为子宫肌腺瘤。
2.3 术后并发症 术后有2例体温升高,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6-24 h拔去宫腔内水囊,术后出血少,均少于月经量。随访3月,术后月经明显减少,异常出血好转。宫腔镜复查子宫内膜光滑,无宫腔粘连。有1例子宫黏膜下肌瘤Ⅰ型,直径约0.8 cm,膨宫后瘤体嵌入肌层导致瘤体残留,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予随访。术后满意度达99%。
3.1 宫腔镜手术优势 子宫黏膜下肌瘤因临床症状明显,危害妇女健康。传统治疗方法是开腹子宫切除或剖宫肌瘤剔除术。保留子宫的患者再次妊娠有子宫破裂危险。而宫腔镜手术不开腹、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子宫无瘢痕。手术时间平均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 ml。既能治愈疾病,恢复健康又不影响生活质量,且大大降低再次妊娠剖宫产率。术后患者满意度达99%。Munoz等随访7年,满意度达88.5%[2]。宫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首选治疗方式。
3.2 等离子双极电切技术应用于子宫黏膜下肌瘤手术安全性 等离子刀(PK刀)是智能化的双极电器械,脉冲式电源发生器降低了对侧方组织热损伤的危险,减少了组织与器械的黏着。当电极工作时,通过膨宫介质中电解质离子形成回路,回路电极不接触人体组织,减少电灼伤及子宫穿孔发生[1]。电切环呈襻状,切割时与组织接触面积大,较单极电切环止血效果好;无需更换滚球电极止血,缩短手术及膨宫时间。应用生理盐水替代5%葡萄糖水可减少低钠血症及水中毒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若手术历时超过1 h可予速尿20 mg静推利尿,避免水中毒发生。杨延林等[3]报道宫腔镜手术子宫穿孔发生率为0.13% -25%,平均为1.3%,水中毒发生率为0.04% -3%。李晓筑等[4]报道宫腔镜手术子宫穿孔发生率为0.5% -4%,平均为0.58%,水中毒发生率为0.4% -2%,平均0.16%。手术出血发生率为0.2% -1.0%,平均为0.26%。以上两篇文献手术均使用单极高频电源。我院使用等离子双极高频电源施行手术105例,术中出血少,平均25 ml,未发生子宫穿孔、水中毒等并发症。
3.3 子宫黏膜下肌瘤病例选择 大多数文献报道宫腔镜电切术应用于0型、Ⅰ型黏膜下肌瘤安全性高,而Ⅱ型肌瘤大小多限制于5 cm以下,肌瘤与浆膜层距离严格控制≥5 mm方可手术[5]。但随着手术操作逐渐熟练,双极电源普及,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Ⅱ型肌瘤我们采用开窗、切割、钳夹、捻转、牵拉、取出。电切环切割时作用于瘤体上,近子宫壁剩余瘤体行钳夹取出,出血点予点状电凝,对宫壁肌层损伤小。切割时电刺激及缩宫素应用,子宫肌收缩,瘤体逐渐突向宫腔,瘤体处肌壁逐渐增厚。肌瘤与肌层有明显假包膜,应用钳夹取出剩余瘤体,不用电切环深挖,可大大减少子宫穿孔及肌瘤残余发生率。应用生理盐水作膨宫液,减少水中毒发生,可适当放宽手术历时限制,病例选择上对肌瘤个数及大小可适当放宽。
3.4 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手术安全的保障 ①切割:用环形电极在肌瘤上作顺行或逆行切割,缩小肌瘤体积,并切出X型的腰状凹槽,便以卵圆钳夹持。术中切下的肌瘤碎片可先推至宫底,待积攒到一定量用卵圆钳夹出,如此可缩短膨宫时间及手术时间,降低水中毒危险。②钳夹:钳夹住瘤体并向下牵拉,若残留肌瘤较大难以夹住,需继续电切缩小体积后再钳夹,残留肌瘤体积较大易致宫颈裂伤。③捻转: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卵圆钳手柄,以使肌瘤自其基底分离。④牵拉并娩出肌瘤,术前扩张宫颈应充分,扩张宫颈达10-12号,牵拉时动作应缓慢进行,以免引起宫颈裂伤。⑤止血:切割前先用环形电极电凝肌瘤表面及瘤蒂血管,瘤体取出后再电凝瘤腔活动性出血点,术毕宫腔置入双腔导尿管压迫止血。尤其注意宫颈管黏膜面损伤出血予电凝止血。
3.5 并发症防治 宫腔镜手术常见并发症有子宫穿孔、术中和术后出血、水中毒、宫腔粘连、感染等。先进的器械、熟练的操作技巧、严密的监护,可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本文10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除了2例一过性发热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出血极少,一般球囊压迫5-6 h取出。子宫黏膜电损伤轻,流黄色液体时间短。仅1例Ⅰ型肌瘤因瘤体小,膨宫后瘤体嵌入肌层未能切净,其他104例应用钳夹处理剩余瘤体均一次性成功。保留瘤体包膜保护瘤腔,术后无子宫粘连发生。
[1] 夏恩兰.宫腔镜学及图谱[M].河南:河南科技出版社,2003:197 -198,201,52 -53.
[2] Muñoz JL,Jiménez JS,Hernández C,et al.Hysteroscopic myomectomy:our experience and review[J].JSLS,2003,7(1):39 -48.
[3] 杨延林,陈杰,雷巍.宫腔镜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救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7):401 -402.
[4] 李晓筑,张勇武.宫腔镜操作严重并发症35例的治疗与预防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25(10):615 -617.
[5] 张培海,史晓丽,刘培淑,等.宫腔镜电切术治疗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安全性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5):308-309.
R711.74
A
1007 -6611(2011)02 -0167 -02
10.3969/J.ISSN.1007 -6611.2011.02.020
陈秀霞,女,1966-02生,本科,主任医师,E-mail:13859889596@139.com.
201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