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锴
(湖南科技报社,湖南 长沙 410001)
在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湖南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中央下达湖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4亿元,全省补贴农机具67.44万台套,其中收割机7098台、拖拉机16309台、旋耕机和微耕机29532台、耕整机和机耕船223569台、插秧机1521台、植保机械60776台,58.76万个农户及农机服务组织受益。2010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已达到4700万kW,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达到295亿元,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兴机富民”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凸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民生活才会宽裕;生活宽裕了,才会有资金有能力去改善自己的家居及周边的生存环境、村容才会整洁、教育普及率就会提高、会乡风也会文明,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近年来,湖南农机部门在实施国家农业部“兴机富民”战略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稻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取得重大突破。全省各地按照不同的基础条件和区域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洞庭湖区,主推大中型高性能、高效率农业机械,重点推广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联合收获机、高速插秧机、大型烘干机、组合式成套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在丘陵地区,重点推广中小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插秧机、农产品加工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等,实现农业生产主要环节初步机械化。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重点推广耕整机、小型联合收获机、步进式插秧机、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节水灌溉机械等,力争在主要农产品生产重点环节的机械化取得突破。此外,对于油菜、棉花、茶叶、烤烟等优势产业,重点推广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机具,提升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
实践证明,“兴机”(发展农机事业,提高农机化水平)是“富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富民”是“兴机”的根本目的。发展农机化事业与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相互促进。提高农机化水平,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抵御自然灾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小康水平等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特别是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能更有效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数量及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目前仍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使农机具利用率得不到有效提高;而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实施的是全程机械化、经营规模化,农机利用率高,农业生产效益较高。因此,我国不解决农民增收、不实现农村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而要真正增加农民收入,唯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说到底就是要减少农民数量,让少数人来种粮、让少数人在养猪、让少数人来种水果蔬菜,让绝大多数农民跳出农业,从事二、三产业,或者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让更多的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就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这几年的实践表明,农机化在助农增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的作为已显现,而且路子会越走越宽。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众多经济行业受影响,而农机工业却产销两旺,农民购买农机热潮高涨,足见老百姓对农机化的认识在提升、认可度显著增强。
近1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农产品由低产到高产的飞跃,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需求;第二次是农产品由数量到质量的飞跃,主要解决了社会消费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需求。第二次飞跃,突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进行调整,标志着农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适应这一转变,湖南农机部门坚持以大农业需求为导向,调整农机化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结构布局。破除传统的发展模式,用大经济、大产业指导思想发展大农机,努力培植农机化发展新亮点,不断满足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对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机具的需求,在机械装备和生产手段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物质支撑和技术支持。同时,服务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单纯的为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向为产前、产后和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服务转变。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是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减灾能力和粮食发展的科技进步能力。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及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是湖南农机部门近几年主推的业务项目和工作重点。据调查,仅湖南省每年产中、产后损失的粮食多达2.5亿kg,而运用农业机械化可减少粮食生产过程中损失。如水稻机械化收割比人工收割要减少损失5%,稻谷晾晒过程的损失以及阴雨天气的霉变损失达3%~5%,而采用机械烘干技术基本可以杜绝这些损失。农机在防灾减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搞好农机灌溉设施的建设、加强机电提灌设施的维修改造,以及大力研发推广山塘清淤机械设备,提高排涝和抗旱能力,为的都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首先,农机部门要为“兴机富民”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作为,要积极依托“购机补贴”政策,抓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对农民和机手的技术培训。不仅要推动农民的购机热情,还要帮助农民和机手熟练运用新机具新技术,提高致富的能力,将他们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移”出来,成为掌握先进生产力的农机技工或农业工人。其次,农机部门要依托本系统内的农机技术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介入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帮助广大农民练好进城就业的本领和内功,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和转移就业前培训,帮助农民“洗脑”、“充电”,掌握一技之长。
深圳80%的出租车司机都是湖南攸县人,也让攸县享有“的哥”之乡的美誉。不知情的人以为是攸县人会做生意或是不愿意在家务农而远走他乡谋生。其实有两个因素促成:一是攸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上世纪70年就是湖南的农机化试点县,农机化基础较好,让攸县人不必都“窝在家里”;二是农机技术培训普及,拖拉机、汽车驾驶培训考试每年培训大批学员,通过培训和几年农机驾驶操作的磨练,使众多中壮年及年青人都有一技之长能在大城市 “闯世界”或安居落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农业机械化促进了攸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得以实现。攸县农机化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只是湖南的一个缩影。湖南虽然有几千万人在外务工,留下的几乎是“3861”部队,但粮食产量依然年年增长。这就是农业机械化的贡献。
笔者是一名涉农科技报人,10年来专注农机化发展,每年采访大小农机新闻稿件数10篇,湖南科技报每年刊发农机专版40余个,为宣传湖南农机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认识到涉农科技报刊一定要为农机化发展鼓与呼。
首先,应创新报道模式。力求以鲜活的农机致富典型引导农民主动应用农机、投资农机及积极发展农机作业服务产业化。
其次,做好农村科普宣传。涉农报刊应开设专栏按农时季节配发农机使用、维修与保养方面的技术。同时积极推介农机新技术、新产品,引导农民购买使用先进、适用、高效、低耗的农机产品。
第三,要描绘现化农业发展前景。在做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恵农政策宣传的同时,向农民介绍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和现化农业发展现状,描绘湖南现化农业发展趋势及模式,以提高青年农民发展农机化的信心和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