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茹娜,刘建刚,卜祥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据统计,20%的成年人有轻度OSAHS,7.5%的人有中度的OSAHS[1]。影响OSAHS患者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积极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可增加患者配合检查和治疗的依从性[2]。笔者所在科2009-06~12对40例中度至重度OSAHS患者在药物治疗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以CPAP)治疗的过程中实施强化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8~56岁,平均(45.2±6.7)岁。主要症状为白天嗜睡,困倦乏力,记忆力下降,晨起头昏、头痛,部分有高血压病史,行多导睡眠监测诊断为中度至重度OSAHS。在药物控制或CPAP治疗基础上通过对OSAHS采取减肥、心理护理、戒烟、运动、睡眠体位指导和健康教育,其中90%睡眠得到改善,呼吸暂停次数减少,自觉症状缓解。
2.1 心理护理 OSAHS患者夜间缺氧较严重,睡眠结构改变明显,白天不同程度的困倦乏力、嗜睡、忆力下降,常常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并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会出现言语增多、焦虑、悲观情绪,心理压力大。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接触,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地进行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态及心理活动,耐心细致的做好心理护理。可向患者介绍一些治疗效果较好的典型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之间互相交流,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改善心境,增加其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2 病区环境 病房安静、舒适、空气清新、光线充分、温湿度适宜的单人病房,以免噪音影响其他患者休息,合理安排诊疗护理工作,尽量不打扰患者睡眠。
2.3 睡眠体位训练 调整睡眠姿势,建议患者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可减轻睡眠暂停和鼾音,也可在患者睡衣的背部缝一硬物(如乒乓球、网球)强迫患者保持侧卧位。
2.4 病情观察 定期测血压,密切观察呼吸暂停情况,尤其是凌晨时加强巡视,如果患者憋气时间过长,应将其推醒,必要时夜间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以减轻缺氧症状。睡眠前切忌咖啡、浓茶、酒类,禁服镇静、安眠药,以免加重患者症状,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呼吸的患者,指导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对长期家庭使用的要指导其定期检修、消毒,定期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
2.5 CPAP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指导 对于使用CPAP治疗的患者,耐心地解释CPAP机器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可有效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面罩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因为每位患者的面部特征均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面罩。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面罩及指导配带方法,可以减少面罩的漏气,增加患者的舒适感,从而增加患者的依从性。CPAP治疗过程中较大的气流量易致鼻腔黏膜干燥,帮助患者选择好适当的湿化气量及湿化温度可以减少患者鼻腔及咽喉部的干燥不适感,从而增加患者对CPAP治疗的接受度和依从性。
2.6 合理膳食及运动指导 长期以来肥胖被认为是导致咽腔气道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证实,粗大颈围型肥胖是OSAHS的危险因素,故而对OSAHS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就是减肥。针对患者具体情况提出饮食建议:熟悉掌握各类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合理选择膳食,合理分配三餐,应早、中吃饱,晚吃少,避免暴食。忌烟酒,做到每天少抽一支烟,逐渐减少,加强监督,多鼓励患者,强化执行的自觉性,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肺功能等调节适度的运动方法,如散步、慢跑、快走、骑自行车、跳舞等有氧运动。
2.7 健康指导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打鼾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忽视了病理危害性,甚至对OSAHS发生多数患者并不了解。对自己是否患病还心存疑虑,严重程度评估不足,因此,要对患者进行教育指导,采取口头宣讲、发放OSAHS知识宣传卡,定期播放宣教片等方法,促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OSAHS的危害性。并通过指导让其掌握常规的治疗护理方法,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清除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
总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近代睡眠关注的重点,作为一种源头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且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临床研究发现许多不名原因的高血压、心脑血管异常都与OSAHS相关[3],通过OSAHS治疗后,这些疾病也随之缓解和康复。因此,必须提高人们对OSAHS的认识,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使患者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态度,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积极配合检查及治疗,从而减轻OSAHS对身体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
[1]何权瀛.我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的几个问题[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34-35.
[2]刘卿雪.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诊治进展[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8(6):101-103.
[3]黄 颖,张丙芳,王晓明,等.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