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包苏珊,张敏
(1.密苏里大学 圣路易斯分校,美国;2.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 200072)
大国崛起的盛典
——当下视野中的美国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
[美]包苏珊1,张敏2
(1.密苏里大学 圣路易斯分校,美国;2.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 200072)
作为世界上后来崛起的大国,美国在沟通国内外公众,赢得理解、信任和支持的过程中,曾经做出过巨大的努力。其中,仅世博会即主办过12次,占世界总量近30%,成为主办次数最多的国家。这中间酸甜苦辣的丰富经验,值得正在和平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参考借鉴。在当代视野中,美国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作为大国崛起的盛典,在维护国家利益、启动现代生活的基础上,对内增强凝聚力、包容力,对外提高亲和力、感召力,全方位满足崛起需求;其观众定位针对以中产梦想为特征的国内外公众,体现诚恳、谦卑、友善、包容的人性化特征;其展示内容侧重生活创新,提高现代素养,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呼应;就整体而言,虽有瑕玼,却愈挫愈奋,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标志性里程碑。
圣路易斯经验提示我们,对殖民主义需要重新思考,韬光养晦有必要长期坚持,美美与共应当成为世博会的文化追求。人类正在克服文化沙文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局限,走向文化多元主义,在创新竞争、交往互惠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争取全方位的新的进步。
圣路易斯世博会;文化沙文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多元主义
所谓大国,既要有经济乃至军事实力做基础,又须成为特定价值观的代表与核心力量,从而对内增强包容力凝聚力,对外提高亲和力感召力,在自己周围团结起认同、支持乃至追随其理想信念、文化审美、经济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国内外公众和一大批友好国家。
大国崛起是一个历史过程。北京共识凝聚了13亿中国人民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智慧,为大国崛起打下了基础。接下来需要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解决国内外现实问题,使之得以在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等各方面不断地走向成熟完善;需要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升华精神文明境界,推进政治民主,提升民生质量,协调劳资关系,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实现民族和睦国际亲善,使国内外公众发自内心地喜爱中国,乐于生活在其中,把为之奋斗当作自己的事业,进而为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在笔者看来,美国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作为大国崛起的盛典,可以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联系起来思考。其可比之处,在于两者都处于大国崛起的关键时刻,试图通过空前的规模和广泛的参与,定位自身发展,满足发展需求,维护发展权利,争取国际承认;同时加强国内外沟通,提高公民素养,增强民众对异文化的接受能力,推广创新创意,使世博会进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不同在于,前者体现选民意识,肯定殖民扩张,关注世界市场,擅长沟通交流;后者崇尚家国伦理,主张和平崛起,追求自主创新,坚持改革开放。经验教训是,大国崛起有必要放弃自我中心的狭隘立场,克服文化沙文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局限,走向文化多元主义,在创新竞争和交往互惠中赢得自主发展,借助大国崛起的盛典,争取全方位的新的进步。
美国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是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一届盛会,目的在于昭示美国对其领土主权的合法地位,表达国家意志,满足现实需求,展示力量和成就,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前所未有的规模,传达的是对展示主题的重视和对展示成功的期待。
圣路易斯世博会又名路易斯安那购地博览会(The Louisiana Purchase Exposition),意在纪念美国购入法国前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地区100周年,强调领土主权的合法地位。1803年,美国从拿破仑手中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路易斯安那,面积超过210万平方公里,使得美国领土一夜之间翻了几乎一倍,为美国作为大国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路易斯安那购地”事件。对于美国来说,这是值得隆重纪念、昭告天下的重大事件。为此,美国不惜以当年购地的同样价格,投资1500万美元,在路易斯安那地区当年的开拓中心圣路易斯市,举办一场规模空前的世博会。
据记载,为了昭示领土主权的合法性,这一时期美国曾经特意安排了一系列大规模博览会,圣路易斯不过是其中的第四场。此前三场包括1876年费城世博会,庆祝美国独立宣言发布一百周年,强调摆脱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的合法性;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肯定美洲开拓的合法性;1901年泛美博览会,纪念美西战争(1898)胜利,庆祝前西属殖民地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关岛等归属美国,修复与南美国家的关系。不过泛美博览会未经世博史认可。
圣路易斯世博会的展示方案,曾经国会反复讨论并经专门表决予以通过。圣路易斯是20世纪初美国的第4大城市,后成为密苏里州的首府。它地处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的交汇处,河运和铁路四通八达,是当地制造业、运输业、商业、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圣路易斯市曾经申办1893年世博会未果,对承办本届世博会有着热切期盼和宏伟的计划。
圣路易斯世博会会期自1904年4月30日至12月1日共计7个月,园区总面积5.15平方公里(1272英亩),在世博史上仅次于创纪录的上海世博会(5.28平方公里,1304英亩),成为20世纪初世博会走向大型化的起点。园区设在圣路易斯森林公园(Forest Park),园内公路总长72公里,铁路总长21公里,展馆星罗棋布于其间,总计约1500幢大小建筑。观众人次1969万,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口总数(7600万 ,1900年)的26%和世界人口总数(16.5 亿,1900 年)的 1.2%;就参观者比重而言,甚至超过了106年后参展规模创纪录的上海世博会,成为中产阶层集体亮相的舞台,预言了现代美国的蓬勃生命力和未来的好时光。就数据来看,无论占地面积、展馆数量、展出时间还是观众人数,堪称史无前例。
圣路易斯世博会为了体现其隆重庄严,特意建起了一座庆典宫,金碧辉煌如同仙境,成为当年世博会上集聚所有目光的焦点。庆典宫的巨大穹顶超过了圣彼得大教堂,上面贴满了金箔;穹顶下是3500座席的礼堂,容积超过了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剧场。舞台上的管风琴尺寸亦居全球之冠,在洛杉矶订做完工运送圣路易斯时,竟然动用了12节火车车厢。开幕式出席人数达19万,而当时圣路易斯人口总数亦不过50万。世博会期间,每天至少有10万人,或乘船或坐马车或搭货车,络绎不绝地从各地赶来一睹盛况,甚至采访记者累计也创纪录地达到了5万。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如此众多如醉如痴的参观者呢?
如同任何展会一样,世博会上全部注意力的焦点,集中于展示对象。圣路易斯世博会的突出特点,是以实物展品展示现代生活,代表全人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所谓现代生活的新世纪,伴随着航空时代、电子时代、汽车时代和快餐时代的开启而到来。本届世博会首次公开预言,人类历史继航海时代之后,正在进入航空时代。就在开幕前几个月,1903年12月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从此打破了地平线的沉寂。其次,爱迪生亲临世博会现场,代表全人类迎接电子时代的到来。这位伟大发明家专程赶到电气馆,指导城际无线通讯的设备调试,让人们领略了远程无线通讯的奇妙。再次,本届世博会建成了单体面积最大的运输馆,代表全人类迎接汽车时代的到来。现场展出的各式汽车,竟然高达140辆之多。又次,本届世博会上第一次向全球公众介绍了一举风靡世界的两样新鲜事物:蛋筒冰激凌和热狗,标志着快餐时代的到来,其影响一直渗透至今日世界的日常生活。
当然,除了现代生活启蒙之外,世博会的魅力还在于组织者对丰富多彩的展示内容做出了精心安排。该届世博会设有八个主题馆:生产馆、综合工业馆、教育和社会馆、电气馆、机械馆、运输馆、矿物冶金馆,以及文理学科馆。展示内容涉及现代教育体制、现代医疗体制、现代社区体制、现代商业体制、现代制造系统、现代冶炼系统、现代电气系统、现代运输系统等等,底蕴充实,雍容大气;陈列的展品既不是缩微尺寸的模型,也不是照片或视频,而是实际尺度的火车、汽车、蒸汽机、挖掘机等实物展品,或者农场、矿山、学校、医院的核心内容。这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中产阶层,或者时刻向往着进入这一阶层的美国观众来说,拥有新奇独特、眼见为实的神奇魅力。
运输馆是现场欣赏梦想生活的地方。它在所有主题馆中面积最大,富丽堂皇,展会期间先后展示了从波士顿、纽约、芝加哥和费城专程开来的各式各样各种品牌的汽车一百四十多辆。其中,有汽车沿用蒸汽发动,有汽车选用柴油机或汽油机,有汽车价格高达1.8万美元。这在那个世博门票只需50美分的时代,显得昂贵高档。家庭拥有一辆汽车,成为时尚与身份的象征,中产梦想的标志。
机械馆陈列着不同能源的发动机和不同用途的工作机。钢铁制造的机器,实实在在地预言了产业前景,直接牵涉到投资机会,成为各行各业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如此集中的时空,如此众多的品类,如此自由的选择和便利的沟通,大规模会展活动的成本和效率为供需双方利益最大化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有利于中产阶层迅速成长。机械馆旁一幢不起眼的动力建筑,标志着石化能源大开发时代的到来。运煤车从密苏里把煤运到这里以供园区之用,每天多达500吨。
矿物冶金馆的看点,是矿山采矿和油田采油的现场仿真。五光十色的原矿石来自世界各地,体现了现代殖民大国对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采矿和采油现场,成为因难得一见而观众如潮的展示内容。
教育和社会馆的参展内容,一类是学校教育,来自法国、瑞典、奥地利、意大利、英国、爱尔兰和美国本土如密苏里,现场呈现教学过程,供观摩评论;一类是社会活动,如市政建设、公共保健、人类的福祉与进步、慈善机构和监狱、公共卫生、街区改造等,供近距离观察、了解并认同现代生活。地处圣路易斯森林公园的华盛顿大学,把校园租给了世博会用作展览场地,自身又以“模范大学”的名义被列入展览项目。当时与世博联办的奥运会,主赛场即设在华盛顿大学田径场。
文理学科馆展示先进的文教设施,包括各种排版机、印刷机以及一个设备齐全的印刷厂,印刷发行世博杂志。这些杂志生动有趣,至今收藏于密苏里州历史学会。这里还设有一座医院,无论医疗仪器,还是医生护士、临床病人,一应俱全,正常运营;其意图不仅在于收治园区患者,更重要的是展示现代医疗流程,传达现代医护理念,推广现代医疗方式。
综合工业馆或许称作工艺家居馆更合适。它所展出的34类产品,包括工艺、家具、室内装饰、珠宝和艺术品等等,与现代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当时美国已走出工业化初级阶段,从追求规模数量转变到讲究格调品位。尤其是工艺家居,精良细致的设计制造更适应中产阶层的生活需要和文化心理。
生产馆办成了一个巨型购物中心,尝试以现代百货商店的模式满足日常消费,备受女士青睐。这里既有远方异域的用具,又有世界各国的商人,还有熙熙攘攘的游客,在7个月的展期里,人们在这里尝试购买五光十色的商品,试穿、试用、试看、试听,购买、退货、品评、消遣,尽情享受着其他展区所没有的惬意和轻松。
在精心独到的实物展示之外,本届世博会设置了学术论坛,借助理性思考以提炼、论证和升华感性经验。论坛以《国际艺术与科学大会》为题,邀请了海内外96位专家学者出席。主办方声称,这是一次“世所未见的、最著名思想家的集会”,体现了美国与世界的学术成就。然而,这种标榜美国学术水平已经堪与当时的科教强国德国并驾齐驱的努力,招致了与“实用主义”针锋相对的“欧洲偏见”的抨击,认为论坛不过是一场“学术性的巴纳姆马戏团”,[1]轻慢不屑溢于言表。
圣路易斯世博会由于遭受政治抵制,不得不推迟一年举行,将原定开幕日期由1903年顺延到1904年。这主要由于欧洲列强不配合参展所致。他们先于美国而崛起,其先入为主的特权为之赢得了巨大的利益。他们不愿意看到新生力量加入大国的游戏,导致招展过程中出现了利用种种借口拖延展期、推脱参展甚至拒绝出席的政治抵制。当然,抵制一般仅限于非正式场合,大多没有发展到为此而破坏国家关系的地步。
然而抵制毕竟造成了严重后果,导致世博会无法如期举行。这对于精心策划、倾力投入的主办方而言,确实是一个沉重打击。但是,大国的崛起不可遏制。美国政府放下身段,把动员参展作为外交要务,力邀各国参展和首脑出席。世博会组委会主席大卫·弗兰西斯,为此亲赴世界各国逐一游说,邀请参展。其间尽管一波三折,结局还算差强人意,最终62个国家参展。
也有国家把抵制行动进行到底。西班牙就是拒不参展的国家中态度最坚决的一个。鉴于1898年美西战争的失败,她极不情愿回首往事,认可美国的胜利。公开抵制的国家还有俄罗斯,以此抗议美国在日俄冲突中站在日本一边。
参展立场坚定不移,并与主办方密切配合的是日本。由于对外开放和明治维新受惠于美国,日本与美国曾长期保持良好关系。世博会期间,日俄战争正在进行中。尽管战争必须全力应对,然而急于崛起的心理,使日本不惜同时做两件事,而且都要做好。日本政府早在1903年即派团入驻,着手筹备。俄罗斯宣布退出后,日本当即挺身而出,出面接管了原本分配给俄罗斯的园区场地。[2]680-691这导致日本馆的占地总量接近28000平方米,成为世博会上堪与欧洲列强比肩的唯一亚洲国家。日本的表现,得到了美国的赞赏。日俄战争中有最残忍战将之称的伏见宫亲王,到访世博园时曾以获胜武士的身份,受到美国骑兵部队异乎寻常的列队欢迎。
值得关注的是,该届世博会上规模最大的两个展览:菲律宾居留地展和美属印第安人教化工程展,均以人类学为题。“人类学镇”把姆布逖匹格米人和南美与加拿大土著人一同安置在山谷里,“美术山”顶上则陈列着印第安人学校,以此体现文明化路径。石器原生态和土著教化成就,从低到高按同化程度被编排在一起。“人类学镇”还设有阿伊努少数民族展。园区内参展土著人达1400名,园区外非官方特许娱乐区派克区还有1600名土著人参展。
各国展同样体现同化原则。日本利用中国提升自己,标榜其已经脱亚入欧。它强调自己在台湾为维护中国利益而抵抗西方殖民侵略者,把自己妆扮成文明的保护者、资源的开发者和人民的解放者,声称上述地区的人民在清王朝统治下长期被埋没,正陷于灭绝困境。但是,日本未能如愿以偿,被西方列强接纳为平等的兄弟。当时有一本参照进化论描述人类文明的官方刊物,其图片把欧美人置于文明进程的顶点,俄罗斯人排在第二位,日本人第三,中国人被排在第六,处于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充满殖民偏见。英国对日本乔妆打扮成中国人文艺术保护者的行径表示抗议,强调这个角色其实是英国,而非日本。一幅公元4世纪的画“幸运地在北京1900年庚子事变时被发现和挽救,现在它安全地被保存在英国博物馆里,我们希望它永远在那里”。[2]704
甚至与该届世博会联办的第三届现代奥运会也被纳入了人类学秩序。联办是根据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提议所做的安排,本意是借世博会扩大奥运会影响,进而获取支持,推动发展。奥运会于8月29日至9月3日举行,包括80个竞赛项目,6871名运动员,不过其中女性仅有6名射箭运动员,且多为美国人。由于体制原因,观众对世博会的兴趣远远超过奥运会,导致后者终被淹没。甚至有运动员直到去世,都不清楚自己曾经参加了第三届奥运会。顾拜旦对此有过抱怨,他在日记里写道,“圣路易斯奥运会完全缺乏吸引力……和那座城市一样平庸”,人类学日“令人尴尬”。[3]或许,两会联办初衷可嘉,然而依附机制却使奥运会失去了独立性。问题在于,独立性恰恰是一切有机体的生命。基于这一认识,从1912年第五届奥运会开始,两者脱离关系,恢复了各自的独立。
由于人类学展的影响以及奥运项目所体现的人类学特色,时至今日,这届世博会还时常被欧洲的历史学家们当作“世博会的阴暗面”以及种族优越感和文明优劣论的案例来回忆。这里面既有合理的批评,也有一叶障目式的偏见。
美国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又一成就,是清廷首次委派皇室成员代表中国正式参展,同时试水宪政考察。当时恰值戊戌风云和辛亥革命之间的相对平静期,慈禧渡过难关后愿意考虑新政,于是接受盛宣怀等一干重臣的建议,亲自拍板决定参展,并于1902年底任命溥伦贝子为清廷参展团正监督,负责“一切赴会事宜”。①盛宣怀等:《奏为密陈大计折》(1904年3月9日密奏),及其附片《奏请伦贝子在美恭候朝命》折子。在此基础上,才有了1905年五大臣受命出洋行宪政考察之事,并最终促成了1906年清政府自上而下“预备立宪”的政治姿态。
其实早在1902年,美国即派专使来京邀请参展。驻华公使康格利用特殊关系,②1900年庚子事变后,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及其夫人率先打破了外交僵局。康格夫人邀请各王府的福晋和格格们到公使馆做客。礼尚往来,福晋和格格们回请康格夫人到府上做客。康格夫人于是成了各王府的朋友和常客。率福晋和格格们活动的是慈禧的养女荣寿公主。由于她们在慈禧面前不断地为康格夫人美言,慈禧太后曾多次接见康格夫人,并与之建立了私人情谊。这些女性的交往活动在清政府与西方国家恢复正常外交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力敦请慈禧太后赴会。尽管慈禧以年老体衰、不便远行为由推辞,但允诺届时将派亲王参与,以敦睦诚。年底清廷正式决定赴美参展,政府上下包括地方热情响应,拨巨款支持。各地商人纷纷合股集资,购物赴美。粤、沪、浙等地,还出现了专为参展而筹建的公司。
溥伦(1869—1927)是满清宗室,袭封“贝子”爵,时称“伦贝子”。贝子属四等显爵,在宗室封爵十二等级制中排在亲王、郡王、贝勒之后。溥伦的祖上是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永瑆二子绵懿过继给永瑆三哥永璋为嗣;绵懿之孙载治过继给道光长子隐郡王奕纬为嗣。溥伦是载治四子,因其兄夭折而代承宗祧降袭贝子爵。同治无子,在其驾崩立嗣的过程中,溥伦居溥字辈首选之位;尽管服从垂帘听政需要,被让位于载字辈首选,与皇位失之交臂,[4]然慈禧对之关爱有加,在其成年后屡加重用,35岁时即代表慈禧持慈禧画像率团出席了该届世博会。
慈禧曾接受康格夫人进言,恩允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为自己作油画像,以便与英国女王和各国首脑的画像一同出展。画像抵美时曾举行盛大仪式,并被陈列于美国馆正厅。西方民众第一次见到中国皇太后端庄高贵的容颜,多少改变了他们因庚子事件对中国的成见。世博会闭幕后,溥伦委托清驻美公使将画像赠送美国政府。罗斯福总统代表美国亲自接受了画像,将之保存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至今。罗斯福1905年曾委派女儿专程探望慈禧;1908年将部分庚款退还中国,用于建造清华大学、协和医院等等地方的教育、医疗设施。据记载,其款额高达1250万美元,几近购地费用。[5]
溥伦一行1904年3月赴美,在华盛顿曾受到总统接见,在美逗留共4月之久。由于慈禧有意了解西方宪政,[6]①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学术研究主任、华裔学者居密博士在整理亚洲部藏书时,接触到大批中国当年参展圣路易斯世博会的资料。她的研究发现,溥伦除了参加世博会相关活动,还在许多城市进行了考察和会见。“许多证据都表明溥伦在进行宪政考察和其他政治活动”。溥伦除了出席世博会有关活动,还游历了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会见了地方官员及华人在美成功人士。在面向华侨的演讲中,溥伦表达了自己急图自强、振兴国脉以改变积弱局面的意愿,承诺回国后将“披肝沥胆,向西太后进立宪改革之言”。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溥伦提出要向西方学习,振兴中国;中国民众特别是女子缺乏西式教育,为此必须打破禁忌,解除束缚,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纽约时报》曾发专文评价溥伦为清皇室中“最民主的成员,起码达到了公子王孙的上限”。[7]
应当说,中国参展的契机和溥伦美国之行坚定了慈禧进一步了解西方的愿望,促成了预备立宪的政治姿态。溥伦回国后屡受重用,曾任资政院总裁、农工商大臣,是宣统年间皇族内阁的重要成员之一。
中国代表团副监督中有一人名黄开甲(Wong Kai Kah)。黄1872年13岁时被选作晚清首批留美幼童,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后,第一份工作是任上海道台翻译。这次受命先期赴美,负责社会联络,是入住圣路易斯的第一位外国专员。办博期间,由于谙熟英语和美国情况,黄开甲成为广受尊崇的社会名流,夫人和女儿都曾接受媒体采访。黄代表国家利益,曾为中国参展者遭遇的某些不公平提出抗议,并公开发表文章,“希望这个国家的那些渴望和中国进行贸易的商人与企业家会考虑并研究这个题目,在报复还没有生根尚可拔除时,采取行动”。[8]几经交涉,参展者待遇获得了改善。
清廷为参展下了血本。据当时上海《东方杂志》披露,清政府调拨府银75万两用于参展。这在当时是一笔数额巨大的款项。在“中国村”搭建过程中,设计师根据实物展示原则,向黄开甲提出建造清皇宫的局部模型。黄不敢擅做主张,赶紧向北京溥伦发电请示。溥伦感到非常为难,不敢僭越。不过他灵机一动,决定把自己府邸的客厅和卧室复制送展。
世博会开幕后,中国的古典建筑风格引起了轰动。建筑由牌楼、门楼、八角亭、水池和一座五开间厅堂组成,被誉为“本届博览会上最漂亮的东方建筑典范”。贝子府的客厅和卧室尤其引人注目,其中铺设着华美的地毯,摆放着精致的紫檀椅、桌几和精美的瓷器,墙壁上挂着中国画;卧室里有硬木花罩床,花罩镶金,雕刻精美;床上铺锦被,两侧挂着刺绣帘。这是西方公众第一次参观中国人的居室,自然倍感惊奇。
世博会上中国商品大受欢迎,瓷器、茶叶、丝绸、地毯等几乎销售一空。中国茶瓷赛会公司的红茶、绿茶获得了世博会超等文凭(最高奖)和金奖。美国白克兰公司全部收购了其零售之外的四万余磅中国茶叶,并当场签订合同,作为其在美总代理。中国启新洋灰(水泥)公司参展的马牌洋灰,也获得了金奖。世博会中国参展商总共拿到大小奖项100多个,有力地促进了中美贸易。
世博园区外设有一个非官方展区“派克”(Pike)区域。其中,一家由费城华商会用作商业经营的“中国小镇”,展示京剧、杂技、武术和裹了小脚的妇女,还开了两家中国餐馆,目的在于借机赚钱,既非世博会安排,也不代表官方立场。后世学者论及该届世博会时,常把它和园区内政府负责的国家展混淆起来。实际上,在官方场合,中国大体上得到了尊重。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从当时《纽约时报》的报道可见一斑:“来自中国的京剧演员,顶着华丽抢眼的传统服饰与羽毛头饰,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背景中,以特有的肢体语言,传神地把中国古老的故事一幕幕介绍给观众。”“听过中国音乐的人,将为其铿锵有力的声音所折服。以锣钹、唢呐、胡琴等中国乐器,显出吹、拉、弹、唱这几种中国音乐的表征;采用五声音阶,使用简单音符,可以组合令人难忘的美妙音乐。音乐对中国人而言,可谓天人合一的最佳意境。”此外,“有一首流传已久、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乐曲《茉莉花》(Lily Song),可以为聆听者带来好运”。[9]京剧和“茉莉花”后来在西方耳熟能详,与世博会推广大有关系。
不过由于初次正式参展,中国代表团缺乏展示经验和技巧,而且不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比如古典建筑荣获了一枚金牌,然而始终未能提供金牌上需要镌刻的设计师个人的名字。中国团不按规则组织其展品,反而自作主张根据产地或收藏家排列,不便于参观。正是由于诸多的细节问题,中国商品一开始被禁止在高档艺术区展出,经过交涉才解除禁令;尽管后来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广泛认可,其中某些嵌螺钿家具至今陈列在密苏里历史博物馆和孔子学院,然而在不少参观者的印象中,中国展编排“混乱”,不尊重外国人的习惯。
从大国崛起的角度总结圣路易斯经验,我们发现有三个问题值得抛砖引玉深入探讨:一是对殖民主义需要重新思考,二是韬光养晦有必要长期坚持,三是美美与共应当成为世博会的文化追求。
殖民一词源自拉丁语,在古罗马指的是使被征服者罗马化。殖民主义则是始于15世纪的一种历史现象,指的是资产主义发现、征服和开发原料产地与新兴市场,使殖民地与自己同化,[10]以实现自身发展。它体现世界市场普遍交往的要求,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双重使命”,[11]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甚至犯下了掠夺杀戮的罪行,如奴隶贸易、鸦片战争;一方面结束了世界各民族的闭关自守、隔绝孤立,推动农业社会走向工业文明,在商品、技术和资本输出的过程中,使殖民地的基础设施、工业生产、教科文卫服务和市场经济走向了繁荣。
殖民高潮出现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甚至被看作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后因成本日趋提高,开始被视作“挂在脖子上的沉重磨盘”。20世纪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纷纷挣脱殖民锁链,实现民族独立,世界进入了非殖民化过程。世界市场的开拓任务,转而由全球化来完成。与此同时,开拓主体的垄断有所松动,开拓本身出现双向化趋势,以至新兴市场国家也有可能厕身其间。
既然存在两重性,就有必要趋利避害,研究和认识其中的规律。传统的对殖民主义的认识有简单化、妖魔化之嫌,需要重新思考。如果说普遍交往不可避免,那么抛弃了殖民主义,仍须有其它交往工具如全球化来替代。交往各方在交往过程中,势必在某种意义上使对方出现同化;对此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重归封闭,需要认真研究具体应对。有意思的是,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当年超越进化学派、创立功能学派时提出,人类学的作用就在于解决世界市场开拓中的文化问题,指导开拓者以更适当的方式对待原住民,把直接统治转变为间接统治,[12]放弃政治操纵军事侵略,注重经济交往、文化沟通。
如果说殖民主义在强制性同化的背后,体现的是文化沙文主义,即立足于生物进化论和文化一元论,把文明发展看作单一的线性进化的过程,在文化优越感的基础上坚持自我中心,以邻为壑,对外民族异文化充满傲慢与偏见,奉行我为刀俎、人为鱼肉的思维模式,其历史局限性已经表现得非常充分;那么非殖民化在文化人类学基础上,强调文化相对主义立场,肯定人非单纯的经济动物,需要文化来满足其需求,文化的价值高下并不取决于经济发达的程度,必须坚持从对象视角来看待对象的文化,其长处在于解构殖民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把文明发展按照历史真相还原为多线并行、多元进化的过程;其不足在于把文化剥离出来孤立看待,肯定不同文化由于价值观不同,相互隔绝不可改变,只能画地为牢抱残守阙,自行其是自生自灭。
正在成长中的北京共识主张文化多元主义,承认不同文化虽然有质的不同,但彼此之间可以沟通理解形成共识,借鉴合作共生共荣。即使是核心价值观,也有可能找到人类共识。比如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和谐、公正,在当代世界已经成为不同文化共享的基本价值。只是这些价值的优先关系和配置结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文化多元主义以多元中心、主体间关系和交往理性为思想基础,把文明发展看作多元多维的非线性进化过程,肯定其越来越有赖于平等互惠的沟通交往,强调自主创新、合作共生、和平竞争。21世纪的多极世界,不仅将出现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崛起,而且将接受像国际奥委会、国际展览局这样的非政府跨国组织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崛起。时至今日,北京共识已经越出了国际政治领域,成为对全球文化多元主义的内涵揭示和趋势概括。
大国的崛起,意味着一个经济文化共同体的建立。这就需要强化内核建设,找准合作伙伴,建立沟通渠道,实现互惠多赢。这也正是非洲、南美、西亚等地区对中国崛起的重要意义所在。中国有必要以北京共识为基础,联合并代表发展中国家,长期参与不同文明间的沟通交往与和平竞争。在传统的欧洲体系、美国体系之外,应当欢迎中国体系加入。当年美国的崛起,代表的正是不同于传统欧洲的一种新生力量。
韬光养晦出自东方传统,是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一种人生美德和伦理智慧。中国人讲究满招损、谦受益,追求谦谦君子的人格。将之运用于国家战略,指的是独立自主,谦和谨慎,不自满不称霸不搞对抗,低调而又有所作为,坚持和平发展,以民生需要和经济建设为中心。韬光养晦符合国情世情,人文底蕴丰厚,内涵深刻。它既不是“隐藏野心,收起爪子”,也不是“卧薪尝胆,东山再起”,[13]更不是软弱可欺,任人宰割。①其思想基础不是阶级斗争理论,而是和而不同哲学;其现实依据,是中国将长期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客观定位。
据统计,中国GDP总量于2010年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问题在于,从人均GDP这一更为重要的指标看,2009年中国人均仅为3566美元,排名世界99位。日本人均为39573美元,是中国的11倍,排名世界第16位。如果按世界水平衡量,中国刚刚达到平均值的45%。
即便是这样一个人均GDP,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一是城乡差距悬殊,2009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高达农村的3倍。二是行业差距严重,不同行业收入差距已扩大到11:1,其中约1/3由垄断造成。三是贫富差距过大,目前基尼系数超过0.5,需要严密关注。四是区域发展失衡,2005年东西部人均差距已接近2.5倍。受四大因素制约,中国人均GDP实际水平远远落在世界百位之后。[14]
现实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求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须保持清醒冷静,低调谦和。回顾近现代史,就长期趋势而言,大国崛起与经济实力的关系其实并不完全成正比。相反,它更多地基于人与人之间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尤其是普通公众之间的理解、信任、合作与友谊。世博会对大国崛起的贡献,即在于它不仅仅是展示国家实力,而且是为改革开放扩大社会基础,推动科技创新、生活创意和公众沟通,团结国内外公众和友好国家。亲和友善所焕发的力量,远比物质力量更为强大而久远。既然根本目的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那么从人性需要出发,低调谦和、诚恳友善作为我们的文化本色就不容抛弃。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战略,韬光养晦有必要长期坚持。
所谓“美美与共”,是费孝通先生为21世纪人类学提出的基本原则,其思想内涵是文化多元主义,用于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关系。
费孝通享誉海内外,是中国现代人类学的创始人,世界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生。1990年12月,日本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教授和乔健教授为费孝通先生庆祝80寿辰,特地在东京举办了“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会上,费孝通发表了以“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为题的学术演讲,为人类学归纳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对世博会的文化追求而言,这意味着逐步成长兼收并蓄的三个境界。
“各美其美”是指不同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理想追求,各有一套自己认为是美的事物,有权利自我表现并争取别人欣赏。这些事物在不同文化看来不一定美,甚至会觉得丑。因此不同文化在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常常会要求异文化做出改变以迁就自己,自觉不自觉地强加于人,体现出自我中心的沙文主义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倡导“各美其美”,意味着超越文化对立,宽容异文化存在,从狭隘偏激中解放自己,开阔眼界胸怀,争取文明与进步。
只有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往来日益频繁之后,人们才开始发现异文化觉得美的事物,自己也可以觉得美,进而对美的事物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认同追随。这就达到了“美人之美”的境界,就是说欣赏和借鉴其它民族认为美好的事物。这是超脱了文化局限之后人类所进入的新境界,是特定文化面对异文化的成熟心态,成为争取异文化理解和认同的前提。这一境界升华,对文化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
“美美与共”是对先前两个境界的继承发展,不仅要求容忍不同文化,做到由衷欣赏,真诚追求;而且要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沟通合作,自主创新,和平竞争。美的事物不应以博物馆收藏或保留地封存为归宿,保持平行互不相交;而应成为文化的营养、创新的资源和发展的激励。只有达到了这一境界,各民族文化才能够获得更宽广的视野、更多样的机遇和更强劲的动力,赢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普天之下不同文化和平共处的理想境界,是“美美与共”。这既不是取消差异,也不是无原则分立,而是各民族文化各行其道、取长补短、自主创新、各得其所,是在自主创新、文化交流与和平竞争的过程中,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与繁荣共生。
本文的结论是:大国崛起是一个客观的人文历史过程。它需要赢得国内外公众和广大友好国家的理解、认同、支持和追随。对中国道路和中华文明充满信心的中国人,寄希望于真诚持久丰富多彩的交往沟通活动。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大国崛起漫长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
[1]A W Coats.American Scholarship Comes of Age:The Louisiana Purchase Exposition 1904[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1961,22(3):404-417.
[2]Carol Ann Christ."The Sole Guardians of the Art Inheritance of Asia":Japan and China at the 1904 St.Louis World's Fair[J].positions: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2000,8(3):675-709.
[3]Pierre de Coubertin.Olympism:Selected Writings[M].Lausanne: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2000.
[4]孙其刚.溥伦贝子与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EB/OL](2010-08-26)[2010-08-30].http://www.pgm.org.cn/museum/culture/xueshulunwen/luwen006/.
[5]潘真.首家披露中国参加1904年世博会的正面报道——还原1904年的辉煌[N].联合时报,2009-12-21(1).
[6]居蜜.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中国参展图录(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Jownalist.Prince of the Royal Chinese Blood is Here:Pu Lun,Nephew of the Emperor,is Bound for St.Louis Fair[J/OL](2005-10-21)[2010-08-30]. http://query.nytimes.com/mem/archive-free/pdf?res=980DEEDA1230 EE32A25752C0A9609C946597D6CF.
[8]Wong Kai Kah.A Menace to North America's Oriental Trade[J].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1904,(178):414-424.
[9]Nathalie Curtis.The Music of Many Lands:Songs and Their Singers as Represented in St.Louis Fair Exhibits[J].The New York Times,1904,(September 25):30-30.
[10]国际中文版编辑部.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修订版:第4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358-359.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
[12]Bronislaw Malinowski.Freedom and Civilization[M].New York:Roy Publishers,1944:328,335.
[13]熊光楷.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J].公共外交季刊,2010,(夏季号):32-34.
[14]易鹏.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经济强国[EB/OL].(2010-08-05[2010-08-30].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3939.
(责任编辑:周成璐)
When a Superpower Holds a Coming-Out Party——America's 1904 St.Louis World's Fair in the Contemporary View
Susan Brownell1,ZHANG Min2
(1.University of Missouri-St.Louis,One University Blvd.St.Louis,USA;2.School of Film-Television Art and Technology,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72,China)
The United States,as a latecomer among the world powers,exerted a great deal of effort in its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in order to secure their understanding,trust,and support.In the realm of world's fairs alone,it hosted twelve,nearly 30%of the world's total,and more than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The lessons drawn from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amongst these multiple experiences are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are currently emerging peacefully as world powers.This essay chooses a crucial turning point in the rise of a superpower,specifically analyzing America's 1904 St.Louis World's Fair in the contemporary view.It proposes that this world exposition met the multifaceted needs of an emerging power by strengthening internal solidarity and tolerance and improving international familiarity and sympathy,building on a found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promotion of a modern lifestyle.Its target audience wa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who shared the middle class dream,expressed in human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incerity,humility,friendliness,and tolerance.The substance of the exhibitions emphasized innovations in lifestyle,raising the level of modern refinement,and promoting orderly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society.Despite its flaws,on the whole,the St.Louis exposition survives as a milestone marking a particular stage of history.The experiences of the St.Louis exposition alert us to the fact that we should take a second look at colonialism,that it is best in the long term to maintain a modest profile,and that the cultural goal of the World Expo should be mutual appreciation of different moral and aesthetic values.Humankind is overcoming the limits of cultural chauvinism and cultural relativism and moving toward multiculturalism.In the course of the competition for innovation,reciprocal exchange,and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we should seize the chance to meet the challenge and attain a new kind of multi-dimensional progress.
St.Louis World's Fair;cultural chauvinism;cultural relativism;multiculturalism
G269.3
A
1007-6522(2011)02-0119-12
10.3969/j.issn 1007-6522.2011.02.011
2010-09-25
包苏珊(Susan Brownell)(1960-),女,美国人。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博士。
* 本文曾得到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讲师王芳的帮助,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