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胜,贾 鹏,张先松
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
——对构建江汉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刘 胜,贾 鹏,张先松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和逻辑推理等方法,总结了当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武汉市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结合江汉大学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点,提出了本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特色化定位。
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办学特色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近几年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距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不同学校相同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导致人才培养的“大一统”局面,各学校专业特色不突出,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
这些极大的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对人才结构和层次的需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作为地方高校更应该强化办学特色,主动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是地方高校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考虑到就业需要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要有不同的特色……”。
江汉大学是武汉市唯一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和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有着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是在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健身保健方向5年办学的实践基础上,于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开始招生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我们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特色定位,使之能更好地为武汉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建设发展服务。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正在逐渐向休闲型社会转变,休闲运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休闲运动的中心地位将会得以加强,人们的休闲运动观念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领域里的人才需求日益高涨,具备休闲运动技能指导与管理经验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2007年以来,武汉市在确立建立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城市圈”社区管理体系后,武汉“城市圈”的社区体育得到了发展,但当前的发展还是局部和有限的,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还须做出很大努力。社区体育要达到社会化、多样化、规范化、现代化、产业化的要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当前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建设“武汉城市圈”,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而且还要增加居民收入,更要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公共事业,如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为此,武汉市政府采取了不断优化政策、实施全民健身和体育健身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广大市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迫切要求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社会体育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政府一家独揽过渡到体育局与社会、个人共同办体育的新局面。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专业规范中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指导大众健身的运动技能:具有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目前国内体育类高校和院系培养的该类人才是侧重于从事教学科研的理论型人才,与市场所要求的具有高水平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相差甚远,能同时从事休闲运动组织策划、经营管理、教学训练的实用型人才仍相当匮乏。社会体育专业是沿袭本科教学目录下的专科设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学特色的宣传和发展,就业情况并不理想。从目前已开设该专业的兄弟院校就业情况分析,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就业岗位不够明确,且从社会发展来看很大还只是潜在的人才市场;
2)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计没有与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对接,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和岗位的需要;
3)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4)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标准与专业兴趣和学习产生矛盾,与当今的社会需求形成反差。
鉴于此,有的院校已停止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如较早开办该专业的天津体育学院),有的院校则改换门庭(如华南师大改为运动与休闲专业,上海体院改为体育与休闲专业等)。
我校体育健身保健专业方向经过5年的办学实践,通过对办学经验的总结,感觉我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具备以下优势:
江汉大学是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经多年发展与积累,已成为颇具办学经验和地方特色的高等院校,为武汉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体育学院拥有体育馆、游泳池等先进的体育场馆设施。学校还积极投入,建设了休闲运动教学的场馆,并添置了齐全的运动设备、器材,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保障,并为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体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科技服务保证。
我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业精技专的师资队伍,同时还拥有在全国健身领域高知名度的专家;我院体育健身保健专业方向开设了特色课程《健身健美运动》,并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得到全国同行专家的肯定和认可。这些都为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体育专业办学中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从我校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分析,存在理论课学生过多,实践课学时偏少,且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专业课程设置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缺乏前瞻性课程和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选修课的门类既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又不能满足学生选择的需要,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2)受客观环境影响,目前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的现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特色,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人才的竞争,也未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这些都势必成为制约我院新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
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立,应确定对健身健美类休闲运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社会体育专业下的休闲运动方向十分强调运动项目设置的时代性、时尚性以及社会接纳度。在课程建设上突出休闲运动特色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重点突出实用性。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对实践环节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视。另外,在人才的培养形式不局限于校内传统的理论课、技能课教学,还要求同时结合“师徒式”、“体验式”培养以及“订单式”进行针对性教学,建立整个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知识面宽,专业特长突出,社会实践能力出众,一专多能的特征。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相比,我院在以往的成功经验基础之上,应更加侧重健身健美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加强,毕业生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领域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技术指导、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
在人才培养上,提出的目标是“一专一长”,即以坚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再加上一项突出的特长技能。培养在休闲运动产业中能组织策划、经营管理、教学训练的实际操作型实用人才。进校起即围绕所选定模块进行一条主线培养,重视学生的专门技能的培养以及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强调学生该方向上的的实际运作能力,并贯穿始终。
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专业特色的体现,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办好社会体育专业,我们深入体育市场进行调研,与众多体育经营管理者交流,了解体育市场发展动态和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最新素质结构要求,使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相适应。
(1)理论教学体系。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整体上系统设计本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该理论体系的构建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部分组成,通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人文素养以及掌握现代科学基本知识。而专业教育从分考虑社会对体育人才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要求的基础上,采取“专业核心平台+模块”和“必修+选修”的课程设置,在2年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设置了健身休闲方向和健身会所管理方向2个专业模块的课程内容。这一设计思路,在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的同时,也体现出个性化、多样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2)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强化技能训练的综合性、针对性,以此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认识、专业见习、社会调查、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素质拓展体系。以拓展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素质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素质拓展体系,主要包括公共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组成。公共素质拓展主要依托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和各类学术讲座,而专业素质拓展则通过3学分的课外创新实践环节来实现。通过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课程体系特色化基础上,该专业应搭建教学与实习两大平台:
1)教学平台。社会体育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性。教学上尽量缩减相关性较低的理论与术科课程,多开办专业性强的应用课程如《体育公共关系》、《体育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心理学》等课程。教学方法上,任课老师应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辅之以大量案例教学、课堂模拟等教学方法,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并根据课程内容与进程,适时安排其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专业实习、第二课堂以及实践课教学等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实习计划、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应突出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习平台。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无疑是重要的、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现培养目标要求,建立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实习锻炼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尽量与武汉市的舍宾会所、户外运动有限公司、健身俱乐部、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俱乐部等体育(用品)公司和体育俱乐部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在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布点实习基地,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实习与就业奠定基础,也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平台。
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培训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注意处理好知识、素质、能力的关系,在知识上要厚基础、宽口径,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艰苦环境下生存适应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我们要积极与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联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从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获取就业的通行证。同时也应该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广泛的宣传和积极地引导,让学生转变就业管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完善自我,提高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
表达能力作为一项基本社会技能,是身为社会体育服务人员必备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作为一个户外拓展教练或健身会所主管,若不能懂得表达信息的方法,是无法开展活动的。通过开设演讲与口才以及礼仪公关等相关课程,克服胆怯心理,不断增加学生演讲与会话机会,提高表达沟通技巧,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强化学生表达能力。
鉴于目前大型休闲运动企业的服务对象多为高收入人士和外籍人士,外语水平和信息网络技能也是重点培养素质。同时应侧重学生的创造性教育,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工作的能力,要重点针对休闲运动训练与教育、社区休闲运动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体育旅游等方向进行教育、训练。应鼓励学生多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编新型休闲项目、总结休闲运动经营与管理新经验以及获得相关项目的国家专利申请等。
[1]刘善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
[2]李正荣.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3).
[3]项立敏.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与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4]郝小刚.对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调研与分析[J].体育世界,2008(2).
[5]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Explor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Sport Elit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Consideration on the Educating Pattern of Professional Social Sport Talents of Jianghan University
LIU Sheng,JIA Peng,ZHANG Xianso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Jiang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56)
Applying to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ata,researches and logical analysis,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school-running of social sport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analyzes the demands of sport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and culture in Wuhan,and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training orientation,the training objective and standards for social sport major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in Jianghan university.
local universities;social sports major;the educating patter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G807.4
A
1003-983X(2011)06-0712-03
2011-09-05
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成果(2008A180)
刘 胜(1968-),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江汉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