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平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7)
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深圳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经济特区的建立首先源于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是对马克主义经典作家科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建设经济特区符合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和资本属性等重要理论。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是整个世界的组成部分,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单独存在。尤其是工业时代以来,“机器的发明完成了工场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前结合在一个家庭里的织布工人和纺纱工人被机器分开了。由于有了机器,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印度。在机器发明以前,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主要是用本地原料来加工……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2]现代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把世界从生产和流通领域联系起来,各国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一旦生产和流通领域都国际化,客观上要求各国和地区能实行经济开放,以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学习别国的长处,利用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为此,无论是我国的五大综合性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还是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港区都是我国实现对外开放的途径,都是基于利用国际市场,来发展本土市场,通过与国外市场的交易,达到学习如何运行市场机制,加快我国的经济转轨。而与世界进行交易的共同制度基础就是市场经济。
另外,我国是一个商品经济不发达、人口众多、资本缺乏的落后国家。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工资和土地价格低廉,资本的利息很高,因为那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的说来不发展,而另一个国家的工资和土地价格名义上很高,资本的利息很低,那未,资本家在一个国家就会使用较多的劳动和土地,在另一个国家相对地使用较多的资本……”[4]。尽管,马克思的以上论述是针对典型的资本形态,却具有一般意义。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仍可从中获得启示,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国际间技术经济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正是这一思想的正确应用。
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市场经济符合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的相关理论。列宁一直主张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科学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B.波尔佳科夫、B.斯捷帕诺夫(1986)认为,中国经济特区正是基于列宁社会主义国家应该 “利用资本主义因素来发展社会主义”而建立的[5]。列宁认为,苏联必须发展进出口贸易,以本国的优势产品或矿产换取本国缺少的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用来恢复和发展苏维埃的经济。他指出“虽然我们想同外国进行商品交换…我们懂得进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那么我们主要应该关心的是尽快地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机车、机器、电器器材等等生产资料,没有这些生产资料,我们便不能稍许象样地恢复甚至根本不可能恢复我们的工业”。列宁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列宁一再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利用和重视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就,要把资本主义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文化、技术知识,由资本主义工具变成社会主义的工具。他指出:“当我们国家在经济上还极其薄弱的时候,怎样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呢,那就要利用资本主义的资本。”[6]
列宁认为,租让制是利用外国资本的一个很好的形式。租让制 “在政治上或经济上对我们都是适合”的。因为租让制可以“把外国资本吸收到租让企业中来”,可以作为引进先进技术的一种手段,出租油田、矿山、森林资源的一部分,以保证获得最新的技术装备,建立起大生产的基础。同时,租让制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司管理人员可以学习资本主义如何管理现代企业[7]。列宁不但从理论上阐明了实行租让制的必要性,而且还亲自参加了同外国资本进行的谈判。
列宁租让制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建立经济特区就是列宁这一理论的实现和进一步发展。在特区建设初期,由于资金缺乏,许多基础设施无法展开,深圳等经济特区通过部分土地、厂房出租给海外投资者尤其是香港澳门等商人,达到“以土地换资金”,然后将提前收回的租金又用于改善特区投资环境,并设立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来投资。
尽管在毛泽东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我国与西方世界是相互隔离的,但能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依然是毛泽东的一大愿望,是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1955年亚非会议结束后,受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东南亚的大量资金涌向香港。就此事,毛泽东对陶铸等广东省领导说“外资这么多,可以利用嘛,机会难得”。但由于政治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国门始终未能打开,从而失去了对外开放的机会。对此,晚年一直全力支持经济特区建设的王震,曾说“一定要对外开放,闭关自守只能造成落后。毛主席一点也不保守,他在延安时就对我说过,革命胜利后,他的最大的心愿之一便是到工农业生产发达的美国看一看,以研究如何发展中国的经济。很可惜,帝国主义很怕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强大,长期对我国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封锁。有人说毛泽东闭关锁国,那不对,是帝国主义从外边把我们的国门锁上了,不让我们开。毛主席千方百计与美国等西方强国建交,就是为了搞对外开放,学习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为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打下了基础。但是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太大了。邓小平继承并实现了毛主席的这一思想。”[8]总之,建立经济特区不仅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关理论,也符合毛泽东关于学习外国、洋为中用的思想。
邓小平有关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以及实行改革开放、“先富”与“共同富裕”辨证关系等一系列论述为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经济特区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所以邓小平有关生产力的论述是经济特区设立的最基本理论依据之一。邓小平反复论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他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9],“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9](P116)“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此,“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9](P224)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9](P372)
2.改革开放是经济特区设立的先决条件,而特区是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的具体实现形式和途径。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强调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决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现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呢?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10]“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1]“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要实现我们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不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资金不行。”[11](P105)“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9](P78)如果“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11](P77)。为此,对外开放是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9](P219)不仅如此,“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50到70年不会变。”[11](P68)
3.经济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更是开放型市场经济的“试验田”。“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9](P138)。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吉布尼等人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12]1988年,邓小平又强调指出:“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9](P266)过去的建设之所以搞不上去,责任在于“没有及时提出改革”,“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0](P150)。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对外开放与改革成为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一贯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绝不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深圳经济特区向市场经济全面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邓小平对《决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9](P91)
4.“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9](P166)开启了非均衡转型和发展路径。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点,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9](P152)。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时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9](P172)“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9](P6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P373)优先发展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是基于以往的历史教训。“过去搞平均主义,这样是搞不好的。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过去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9](P155)。
综上,按照邓小平的相关论述,经济特区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体现在 “发展”、“开放”、“改革”以及“特”四个关键词。其中,“发展经济”是经济特区的最核心目标和中心任务;“对外开放”是经济特区所具有的区别于内地的特殊的“发展经济”的先决条件。特区的重要特点是以“开放促发展”,即通过发展“外向经济”,“增强对外联系”来促进经济特区的发展。而“体制改革”是适应建立“开放的市场环境或体制”的需要,对旧体制进行变革。“特”则是历史赋予特区的“先行先试”,为全国“发展”、“开放”、“改革”提供实践经验的“特殊”历史功能以及所享有的“特殊”政策。所以,呈现出“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谋发展,以特区引全国”的经济转型和改革开放的路径和策略。
[1]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深圳特区报,2010-09-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2.
[3]王关义.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8.
[4]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89.
[5]B.波尔佳科夫,B.斯捷帕诺夫.中国的经济特区[M].俞可平.海外学者论中国经济特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6]列宁.列宁全集(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2.
[7]王克忠、陈文灿.论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的几个问题[J].世界经济文汇,1983,(4).
[8]何立波.王震与经济特区改革[J].党史博采,2008,(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1.
[1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4.
[12]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