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巍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西安 710062)
·党建园地·
政党现代化进程中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曹宇巍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西安 710062)
新社会组织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党的基层组织。在政党现代化进程中开展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促进政党文化由从属型向自主型的转变,以党内民主为切入点改善党员的管理方式,以社会化媒体为平台加强对党员管理的实效性,党组织在自身发展上应确立责任型组织的方向。
政党现代化;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新社会组织是指“以社会公共活动为主要职能的一种组织。党建理论所使用的新社会组织概念是指以服务政府、市场、社会为目标的组织”[1],它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等。新社会组织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而伴随改革的持续深入,新社会组织已经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日益成为新兴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者和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主体。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度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3.1万个,其中社会团体有23.9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万个,基金会1 843个,共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544.7万人,形成固定资产1 030亿元。因此,积极在新社会组织中开展党的建设,既是我们党巩固自身执政基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社会组织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能否在新社会组织中积极开展好党的建设,直接关系着党在基层组织中地位的巩固和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已经全面部署了积极加强和推进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然而,在实践中,面对具有自身特点的新社会组织的迅猛发展,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党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需要加以创新。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社会组织中的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由于生存与发展的变数较大,导致了其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较大。这与在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对象相对稳定,党组织对于党员的基本情况、思想发展轨迹和现状都相对熟悉的情况有较大差别。因此,也就大大增加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是,新社会组织中的社会团体具有松散性和非实体性,其成员一般是出于自身兴趣和追求才参与到相应的社会团体活动中。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党组织仍然较多采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带有强制性、刚性色彩的措施开展工作,则很容易挫伤社会团体成员的积极性,甚至引起社会团体成员的抵触情绪,这就对传统党务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
三是,新社会组织在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发性、群众性和民间性,因此新社会组织在运作中相对强调内部事务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工作方式,而党组织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控制资源的工作方式,这两者之间会产生一定冲突,这样也就对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新社会组织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党的基层组织,当前在新社会组织开展党的建设的困难之处突出的表现为,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之下形成的党建工作模式,难以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的新社会组织的需要。笔者认为,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党的建设实践中不断拓展视域、转换思路,而政党现代化就是相当重要的依托。
1.政党现代化的内涵与必要性。所谓政党现代化,是指“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2]。政党现代化问题实质上是政党的发展问题,属于政治现代化的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主化,也就是要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因为民主既是政党政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又是政党政治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于一个现代化的政党来说,民主应是其内在的需要与价值诉求,它是甄别一个政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健立科学的党内运行机制,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发扬党内民主。而我党过去的历史,也决定了我党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党的生活的民主化。二是科学化,这就要求党的建设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作保障,以科学方法来推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已明确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大命题,它必将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主题。
历史经验表明,政党只有在变革和适应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党的现实情况来看,不断推进自身的现代化是与时代同进步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确立党的领导制度改革方向时,曾明确指出了党的领导制度中带有一些封建主义色彩的弊端,包括“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3]。这些弊端同一个现代政党是不相容的,必须通过党的现代化,加以革除。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加以解决,成效显著。但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4],这些封建残余思想的肃清不会是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因此,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推进自身的现代化,建立符合现代政党要求的运作机制,实现党的活动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应以政党现代化为依托的原因。一是新社会组织党建应与党的建设的大局相协调。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社会组织党建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就内在地决定了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应与我党自身建设的整体目标协调一致。而我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力量,其自身建设目标的确定必须来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由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由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等方面的转型,归结到一点就是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也即现代化的过程。顺利实现这一转型,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迈向更高的文明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这就是我党面对的重要社会现实要求之一。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党,也理应是一个现代化的政党,与时俱进地不断推动自身的现代化就是党的建设的大局。
二是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必须遵循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要想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必须紧紧把握和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从人类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背景来看,一个执政党能否不断推进并最终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是其能否提升自身执政能力、稳固自身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石,它是反复为历史证明了的执政党建设规律之一。今年是苏共亡党20周年,苏共的兴衰就是证明。从政党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到,在历史上,苏共既是因为遵循现代政党政治特性,“通过政党现代化之路,采取非法武装斗争与合法政治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公开争取到多数工兵农大众,联合多数革命民主党派,共同执掌了政权”[5]。但苏共同时又是因为自身现代化进程的停滞而走向一党制专政,形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局面,进而严重窒息了党内民主,从而最终亡党亡国亡制的。历史向我们昭示,共产党必须实现自身彻底的现代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活动与政党现代化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新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具体形式,它们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党的基层组织依托。而政党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口号宣传上,它需要实实在在的一系列政治行为才能促成。因此,在新社会组织开展党的建设活动,无疑是实现政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内容和实践场域;另一方面,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有效开展需要众多条件的保障,如良好的制度环境、现代的政党文化、高素质的党建主体等。而伴随着政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程度会不断得以提升,这必将从整体上为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扫除障碍,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并有利于从上述各个方面进一步为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提供保障。
1.新社会组织党建的理念应以政党现代化为旨归。在新形势下我党要成功地在新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就必须自觉地把这个工作融入政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这一思路就要求我党在开展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时,首先应该着眼于政党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从一开始就建立具有现代意识的崭新的基层党组织,从一建立就让新的党组织适应新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民主的观念,从工作的方法和机制上都体现出科学性,起到引领潮流的作用。
2.促使政党文化实现由从属型向自主型的转变。所谓政党文化是指:“政党所具有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或说政治思想)、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它是一种在以取得和维护国家政权为目的的政治组织中形成的组织文化。”[6]改革开放之前,在旧有的体制下,政党文化带有一味强调服从上级组织指令的从属型文化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旧有政党文化虽有所革新,但仍无法完全适应当前新社会组织党建的要求。因此,在新社会组织党的工作方式上,应尽量减少和弱化对党员的硬性指派和规定,要注重和突出依靠新型政党文化吸引、鞭策和维系党员与组织的关系,实现由从属型文化,向尊重党员民主权利、个性发挥、自由创造,从而激活党员主体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自主型文化转变。
3.以党内民主为切入点改善对于党员的管理方式。党内民主是指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对党内民主的蔑视和破坏,大力倡导党内民主。党的十六大上,党内民主被提到“党的生命”的高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部署了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战略任务。这恰恰也是更好地在新社会组织开展党的建设活动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以这一思路为指导,在对新社会组织党员进行管理的方式上,要从单纯突出对党员单向的命令、管理和约束向更注重发扬党内民主转变,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加强互动磋商,体现对党员个体的人文关怀,帮助党员在追求与实现政党组织的目标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4.以社会化媒体为平台加强对新社会组织党员管理的实效性。新社会组织中党员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想逐步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党员的实际需要不断丰富和改进管理手段。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7],包括网络论坛、博客、微博、聊天工具等类型,它在当今社会备受推崇,已经日益融入到人们工作、交往、学习和生活的诸多方面,并不可抗拒地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对新社会组织党员进行管理的技术手段方面,应顺应信息时代社会交往方式变革的潮流,借鉴国外政党现代化的有益经验,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开辟政党电视专栏或频道,促使党组织内部的联系更为紧密,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在北京、浙江等地党校的培训课程中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5.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在自身发展上应确立责任型组织的方向。新社会组织运转的主体与党建工作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再加上新社会组织往往在成立之初并没有建立党组织,这就有可能导致新社会组织的发展愿景和目标,与党组织的发展目标在某些方面产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党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就必须先解决与新社会组织利益的接口问题。为此,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在自身发展定位上,应由传统的权力型组织向现代的责任型组织转变,在发挥自身引导监督、团结凝聚和合法维权作用的同时,应突出对新社会组织的协调、服务职能,从而弱化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进一步取得新社会组织的认同和支持。
[1]檀雪菲.关于新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若干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1).
[2]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2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5]高放,华翊.关于政党现代化与苏共兴亡的关系[J].太平洋学报,2002,(3).
[6]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
[7]Spannerworks .What is Social Media[EB/OL].http://www.icrossing.co.uk/what- we - think/
D261
A
1008-8520(2011)06-0080-03
2011-08-05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YJC710038)
曹宇巍(1982-),女,黑龙江鹤岗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王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