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社会组织发展对我国执政党建设的促进作用

2011-04-12 12:59:47吴伯奎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政治

吴伯奎

(韶关学院,广东韶关 512000)

·党建园地·

试述社会组织发展对我国执政党建设的促进作用

吴伯奎

(韶关学院,广东韶关 512000)

在各项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组织获得了迅猛发展,使执政党面临的社会治理结构发生了改变。执政党必须正视自身的问题,进行自身建设以应对变化了的形势。而社会组织的发展,为执政党的内部建设提供了外部动力,为其整合社会的功能发挥提供了条件,也为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概言之,社会组织发展对我国执政党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社会组织;执政党建设;促进作用

“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面对社会治理难度的增加,执政党力图使自身从一部分社会领域中退出,将“社会的还之于社会”,改变传统社会主义时期“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转而重视社会组织发展,增加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在执政党和社会的关系上,前者无疑仍将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在政党强势的社会语境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推动社会自我成长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以实现政党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将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重大研究课题。本文即是在执政党和社会组织这对关系范畴上,探讨社会组织发展对我国执政党建设的正向促进作用。

一、什么是社会组织

在我国,社会组织一般可简单理解为民间组织,在2007年南京会议上,按照党中央的提法,民政部门开始正式用“社会组织”代替“民间组织”。它通常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等主要特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这三类组织是我国民法通则中除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法人以外,由民政部门的管理机构依法给出身份的另三种法人形态。在国际上,由于各国在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同,社会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或独立部门等等。

在今天,社会组织的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公民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民众的日益有组织化”[1]281,而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典型形式,它在世界各国迅速崛起,蓬勃发展,很多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作“社团革命”,现代政治学、社会学认为,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组织也在迅猛发展。它给执政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连同执政党的其他内外部问题,一起成为了搞好党的建设工作的前提存在。

二、我国的政党体制和执政党建设的若干问题

1.我国的非竞争性政党体制

萨托利提出以政党竞争的程度与方式来划分政党体制,即分为竞争性体制和非竞争性体制。我国执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并不存在竞争关系,是一种非竞争性的政党体制。竞争性政党体制与非竞争性政党体制各有其优缺点,并不存在孰好孰坏之分。亨廷顿说道:“在现代化中国家,多党制与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安定是不能共有的。在现代化中国家,多党制是软弱的政党制度。”[2]408由此可见,并不是非竞争性体制就无可取之处,尤其在我国,诸多因素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生活中将处于执政地位,但在党外没有反对党,党内没有反对派的情况下,需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做到既避免西方多党制的弊端,又能防止在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活力衰退。

2.执政党整合社会的难度增加

政党作为现代政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整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执政的社会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经济领域,经济成分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新的社会阶层生成并发展;在政治领域,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内部矛盾更加突出,不同群体开始有不同的利益表达和政策主张。这些变化对党依托固定化的单位制设置的基层组织产生了严峻挑战,执政党整合社会的难度增加。

3.执政党应变能力需要加强

党的自身状况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党内和党群关系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党员队伍急剧增加,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不断进行。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成为突出任务。这些问题不是说由于执政党放松了思想宣传教育,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单纯只是通过口头上的重复宣传教育,或者要求读书看报等提高素质,来改变一些党员干部不能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应当考虑在市场经济下实事求是地对党的思想教育方式予以革新,用有形的体制机制的管束来达到党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建设的目的。

三、社会组织发展对我国执政党建设的促进作用

社会组织发展对我国的执政党而言,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在社会组织的发展不可避免,并且很大程度上我国社会组织是在执政党大力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更需要我们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认识其对于执政党建设的促进效应。

1.为执政党内部建设提供外部动力

从组织学角度来看,组织变革能否顺利实现,主要取决于能否有效克服阻力,形成内外动力。完全依靠政党自身主动变革,没有持续强大的外部支持,其效果是有限的。因此,积极培育政党外部力量,以促进执政党内部建设就成为了一个可行的选择。

这种外部力量,明显的便是社会组织的发展,它意味着除政党之外,利益表达渠道的增加,社会组织和政党在此就会体现出竞争关系,就如一美国学者所言:如果冰淇淋只有一种味道,烤面包机只有一种,很明显,一大堆人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如果花样多了,人们的选择权增加,那么,不同的个人和团体会做出不同的选择[3]。在我国非竞争性的政党体制下,社会组织的发展无疑给人们增加了新的沟通渠道,原有的主要沟通渠道——政党就必须面临被放弃的可能[1]285。这给执政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迫使它进行内部改革,以吸取来自外部的政党改革主体力量的支持,否则政党建设就难以为继,这就意味着,未来的政党建设应增加开放程度,扩大参与渠道,吸纳社会力量,使建设获得根本的推动力,最终保证党建的成功。

事实上,在党的建设中吸纳社会组织的参与,已经成为了一些地方党组织建设中的实际做法。如2005年,江西铜业集团大胆引进社会中介机构(江西评审中心)对党的建设业绩进行评价和认证,为保险起见,江西评审中心在审核认证过程中,聘请省委组织部,省国资委工作人员以及党校的党建专家为观察员[4]。这是执政党在面对中国超大型社会的外部环境下,吸取社会有益资源的积极尝试。

2.为执政党整合社会提供了条件

亨廷顿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的过程却滋生着动乱。”[2]38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政治稳定呢?亨廷顿认为关键因素是建立一个政党,尤其是强有力的政党,亨廷顿认为这主要是政党的作用决定的。现代化导致了各种新兴势力的出现,同时又缺乏传统社会中融合各种社会势力的政治共同体,如家族、村庄、民族等。因此,急需一个新的政治共同体来糅合这些原生的社会势力,调节之间的矛盾,这个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应当在横向上能将社会群体加以融合,在纵向上能把社会和经济阶级加以同化,这个政治共同体就是政党。由此可见,政党的根本功能在于融合社会。

对于执政党来说,现代社会利益多元化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论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还是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他们的利益都需要我们去维护和代表,不能顾此失彼,我们要有建设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和谐相处的自觉意识,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但是“一个现代政治体制架构不可能在其正式部分体现复杂多样的利益诉求”[5],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如何在执政过程中充分反映多元复杂的社会利益诉求,这就成为了执政的关键。

我国由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刚性的社会控制出现了一些松动,党和政府在职能定位中将很多以前所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但由于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社会自组织能力低下,党和政府转移出去的职能缺乏一个有效的承接的主体,社会失序的状况就不可避免的出现。非组织化的社会状态已经影响到了党整合社会的效力,可以说,公民的组织化是社会整合的重要条件,原子化的民众无法支撑各项政治功能的制度化运作,是滋生民粹主义和暴民政治的土壤[6]。社会组织的发展改变了马铃薯式的个人分散状态,构成执政党政治运作的良性环境,同时社会组织作为联结政党和社会的中间环节,可以加强政党对社会的组织联结功能,有利于社会的整合。

因而执政党进行社会整合的组织基础,就不能仅依靠党自身的组织,应扩大组织资源的外延,将一些社会组织也纳入其组织资源的范围,使其成为执政党社会整合的新的平台与载体,并最终形成我国执政党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的完善机制。

3.促进人们尤其是党政干部改变思想观念

社会组织的兴起,对执政党的传统执政方式及执政的有效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执政党的社会动员方式、政治灌输方式、决策方式、运行方式都受到了冲击。中国共产党要适应因社会组织发展而带来的权力的转移和进一步的民主化趋势,在权力主体多元化和进一步民主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首先就必须切实增强服务观念、效率观念等等。

我国执政党领导提出必须“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尊重人、关心人、为了人的执政理念,提出必须民主执政,充分体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提出执政宗旨只能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到要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既是共产党原有的执政思维的深化,也可视为执政党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社会结构、价值取向的急速变化,对自己的理念的具体化阐释。在此,社会组织的力量、舆论的力量和公民的力量一道成为执政党建设的外部压力,对党政干部思想观念的改变起了推动作用。

社会组织对党政干部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的还通过执政党基层组织的主动运作来发挥。比如有的基层党组织发动基层党员的义工行动,让党员加入民间组织等,使政党和社会组织相互配合,协同提供社会服务,提高了党员的服务意识。可以进一步考虑,通过体制机制上的行为教育,将市场经济下不断放纵的自私自利之心,管束到为人民服务的健康轨道上来,从而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

应该看到,社会组织的发展,对政党内部的管理阶层提出了更高的思想要求。因为在“政党还权社会”的过程中,执政党权力收缩。对普通的政党成员来说,他自身的社会地位不会造成影响,而对处于管理阶层的政党领导却会造成其社会地位的改变甚至是降低。因而,政党的管理阶层要有比普通政党成员更为理智的崇高思想,党政领导人要有比普通政党成员更多的为社会着想的意识,要比普通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自我与社会自我的重要意义。

[1]王长江.政党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美]凯斯,桑坦斯.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38.

[4]祝灵君.社会资本与政党领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57.

[5]师晓霞.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2010:125.

[6]朱前星.社会整合与执政党的功能调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

D26

A

1008-8520(2011)06-0062-03

2011-09-01

吴伯奎(1975-),男,湖南益阳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

[责任编辑:那青阳]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政治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