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遗芙蓉:曹植诗文中的爱情意象——兼论建安十六年对曹植的意义

2011-04-12 12:10:20
关键词:建安曹植芙蓉

木 斋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采遗芙蓉:曹植诗文中的爱情意象
——兼论建安十六年对曹植的意义

木 斋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建安十六年,一方面是曹植一生文学创作真正意义上的始点;另一方面,又是曹植真正意义上的情爱人生的起点。其中采遗芙蓉的意象,几乎贯穿曹植的一生。从曹植诸多诗文作品,特别是从《七启》《九咏赋》《芙蓉赋》《洛神赋》等文学作品来看,都带着极为浓郁的芙蓉情结。芙蓉,正是曹植和甄氏爱恋的媒介,因此,也是曹植一生不断回忆追恋的意象。

采遗芙蓉;建安十六年;曹植

一 概说

建安十六年(211),曹植20岁,对于曹植来说,是一生中第一次重要的时间之窗,具有双重的意义。第一个方面的意义,是外在的、公开的,那就是曹植参与到曹丕为首的铜雀台游宴活动,开始了曹植一生的五言诗写作;另一方面,曹植真正开始了他一生的情爱之旅,这是内在的、隐秘的,但却更为深刻地影响了曹植的一生。

先看第一个方面。建安十五年至十六年之间,在建安曹魏政权内部,先后发生了三个重要事件:建安十五年《求贤令》颁布,标志着一个通脱的政治局面和意识形态文化的开端,一个从两汉经学牢笼中思想解放的开端;建安十五年岁末,铜雀台建成,翌年夏季开始使用,清商乐兴起,标志了一个新的音乐时代的到来,一个新的艺术与文学的观念——娱乐性的音乐观、诗学观的兴起,它将深刻影响文学写作的方式、内容、题材乃至体裁,五言诗兴起,游宴题材、情爱题材、女性题材兴起;建安十六年,曹操任命曹丕为五官将,曹植为平原侯,任命王粲以下建安六子为曹丕兄弟的专职文学侍从,近乎专业的写作集团从作家队伍的角度上打下了基础。建安文学集团形成,曹植以最为年轻的诗人侧身其中,和他的兄长曹丕以及叔叔辈的王粲、刘桢等人,日则同席,夜则宴饮,饮酒作诗,这是曹植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也奠定了曹植伟大诗人的成长道路。[1]

另一方面,曹植自建安九年萌生了对甄氏的爱情,这种爱情就像一粒种子,一直在压抑、嫉妒中悄悄成长,到了建安十六年,这个思想通脱时代的到来,曹植和甄氏之间,发生了情感方面的首次突破。植甄之间的恋情,成为曹植一生享用不尽的快乐与幸福,同时,也成为曹植挥之不去摆脱不开的梦魇。它深刻影响了曹植人生的走向、人生价值观的取舍,是曹植成为伟大诗人的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和写作动力,同时,也成为曹植人生痛苦不绝如缕的渊薮。

曹植聪明颖异,早熟早慧,“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2]曹植在《与杨德祖》中也说:“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3]153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为其打下了文学写作,特别是诗歌写作的坚实基础,同时,他又能在最为合适的年岁,参加到建安游宴诗、女性题材的五言诗写作的热潮之中,从而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但从目前的曹植文集来看,曹植的五言诗作品,基本上都是从建安十六年开始的。

曹植作品的写作时间,大多时间错谬,乖离甚远。写作在早期的,反而颠倒在后,写作在后的,反而误以为在前。譬如《三曹年谱》说:建安十五年“曹操率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曹植挥笔即成。”并引《曹植传》:“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认为“操诸子是年登台所作之赋,已佚。”[4]112这样,似乎是建安十五年和建安十七年正月,在不同时间,发生了两次相同的事件,都是曹操率领诸子登铜雀台,诸子都是各自作赋。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在曹植《登台赋》后的《铨评》说:“考曹丕《登台赋序》:‘建安十七年春,上游西园,登铜爵台,命余兄弟并作。’”[3]47则作赋时期,当在十七年春,与赋中所述景物相合。这一辨析成立的主要理由:1.诸子之赋同时丢失,这种概率不高。2.曹植《登台赋》分明写明是“建安十七年春”。3.铜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冬建成,应该是指是年岁末,而赋中所写乃为春景。由此,可以将曹操的《短歌行》大体界定在建安十六年暑期至十七年之间,其中尤以建安十七年正月率诸子登铜雀台所作可能性最大。这里实际上也透露出来,曹植在建安十七年作《登台赋》,曹操还不太清楚曹植的文采,会以为是“汝倩人焉”,而《登台赋》在曹集中并不突出。

曹植的文学写作,并不是很早,建安十六年之前的作品,几乎主要都是围绕对甄氏的单方面的思恋之作。当然,也不能排除,目前排列在《曹植集校注》前十篇之后的作品,有写作于曹植的青少年时代。譬如《曹植集校注》中列在较后位置的一些赞颂,如《庖犠赞》《女娲赞》《神农赞》《黄帝赞》《少昊赞》《颛顼赞》《帝喾赞》《帝尧赞》《帝舜赞》《夏禹赞》《殷汤赞》《周文王赞》《周武王赞》《周成王赞》《汉高祖赞》《汉文帝赞》《汉景帝赞》《姜嫄简狄赞》《班婕妤赞》《许由巢父池主赞》《卞随赞》《商山四皓赞》《古冶子等赞》《三鼎赞》《赤雀赞》《吹云赞》,共计26篇。此26篇赞颂,一律采用四言形式,或用韵,或脱韵,一般为八句,每篇均按照史书所说的故事,加以赞颂。譬如第一篇《庖犠赞》前四句:“木德风姓,八卦创焉。弄瑞名官,法地象天。”多用虚词连缀,并无新见,应该是曹植青少年时代的课业,应列于《曹植集校注》之首,显示曹植少年时代读书和作业的情况。总体来看,曹植在建安十六年之前,只有少量的四言诗作和文赋之作,建安十六年,曹植才开始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五言诗写作和具有文学审美意义上的文赋创作。

二 采遗芙蓉:植甄早期恋情的媒介与意象

曹植具有文人的敏感气质和浪漫情怀,这种性格,对于曹植发生并一直与甄后爱恋,可能有一定的关联。唐人有许多关于植甄恋情的记载。对这些爱情记载,我们常常会先入为主地将其视为一种附会,或是文人的猎艳传奇,其实未必尽然。迄今为止,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两人之间的爱情是附会传言。

关于植甄恋情的最早记载,应是李善注《文选·洛神赋》引《记》:“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4]87曹植于建安九年在邺城初见甄氏,“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这是曹植的初恋,也是曹植的终生之恋。初恋是人生最为珍贵的恋情,而对于曹植来说,不仅不能得到这份恋情,而且,被其兄长曹丕俘获。从爱情心理学来说,越是不能得到,就越是渴望;再从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学来说,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代的普遍心理特征。这些规律,伴随甄后的美丽、曹植的浪漫情怀,都共同构建了曹植甄后不伦之恋的必然走向。此外,妒忌心理,更是曹植追求甄氏的直接的、本能的动力。曹植逸文《妒》:“嗟尔同衾,曾不是志。宁彼冶容,安此妒志。”《艺文类聚》“曾不是志”,“不”作“弗”。[3]539此四句大意应是:感叹你和他人同衾,而这曾经就是我的梦想。只有你那美丽的容颜,能抚慰我这妒忌的心情。曹植另一首《言志》诗作说:“庆云未时与,云龙潜作鱼。神鸾失其俦,还从燕雀居。”《妒》诗写作应该比较早,采用四言形式,同时,内容也吻合于建安十六年之前的状态,而此诗则可能写曹植不得已娶崔氏为妻时候的心情,约在建安十八年22岁左右的时候。而题为《失题》的逸文两句:“情注于皇居,心在乎紫极”,则披露了对于身处皇居紫极的甄后的系念,则所写或为黄初前后。

从建安十七年十月开始,曹植大量写作采撷芙蓉的主题,这一主题,贯彻了曹植的一生,成为曹植一生不断思恋、回忆、歌咏的主题。此前,笔者在拙文《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的关系》以及拙作《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中,论证了曹植于建安十七年跟随曹操南征孙权,在长江边上写作有《离友诗》其二和以后成为所谓《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1]曹植的“采遗芙蓉”情结,都是针对甄氏的。曹植的这种采遗情结,后来还在延续之中,一直到黄初之后,甄后已死,曹植还有很多怀恋两者之间在水边采撷芙蓉的片断。如果再深入研究曹植后来的较为系统回忆两者爱恋之作的《九咏赋》之类的作品,就能更为清晰地看到,采撷芙蓉,在两者之间情爱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它应该是两人之间最早倾诉衷肠的一个媒介、一个隐语,一个终生不能忘怀的、永远让曹植回忆的人生片段。曹植的《离友诗》(其二)《七启》《九咏赋》《芙蓉赋》《洛神赋》及《橘颂》等,都带着极为浓郁的采遗情结。

(一)《离友》与《涉江采芙蓉》

采撷芙蓉,或说是采遗芙蓉的这一主题,几乎成为曹植一生不断思恋、回忆、歌咏的主题。按照时间顺序来说,应该首先是从建安十七年十月开始的,主要表现在《离友诗》其二和以后成为《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关于此两首的写作时间、地点、背景等,笔者此前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考辨。为了读者阅读方便,兹摘其要点:

曹植的《离友》诗其二:“凉风肃兮白雾滋,木感气兮柔叶辞。临绿水兮登重基,折秋华兮采灵芝。寻永归兮赠所思,感隔离兮会无期,伊悒郁兮情不怡!”对比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者之间,都是在水中采撷,不过曹植采撷的是灵芝,而古诗十九首所采撷的是芙蓉。其实,芙蓉就是水中灵芝的美号而已。两者的采撷者,都在思念远处的人。“临绿水兮登重基,折秋华兮采灵芝”,就是“涉江采芙蓉”的意思;“寻永归兮赠所思”,就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意思。曹植《远游篇》:“夜光明珠,下隐金沙。采之遗谁?汉女湘娥”,以及随后笔者引曹丕相似诗句,同样写给甄氏的《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采之遗谁?所思在庭。”大体可以知道,甄氏有采撷芙蓉、芳草的嗜好,曹丕、曹植兄弟,都曾有过采遗馈赠的求爱行为。曹植诗说“寻永归兮赠所思”,古诗十九首则说“所思在远道”,“永归”,“永”字下的沉重,意在说两者从今往后能够相见的时间之久;“在远道”,则意在说明两者之间路途之遥远。基本上是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达。“感隔离兮会无期,伊悒郁兮情不怡”,就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意思。[9]或者说,这是曹植使用古诗十九首的典故,在学习古诗十九首。这完全是想象之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三曹父子读过古诗十九首、苏李诗等,同此,在建安时代,所谓的用典风气,还没有到来,同时,也罕见三曹七子采用除了诗三百和楚辞之外的诗典,换言之,建安诗人几乎没有化用两汉诗作的习惯,除了所谓大量使用古诗十九首等古诗古辞。而这些古诗原本就不是两汉之作,它们之间的相似诗句,仅仅由于建安诗人曹植等人,就是十九首的主要作者。建安诗人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采用,倒是俯拾皆是,但这不是用典,而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仿效的现象。有些相似的语句、语词,则是由于它们原本就出自同一个作者,或者同一个作者群体,由于有着文学创作的思维惯性,习惯性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从而造成了这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在未能认知曹植即是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之前,往往会被误以为两者之间偶同,而不知两者其实为一也。如唐人皎然《诗式》所评:“邺中七子,陈王最高……不拘对属,偶或有之。语与语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与《十九首》其流一也。”(按:曹植之所以不拘对属,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正是由于他的诗文写作,特别是针对甄氏的爱恋之作,皆为不得已而为之,这种特殊的畸形的爱恋,为汉魏之际所独有,因此,其诗文之作亦为汉魏之际所专擅,他人无此人生经历,故不能写作出曹植之类作品。同此,古诗十九首之风格,唯有曹植一人可以相类,此为他人所无。)

(二)《七启》

曹植为何钟爱芙蓉?必定有其内在的原因,采遗芙蓉,极有可能在两者之间的情爱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曹植《七启》中有一段,原本是描述宫馆之妙,但却忽然写了一段男性向女性求爱的细节,正可与《涉江采芙蓉》《离友》,以及随后辨析的《九愁》等篇章参照阅读,非常有趣:“然后采菱华,擢水蘋,弄珠蚌,戏鲛人。讽《汉广》之所咏,觌游女于水滨。燿神景于中沚,被清豰于纤罗,遗芳烈而静步,抗皓手而清歌。歌曰:望云际兮有好仇,天路长兮往无由,佩惠兰兮为谁修?嬿婉绝兮我心愁。此宫馆之妙也。”[3]10

曹植《七启》,一般认为写作于建安十五年左右,其实,应该是写作于建安十六年左右更为准确。《七启》采用枚乘《七发》、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等形式,虚拟玄微子和镜机子来进行问答,配合曹操的《求贤令》的颁布,赞颂求贤措施的必要性,劝告在野士族积极投入到曹魏政权中来。玄微子“隐居大荒之庭,飞遁离俗”,轻禄傲贵,于是,镜机子闻而将往说焉,从而构成了从政和在野的虚拟的对话。这原本与此处所论的情爱关系无关,但曹植在虚拟对话中,突然穿插了一段求爱的细节,应该是曹植借用其自身经历的一段求爱真实经历——若是单有这一段描写,当然不会理解为曹植自身的亲身经历,但若将这一段描述和《九咏》《洛神赋》《离友诗》其二等联系起来,就会明白,其中的遣词造句,用语细节,全无两样——它确应是曹植首次向甄氏挑明心迹的细节记录。

“采菱华,擢水蘋”,正是《九咏》赋中的“探菱华而结辞”,“讽《汉广》之所咏,觌游女于水滨”,正是《九咏》中的“遇游女于水裔”(参见后文)。只不过此两句为倒装,应该先有遇游女于水滨,才会有“探菱华而结辞”,而“讽《汉广》之所咏”,正是“结辞”的内容。《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薛君曰:“游女,谓汉神也。”甄氏,正是曹植心目中的汉神、神女。李善注曹植《七启》此句,说“《韩诗序》曰:‘《汉广》,悦人也。’”确实,《诗经·汉广》最为美好、最为贴切地表达了异性之爱,悦而不能得到的心境,因此,曹植诵此诗句来传达心意,非常贴切。“采珠蚌,戏鲛人”,也同样是指甄氏,曹植在这个时期的求爱行为,还多少带有对甄氏的潜意识的“戏”的状态,或说是以华夏民族的习惯性的调戏、调情,来诠释自己的求爱过程和行为。鲛人,中国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生物。鲛人神秘而美丽,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西方传说里的美人鱼与鲛人相似,都是生活在大海里神秘而美丽的生物,是人类对神秘海洋生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四句:“燿神景于中沚,被轻豰于纤罗,遗芳烈而静步,抗皓手而清歌”,则已经能够看到洛神的身影了。因此,有学者直接就将“神景”解释为《洛神赋》中的神光。[3]22此四句,进一步将曹植此次邂逅洛神,也就是甄后的具体场景,摹写出来,或说是艺术地记录下来。《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诗经·蒹葭》:“宛在水中沚。”静,安也,安犹徐也,静步即徐行,所谓“凌波微步”也。芳烈,谓馥郁之馨香。《尔雅》曰:“抗,举也。”清歌,犹悲歌。《诗经·兔罝篇》:“公侯好仇。”《尔雅·释诂》:“仇,相求之匹也。”通过古今人的这些训诂诠释,已经能大体清理出当时的情景细节:这位美妙女子,渐渐地,从水中她的居住之地出来,如同美丽的女神从水中升起,身披着轻豰纤罗,凌波微步而来,遗洒下馥郁的馨香,忽然间,她扬起手来,唱出一曲清歌,哀婉欲绝:“望云际兮有好仇,天路长兮往无由。佩惠兰兮为谁修?嬿婉绝兮我心愁。”

诗中说:望眼云端,有美好的配偶,天路漫漫,欲往无由。身佩惠兰呀美丽的芳草,却不知道为谁而修?惆怅嬿婉呀谁知我心的悲愁。此诗应是甄氏所歌,也应是甄氏所作,也许正是由于曹植听到了这首哀艳凄婉的歌诗,才鼓起勇气,吟诵了“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暗示性诗句。而所谓“中沚”,应该是铜雀台甄氏所居之所,其中有长满芙蓉的芙蓉池。这首歌诗四句,处处与甄氏吻合,第一句“望云际兮有好仇”,言外之意,人间难有好仇,或有好仇,也在缥缈虚无的天上云际,如此之漫长艰险的求爱道路,要去追求的话,却找不到理由、路径和机缘,所谓无由,无从也,无所跟从。曹植这一段描写,其本意在写宫馆之妙,而所谓宫馆,就是宫观,“馆,《艺文》作观”。《文选·雪赋》,李注:“观,宫观也”,是宫观连文可证。从曹植此一启所描写的前后内容来说,也是对于宫廷楼观的描写,作者此段开端即云:

镜机子云:“闲宫显敞,云屋皓旰,崇景山之高基,迎清风而立观。彤轩紫柱,文榱华梁,绮井含葩,金墀玉厢。温房则冬服絺绤,清室则中夏含霜。华阁缘云,飞陛陵虚。俯视流星,仰观八隅。升龙攀而不逮,眇天际而高居。繁巧神怪,变容异形,班输无所措其斧斤,离娄为之失睛。丽草交植,殊品诡类。绿叶朱荣,熙天曜日。素水盈沼,丛木成林。飞翮陵高,鳞甲隐深。于是逍遥暇豫,忽若忘归。乃使任子垂钓,魏氏发机,芳饵沈水,轻缴弋飞。落翳云之翔鸟,援九渊之灵龟。然后采菱华……”

这段对于宫馆楼阁的铺写,其原型正是铜雀台,而铜雀台是建安十五年冬建成,曹植等人在建安十六年暑期之后才开始在铜雀台进行游宴活动,由此也可知,曹植《七启》之作,必定是在建安十六年之后所作,而这一段心迹袒露和求爱试探的描述,又说明了此作作于与甄氏情爱突破之后。在宫馆之中,出现的水滨“游女”(神女),以为身边无人,抗皓手而清歌,袒露出来心中关于爱情和终身伴侣的苦闷,在铜雀台吻合此身份的女性,唯有甄氏一人而已。“佩惠兰兮为谁修”,甄氏喜爱芳草,前面已经论述,此句暗用《诗经》“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含义,化用得非常隐蔽,是说自己喜爱芳草,常以芳草为佩,却不知道自己为谁而容,为谁而修?屈原楚辞中也常有以芳草为修的诗句,则此句又有用楚辞典故的意蕴。此首歌诗凄美异常,诉说了一位宫廷女性内心深处的痛苦。

(三)《芙蓉赋》

曹植另有《芙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擢茎。退润王宇,进文帝庭。竦芳柯以从风,奋纤枝之璀璨。其始荣也,皦若夜光寻扶桑;其扬辉也,晃若九阳出旸谷。芙蓉蹇产,菡萏星蜀。丝条垂珠,丹荣吐绿,焜焜烨烨,烂若龙烛。观者终朝,情犹未足。于是狡童媛女,相与同游,擢素手于罗袖,接红葩于中流。”首句赞美芙蓉的“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说自己也曾遍赏众花的英茂,但众花皆无芙蓉的“独灵”。曹植一生赋作甚多,咏物之作也甚多,但最为喜爱之芳草花树,唯有芙蓉而已。曹植所说“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之语,并非夸张虚言,而是确言实指。

芙蓉“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擢茎”,李善本作“玉宇”,玉宇疑指曹操所居,操时为汉臣,故曰“退润”,《广雅·释诂》:“润,饰也”。文,《广雅·释诂》:“文也”。帝,谓汉献帝。说芙蓉花可以为父王曹操的宫宇润色,为汉献帝的帝庭进文增色。这里可以解释为芙蓉的拟人化写法,但若看到此赋的结句所写,知道此赋并非真正歌咏芙蓉,而是歌咏喜爱芙蓉的人——甄氏。“竦芳柯以从风,奋纤枝之璀璨。其始荣也,皦若夜光寻扶桑;其扬辉也,晃若九阳出旸谷。芙蓉蹇产,菡萏星蜀。丝条垂珠,丹荣吐绿,焜焜烨烨,烂若龙烛。观者终朝,情犹未足”,不难看出,其中正有一些是《洛神赋》的雏形:“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观者终朝,情犹未足”,这倒是实话,所谓观者,正是赋作者本人——曹植。这一场景,颇类《红楼梦》中宝钗所说宝玉类似一只呆雁。

更有意思的是,此赋在后文中,说出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语:“于是,狡童媛女,相与同游,擢素手于罗袖,接红葩于中流。”“狡童”,出于《诗经》,是一位令女子神魂颠倒的男子。《诗经·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当为甄氏对曹植的爱称。曹植在建安二十二年所作的《蝉赋》,再次使用“狡童”来代指自己:“有翩翩之狡童兮,步容与于园圃。体离朱之聪视兮,姿才捷于猕猿。条罔叶而不挽兮,树无干而不缘。翳轻驱而奋进兮,跪侧足以自闲。恐余身之惊骇兮,精曾睨而目连。持柔竿之冉冉兮,运微黏而我缠。欲翻飞而逾滞兮,知性命之长捐。”只不过,建安二十二年的曹植,心中时有某种罪恶感,以及对自身与甄氏爱恋所带来的政治危机的恐惧感,因此,以狡童粘蝉来比喻自己对甄氏爱情的俘获。此处,曹植则沉浸在狡童与媛女“相与同游”的快乐之中,而且,“擢素手于罗袖,接红葩于中流”。此两句就时间顺序,应为倒装,“接红葩于中流”,应是《九咏》赋所说的“采芳岸之灵芝。遇游女于水裔,探菱华而结辞”的结果,也就是甄氏终于接受了曹植所献的表达爱意的芙蓉,于是,两人“相与同游,擢素手于罗袖”。擢,引也。(《说文》)擢,拔也。(《方言二》)此处为牵手之意。两人为何在“罗袖之中”“擢素手”,正由于两人之间的关系,不便于被人看见牵手。

芙蓉、荷花以及“游女”(连同与之相反的“游子”)、“狡童”“擢素手”等,也就成为了曹植与甄后之间的隐语、典故、意象。

(四)《橘赋》

曹植在这个时期写给甄氏的诗文作品,除了以芙蓉为中心之外,还有《橘赋》,同样是寄寓这一主题。《橘赋》,徐干有作《橘赋》,见曹丕《典论·论文》:“干时有逸气,……干之《玄猿》《漏卮》《团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曹植《橘赋》则应作于建安十六年至十八年之间。此赋亦名《遥植赋》,中心在赞美异地之橘而遥植于铜雀:“有朱橘之珍树,于鹑火之遐乡。”所谓鹑火,星名,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周语》:岁在鹑火。按南方七宿星,七星形如鸟伸项,故得鹑名。”徐陵《德政碑》:“岳领龙蟠(音潘),星悬鹑火”,则鹑火指粤地,故赋中有“播万里而遥植”。曹植深爱甄氏,甄氏原本楚人,而文赋又不便明写,因此而用象征南方的鹑火来象征此朱橘之珍树。此珍树“播万里而遥植,列铜雀之园庭”,“仰凯风以倾叶,冀炎气之所怀。颺鸣條以流乡,希越鸟之来栖”。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的“越鸟巢南枝”,我们一直找不到“越鸟”的出处,现在,终于在曹植的文集中找到,越鸟,应是曹植自造的一个词汇,在曹植之前,并未见于典籍。汉魏之际诗作中出现“越鸟”共计两次,曹植和古诗十九首各一次,而这里曹植《橘颂》“希越鸟之来栖”,更是明确指明为甄氏。所谓“越鸟来栖”,应指的是甄氏以上蔡楚人而定居于铜雀园。“夫灵德之所惑,物无微而不和。”“灵德,象征曹操恩德。”[3]61此前笔者论及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中“令德唱高言”,令德指的是曹操,此处再次佐证。

综合以上,曹植斯赋,借朱橘珍树,来歌咏甄后。说有一颗美丽的朱橘珍树(朱橘,将橘树赋予红色这样鲜艳美丽的色彩,已经有女性象征意味),她原本出生在鹑火星座下的南国,现在,她不远万里,播种于北国的铜雀园庭。希冀南风常至,吹拂着她的枝叶,希冀温暖的阳光照耀她的襟怀。枝叶在和风中发出流响,欢迎越鸟在枝头筑巢。在慈父曹操的感召下,万物无不在和谐舒适地生长。

三 曹植后期的回忆之作

正由于芙蓉是曹植和甄氏之间早期恋情的媒介和象征,因此,曹植在其后期诗文作品中,才会不断回忆这一意象。将曹植后期诗文作品相关语句来加以对比性分析,不难看出,采遗芙蓉这个主题,连带“汉女”“游女”“湘娥”等称谓,一并成为曹植心目中最为美好的忆念和永恒的主题。

(一)《洛神赋》

以甄后为原型的《洛神赋》,当然也不会少了采遗芳草和芙蓉灵芝的主题,果然,洛神一出场,曹植就用芙蓉的形象描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这并非曹植缺乏想象力,而是由于芙蓉在曹植和甄氏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令他无法忘怀,在曹植眼中,甄氏本身就是一朵出水芙蓉,令他惊艳无比,因此,他直觉地,或说是下意识地采用芙蓉、灵芝的意象来比拟甄氏。甄氏喜爱采撷芳草,所谓“子爱芳草,岂忘尔遗”,曹植在《洛神赋》中,除了以芙蓉意象来象征甄氏,还安排了,或说是摹写了甄氏生前采撷芳草的画面、镜头——“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下句说“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这似乎是无理的,既然这位美女如此淑美,原本应该是心情愉悦,养目审美,为何反而不快乐呢?见到这位正在采撷灵芝的美女,原本是心情愉悦,心跳加速,血液振荡,为何反而不怡呢?曹植接着描述说:“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原来是曹植感到心中苦闷,没有办法来向这位洛神表达爱意。这大段心理描写,正可以与《七启》参照阅读:“然后采菱华,擢水蘋,弄珠蚌,戏鲛人。讽《汉广》之所咏,觌游女于水滨。燿神景于中沚,被轻豰于纤罗”。或说,既然是写实,下面自然应该写作“采菱华而撰辞”的对话了(甄氏歌诗,曹植歌咏《汉广》),为何说是“托微波而通辞”呢?需知这是文学创作,洛神从水上来,一句“托微波而通辞”,已经把两者当年第一次互诉款曲的情节,概括无遗了。

不仅如此,曹植关于汉女、芙蓉的话题还没有抒发完毕,下文他接着这个话题来描写心情:“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这一大段对洛神的描写,其中“于是洛灵感焉……声哀厉而弥长”,悲哀感人,其原型应当是来自于黄初二年六月,甄后被赐死,临终之前的场景。而“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这一段描写,如同意识流一般,两人重新回到建安十六年的暑期,首次采菱华撰辞的场景。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正说明一个人的心理习惯以及由此制约和引导的写作习惯。其中“汉滨游女”的故事已经见于前文,而所谓“二妃”、“瓠瓜无匹”、“牵牛独处”等外人难懂的话语,如同芙蓉、采遗一样,也是两人之间的秘密,需要另文单论。

(二)《妾薄命》

关于采遗芙蓉、汉江游女等往事,曹植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还不断地回顾,兹举其中一首《妾薄命》,应该是对建安二十一、二十二年两人一段生活的回忆:“携玉手,喜同车,比上云阁飞除。钓台蹇产清虚,池塘观沼可娱。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3]480这首长诗,应是曹植晚年最后一次回到洛阳,也就是太和五年岁末,经历漫长岁月的迁徙人生之后,首次重回洛阳触景生情而作。曹魏营造的洛阳,其规模体制,都是模仿邺城而造,因此,曹植在作为罪臣经历长时间的监管流放之后,一旦回到洛阳,游览京城殿宇楼台,回忆起当年往事,写了这首长篇乐府诗作《妾薄命》。“妾薄命”,正是感叹甄氏的薄命一生。“携玉手,喜同车”,回忆的是两人白日的游历,“日既逝矣西藏”以下,回忆的是晚上两人的美酒欢宴,一种近乎醉生梦死的狂欢。这种放纵,只有在建安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之间,才有可能发生。

《妾薄命》一般被看作是两首,第一首写的是白天,两人白天一同携手同车,在铜雀台游玩戏耍的美妙回忆。其中携手同车,可能是这段恋情生活的实录,后来在古诗十九首中,曾经多次出现“不念携手好”“携手同车归”的意象,成为后来两人共同的回忆。第二首,或说是这首诗的第二部分,写的是晚上的欢聚:“日既逝矣西藏,更会兰室洞房。华灯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促樽合坐行觞。主人起舞娑盘,能者穴触别端。腾觚飞爵阑干,同量等色齐颜。任意交属所欢,朱颜发外形兰。袖随礼容极情,妙舞仙仙体轻。裳解履遗绝缨,俛仰笑喧无呈。览持佳人玉颜,齐举金爵翠盘,手形罗袖良难,腕弱不胜珠环,坐者叹息舒颜。御巾裛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舌五味杂香,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召延亲好宴私,但歌杯来何迟。客赋既醉言归。主人称露未晞。”

大意是说:太阳渐渐地消失在西方,我们共同步入深幽的内房,伴随着兰花的馨香。华灯放射着皎洁的光芒,就像是朝日跃出扶桑,我们亲密地坐在一起,饮酒行觞。主人婆娑起舞,舞姿轻捷地回旋,若竦若倾,忽合忽散。我们相互不停地举杯劝酒,两人都喝得酩酊醉颜。醉酒中,我时常可以交接到我的所爱,而你,醉酒中的朱颜,长发飘逸气息若兰。你的长袖飘逸,仪容高雅,又充溢着深情,你的妙舞,像仙女般轻盈,于是,我们宽衣解带,脱掉鞋履,恕我不恭,我当时想起楚庄王典故中的绝缨,我们俯仰喧笑,放浪形骸。抚摸着美人的容颜,一齐举起金爵翠盘。飘飘长袖藏起了你的纤纤玉手,柔弱的手腕似乎挂不住珠环,你的美妙令我连声赞叹。你的玉体发出美妙的气息,衣襟里似乎有奇异的香料,伴杂着鸡舌五味的馨香。你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美女齐姜,你对我恩重爱深,令我终生难忘。我们延请亲随密友一同欢饮私宴,徒歌清唱着杯来何迟。我借着即席的歌声,说一声我醉了,该告辞了,主人你却说:急什么,夜色正好,太阳还没有出来呢。你看那庭院中花草上的露水,还在晶莹欲滴。

诗中说:我们曾经携手同车,一同登上高入云间的飞楼玉阶,高高的钓台十分清静,只有我们两人在池塘边嬉戏。我们或是驾着龙舟荡桨碧波,或是俯身采摘芳草芙蓉。你那美丽的身影,令我想起洛神宓妃,也令我想起我们初恋时候常常说起的汉女湘娥。这次,曹植明确地将“俯擢神草枝柯”,“退咏汉女湘娥”视为曹植甄氏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故事,和“宓妃洛河”联系起来。如前所述,此诗为曹植晚年所作,而太和五年的时候,曹植的《洛神赋》早已经完成,所谓宓妃洛河,几乎就是洛神——甄后的代名词。

那么,两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段时间里,是否产生了实质的突破呢?从这首《妾薄命》来看,两人之间的关系,欢饮达旦,给人以非常亲昵的感觉。确实如此,但就两人之间的关系来说,仍然停留在“携玉手,喜同车”的爱恋阶段,偶然有夜饮达旦的欢乐,身边还有贴身侍从的参与,都不能说明两者发生了越轨的突破。这一点,我们在后来两人之间往返的诗作中不难看出。曹植写于黄初六年的《自戒令》曾经说:“吾昔以信人之心,无忌于左右,深为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等任所诬白,获罪圣朝。”说自己当年的行为,是“以信人之心,无忌于左右”。意思是说,当年自己的所为,是信任左右的人,无所忌讳,可能包括和甄氏的携手同车的游览,以及夜饮醉舞等,还有以后往返传书,都有左右亲信随从参与,才有可能做到的。

(三)《九咏》赋

曹植的《九咏》赋,写作于何时,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将其列入“时期未定”部分。笔者在对曹植和甄氏关系作出大量考辨的基础之上,再重读此赋,认为此赋当写于黄初二年六月甄氏被赐死之后,为曹植晚年有限的自传性作品之一,其主题与《洛神赋》相似,皆为回忆甄氏之作。《九咏》,一作《九愁》,《太平御览》九百七十五作《九愁》,《曹植集校注》,在《九咏》章下,杂收散见于各类文献中的遗句十六条,此十六条,引自《九咏》者仅八条,其余,引自《拟九咏》一条,《九歌咏》二条,《七咏》二条,《拟楚辞》一条,《拟辞》二条。“子建盖拟《楚辞》之《九歌》为《九咏》,故称目错出。”[3]521可知,《九咏》不仅背景不详,写作目的不详,而且,即便是题目,也是“称目错出”,原文更是零落散见于各种史料文献之中。

“芙蓉车兮桂衡,结萍盖兮翠旌。四苍虬兮翼毂,驾陵鱼兮骖鲸。”一般认为,曹植《九咏》,是模拟屈原楚辞《九歌》而作。首句“芙蓉车兮桂衡,结萍盖兮翠旌”,《北堂书钞》一百四十一,作《拟楚辞》,从《九咏》起首风格来说,确有屈原楚辞风格,特别是明显的有模拟《山鬼》的痕迹——“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曹植在这里,也是以一个近乎山鬼女神的形象,让他心目中的女神出场:远远的、远远的,她出现了,乘坐一辆芙蓉花结成的车子,横在马颈上的是桂花,浮萍联结成伞盖,翠羽作为旗旌。四只青龙夹毂而飞,你骑着海中的陵鱼飞行,两翼是巨大的海鲸。芙蓉,即荷花,曹植和甄氏最早定情,与采撷芙蓉有关,因此,《九咏》起始就用芙蓉来为甄氏装饰车子。

《九咏》赋随后更回忆两人第一次倾诉衷情时候的景况:“寻湘汉之长流,采芳岸之灵芝。遇游女于水裔,探菱华而结辞。”(《御览》九百七十五引《九愁》有此语)此四句应该是两个不同时间地点的意象叠加。前两句应该是对建安十七年在长江边上采撷芙蓉的回忆,“采芳岸之灵芝”,正是对“涉江采芙蓉”和《离友诗》其二中所说的“临绿水兮登重基,折秋华兮采灵芝”景况的回忆;而后两句应该是对当年两人初次表白情怀的回顾。所说“遇游女于水裔”,游女当指甄氏,“探菱华而结辞”,是指曹植借给甄氏采撷芙蓉而袒露了自己的心迹。而曹植试探性的询问,应该是借用诗三百中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来言志抒情,因此,湘汉,或是汉水,也是曹植诗中常用的语汇。

读懂了两人之间的这段隐语,这段往事,才可以真正领会曹植诗作,以及许多与曹植情爱相关诗作的内涵。同时,也只有读懂建安十六年开始的这段恋情,才有可能读懂曹植后来的许多诗文作品以及许多“古诗”的真实背景。

[1]木 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晋]陈寿,撰.三国志·魏书·曹植传[M].[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557.

[3]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张可礼.三曹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3.

[5]木 斋.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的关系——兼论《涉江采芙蓉为曹植建安十七年作》[J].社会科学研究,2009(4):24-35.

(责任编辑 魏晓虹)

Picking and Presenting Hibiscuses:the Image of Love in CAO Zhi’s Poem——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ixteenth year of Jian’an to CAO Zhi

MU Zha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China)

The sixteenth year of Jian'an,on the one hand,w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CAO Zhi's literary life in a real sense;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a real starting point of CAO Zhi's romantic life.And the images of picking and presenting hibiscuses almost ran throughout the life of CAO Zhi.Many of his poetic works,especiallyQi Qi,Jou Yong Fu,Fu Rong FuandLuo ShenFu,were of rich hibiscus plots.Hibiscus was the very affection medium of CAO Zhi and Zhenshi,therefore,it was also the image that CAO Zhi consistently recollected,pursued and loved throughout his life.

picking and presenting hibiscuses;the sixteenth year of Jian’an;CAO Zhi

I207.22

A

1000-5935(2011)05-0040-08

2011-06-01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09B039)

木 斋(1951-),男,北京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建安曹植芙蓉
弯弯歌
写给曹植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20
建安区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我的芙蓉李树
快乐语文(2018年12期)2018-06-15 09:11:18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伴侣(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轻嗅芙蓉妆
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07:43:00
曹植七步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