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底层文学”的精神资源及价值选择

2011-04-12 12:10:20贺仲明
关键词:左翼文学创作现实主义

贺仲明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论“底层文学”的精神资源及价值选择

贺仲明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既不要对“底层文学”作简单的现实主义囿限,也不要急于追寻其左翼文学精神资源。对底层文学来说,关键问题在于作家需要有清醒的身份分离意识,亦即社会身份与文学创作身份的分离。

底层文学;现实主义;左翼文学;身份

关于“底层文学”的精神资源,评论家们有两种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主要来源于上世纪30年代起源的中国左翼文学。我以为,现实主义论者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愿望和期待,而左翼文学论者的观点则主要是对现实的反映。正如有论者所说的:“无论是‘底层写作’本身,还是对‘底层写作’的评论,都大量引用了现代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话语资源,可以见出‘底层写作’与左翼文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底层文学”强烈的政治姿态,鲜明的政治化文学主张,以及对左翼文学话语的直接采用,都显示出它与左翼文学之间的密切精神关系。从“底层文学”重要的理论倡导者李云雷的概括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它不仅要打破意识形态、市场、精英在文学上的垄断,讲述底层的故事,发出底层人的声音,而且要以文学的变革为先导,唤起民众的觉醒,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真正体现出底层的利益与力量,从而改变现实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2]而现实主义观点论者往往对现有的“底层文学”持批评态度,在将它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比照的背后,明确表示或间接隐含的,都是对“底层文学”发展的期望,期待它能够承继现实主义的精神血脉,进入到现实主义文学的阵营中[3]。

当然,这并非指责现实主义论者是郢书燕说、强作解人,因为左翼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本身就有非常密切的相关性。左翼文学强调的政治意识和干预现实精神,与现实主义文学写实、揭示和批判的创作意图颇相一致。并且,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比左翼文学更深入的文学理论和更高的文学成就,是近两百年世界文学最重要的创作方法之一;而左翼文学,由于它曾经与政治历史有过多的关联,许多人闻“左”色变,也影响了它在大众中的声誉——许多人之所以放弃左翼文学、强拉现实主义到“底层文学”传统中来,不排除其中存在着这样不无“善意”的意图。但是,我并不赞成对“底层文学”作简单的现实主义囿限。理由之一是在中国文学背景下,现实主义文学已经改变了它本来的面目与形象。长期的政治化扭曲,使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已经失去了它真正的精髓:现实深度和批判精神。或者说,现实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堕落为一种姿态和身份,其真正的实质已经被抽空;理由之二是即使是传统现实主义,其很多理论也需要发展和更新,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简单坚持已经不再是对文学的发展而是对文学的制约。所以,如果硬要给“底层文学”加上现实主义的规范,也许它不会是路标,却反而可能是缰绳。它会限制甚至窒息“底层文学”更多元的创作方向、更丰富的创作方法和深远的创作前景。这显然不是“底层文学”的福音。

对于“底层文学”来说,也许最首要的不是如何摆脱与左翼文学的关系问题,而是深入到左翼文学内部,进行深入的甄别和选择,汲取到最适合我们的精神养料——毕竟,在与左翼文学已经很不一样的社会背景下,不可能对它进行简单的模仿和照搬。具体说,我们更应该关注左翼文学内在的差异与分歧,因为虽然都被冠以“左翼文学”这个大“帽子”,但内在之间存在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包括从文学观念、文学方法到文学成就的各个方面。以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为例。总体来说,这期间的左翼作家都有非常鲜明的政治倾向,社会批判和阶级对立色彩很强烈,不少作家为了政治信仰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相应的,这时期的左翼文学观念也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文学即宣传”、“文学即工具”是其核心,许多文学活动也基本等同于政治活动。但是,在这些大的文学主张和政治方向背后,作家们对待文学创作的方式却颇有差异。大多数作家不但参与直接的文学政治活动,也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当作其中一部分,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也被完全政治化、工具化,实用功能完全取代了审美功能。当时流行的许多口号式、概念化的“革命诗”,以及以“革命加恋爱”为特色的文学作品,都是这一观念的产物。然而,也有一些作家与之不一样。这些作家虽然也直接投身政治活动(包括政治化的文学活动),但是在进行个人文学创作时却不将它们当作政治。也就是说,他们将文学(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分得很清楚:文学活动(甚至自己的生命)是集体的、政治的,是可以工具化的,但文学创作不一样,它是个人的,不能被完全政治化。因此,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和个人意识,迥异于左翼文学的主流。这些作家虽然为数不多,却很值得记取,萧红、柔石、瞿秋白、艾芜,是(或某一阶段是)其中的卓越代表。这些作家的文学成就也远远超过了一般左翼文学。在今天,绝大多数左翼文学作品都已经被历史所淘洗,留不下多少印记了,但是,像柔石的《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萧红的《生死场》、艾芜的《南行记》这样的作品,它们的价值并没有随左翼思潮的消失而流逝,而是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与其他非“左”的优秀文学放在一起毫不逊色。

同样的左翼文学阵营,文学观念和文学成就会有如此之别,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文学的价值与作家的政治态度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文学有自己的、与政治完全不一样的评价标准。就与现实的关系而言,它所考虑的是文学揭示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是表现生活的真实与深刻与否,它不管你是持什么样的政治态度去创作。所以,在文学的价值观念上,无论是“左”的政治观还是“右”的政治观,只要能够遵循文学的原则创作,都可能达到优秀文学的高度。反之,背离文学的原则,哪怕你政治再正确、再先进,都不可能有高的文学成就。中外文学史上都有这样的例子。中国的左翼作家已经说过了。在西方,像巴尔扎克,在资本主义兴起阶段对贵族阶层充满同情和叹惋,思想肯定属于“右翼”,但他坚持现实主义文学原则,不受个人政治思想所左右,达到了现实主义大师的高度。再如托尔斯泰,曾被列宁多次批评和嘲讽,却成为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同样,上世纪的萨特、近年的品特等作家,都具有鲜明的左翼政治倾向,但他们的文学作品都获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所以,一个作家完全可以拥有自己鲜明的左翼文学态度,甚至可以以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自己的政治信仰,只要他能够维护文学创作的独立,将它归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不会对自己的创作价值构成影响。柔石创作了《二月》,瞿秋白写了《多余的话》,丝毫无损于他们革命者的形象;萧红的思想属于左翼,也丝毫不影响她优秀文学家的地位。就中国现代文学史而言,那些随时光而逝的左翼文学,并不是因为它们的作者是左翼作家,而是因为作家创作时遗忘或背离了文学原则。那些留存于文学史上的左翼文学,则是因为它们的作者没有将文学与政治混在一起,而是作了巧妙的区分(或者说融合)——这一点,也可以回应一下近年来盛行的“翻烙饼”式文学评价方式。许多学者对“十七年文学”和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评价,完全也是政治决定一切:左翼思想走红的时候对之大吹大擂,现在则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只要是与“左”沾边的文学一概棒杀。这些学者也是没有理清楚文学独立的评价原则。

回到我们所谈的“底层文学”,一方面,作家们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以正义和人道精神对社会进行批判性的发言和书写。因为当前社会变动剧烈、分化严重,文学参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学与社会正常关系的体现,作家的政治意识也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感。这一点,正如黄万盛所说的:“‘五四’企图建立的观念世界与两千年来传统所锻造的生活世界是不相融合的,它导致的社会紧张实际上是非常严重的,精英们高谈阔论的革命对象、改造对象是苦于日常生活的老百姓,鲁迅作品中批评的都是猥琐的小人物;而小人物们内外困扰的水深火热,精英们的那套观念革命又于事无补、相去甚远,这之间需要假以时日相互磨合。”[4]现实批判的意义并不会被文化批判所代替,也无法被代替。左翼文学的传统依然有非常强烈的现代意义。

但是,我以为,在这当中,作家们需要有清醒的自我分离,具体说就是社会身份与文学创作身份的分离。作为一个社会知识分子,一个作家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直面社会,发出自己的批判声音。但是,在文学创作中,他就不能简单地借用其口号和立场,而是应该首先遵循文学自主的原则,在文学的前提下来表达政治立场。具体说,一个作家绝对不能停留在写了现实、表达了政治态度的层面上,而是需要有真正直面现实问题和苦难的勇气,蕴含有人道主义情怀和思想观念,以及揭示深层现实和再现现实的文学能力(当然也不排除超越现实之上、具有更深远的人类关怀精神)。他不只是关注现实,也应该关注未来,不只是关注物质,也应该关注精神,不只是关注群体,更应该关注个人。在其创作中,人性、审美是其最基本的角度和原则。同样,“底层文学”的批评家也不能以政治正确与否来简单地臧否,也不一定非要以某种文学方法来限定。作家们完全可以采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或者是表现主义及其他方法,只要他的创作是文学为主导的。长期以来,非文学的价值标准对文学的影响已经够大了,政治正确取代文学价值成为评价文学的主要标准,哪怕其背后躲藏着平庸甚至是卑劣。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学发展、局限其价值成就的重要原因。

只有进行这样的分离和独立,“底层文学”才可能真正在当前文学中牢固地扎下自己的根,在文学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不是昙花一现、徒留遗憾。我所希望的是,将来的人们如果能够记住“底层文学”的话,不是因为它的口号而是它的作品,不是因为它的政治立场而是它的文学价值。对于“底层文学”作家来说也是这样。

[1]刘 勇,杨 志.“底层写作”与左翼文学传统[N].文艺报,2006-08-22.

[2]李云雷.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论纲[J].文艺争鸣,2010(6):25-33.

[3]高 侠.呼唤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近期“底层写作”批评述评[J].江南大学学报,2010(2):101-105.

[4]杜维明,黄万盛.启蒙的反思——杜维明、黄万盛对话录[M]//哈佛燕京学社.启蒙的反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8.

(责任编辑 郭庆华)

On the Spiritual Resources and Value Alternatives of“Grass-root Literature”

HE Zhong-m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We should neither simply confine“grass-root literature”to realism,nor be eager to trace its spirit of left-wing literature.The key issues for grass-root literature lie in the writers’self-consciousness of identity distinction,i.e.,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ir social identity and literary identity.

grass-root literature;realism;ieft-wing literature;identity

I206.7

A

1000-5935(2011)05-0055-03

2011-04-11

贺仲明(1966-),男,湖南衡东人,山东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化与文学思潮研究。

猜你喜欢
左翼文学创作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梅卓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30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江南书院
新法律现实主义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当代作家(2018年11期)2018-11-27 05:00:00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30-1935)
前期延安文学对左翼文学的继承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电影新作(2014年5期)2014-02-27 09: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