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胡锦涛文化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2011-04-12 12:10:20闫会心
关键词:文化产业群众建设

闫会心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试论胡锦涛文化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闫会心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继承前人又与时俱进,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文化发展思想。文章认为,胡锦涛文化发展思想主要包括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方向和目的、动力和思路、主体和保障等一系列内容,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指导思想。

胡锦涛;文化发展;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继承前人又与时俱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方向和目的、动力和思路、战略和保障、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回答,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文化发展思想。胡锦涛的文化思想,不仅体现在他本人的讲话和文章中,而且体现在他任总书记后中央所有的关于文化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是全党智慧的结晶。胡锦涛文化发展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关于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2003年8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明显提高,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世界极大关注,世界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发展中的国际文化元素都在增加,但我国文化的影响力还不够,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变文化资源大国为文化发展强国,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二)文化发展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前提,意识形态是存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的核心与灵魂,它主导文化发展的方向,为文化的整合创新确立有效的路径。胡锦涛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2]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态势是好的,但必须清醒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复杂,西方敌对势力不会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三)文化发展有利于引领国内社会思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但质疑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改革开放的言论时有出现;热爱祖国、改革创新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流,但崇洋媚外、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知荣明辱、敬业守法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但见利忘义、诚信缺失、庸俗媚俗低俗等消极面还不可低估。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等等。还要看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不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也必然反映到人们思想上来。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我们引领社会风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的任务更加繁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思想理论命题,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党抢占文化发展战略制高点、引导社会思潮,提供了坚实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基础。

(四)文化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仅取决于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且取决于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更高要求。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论是总量还是质量、结构,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腐朽文化、落后文化乘虚而入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有利于多出优秀文化产品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主渠道的供给能力跟不上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①这是李长春2009年5月在江苏、陕西就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研和督查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同时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文化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新期待,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 关于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在十七大报告中又阐明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功能。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的巨大作用,更加自觉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一方面有利于人们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激发活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思想观念的五花八门,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清晰界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有利于我们在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全社会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国家和民族就有瓦解、分裂和解体的危险。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共同思想基础建设,今天更加强调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并对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概括和清晰界定,原因就在于,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有些时候,根本的原则的东西往往容易被自觉和不自觉地疏忽、淡化。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将会推动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的需要

思想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同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相适应,同对外开放的环境相适应,当前在我国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针对人们思想道德上的层次性,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来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共同进步。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我们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和谐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只有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三 关于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胡锦涛文化发展思想突出强调了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遵循。树立和贯彻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核心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在文化发展目的上,要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以文化人”是文化发展目的的高度概括,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就是要确立并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的价值目标,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出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促进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提升、人际关系的升华、人天关系的和谐,进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文化发展动力源上,要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

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必须积极倡导群众的创建、参与、创造、创新,将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与改造社会、移风易俗的目标以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具体问题和社会风气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竞相迸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广大知识分子、文化工作者特别是作家文艺工作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乳汁和养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鼓舞人民、教育人民、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三)在文化发展成果分配上,要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的实践主体,文化发展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普及文化知识、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提高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四 关于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胡锦涛文化发展思想强调把文化改革作为文化发展的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就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多次召开会议,下发系列文件,进行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我国文化已经逐步走上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文化发展繁荣的春天正在到来。把文化改革作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关键是要把握好两点。

(一)改革创新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改革创新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化科学发展,首先,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敢于突破陈规陋习,勇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和本领,努力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其次,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根据“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要求[4],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径,从实际出发,分阶段、有区别地加以实施。再次,要善于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不善于继承,创新就没有根基;不善于创新,继承就缺乏活力。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丰厚文化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推动不同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融合,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互借鉴,积极运用声、光、电等手段提高传统文化表现力,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发展。

(二)科技进步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刘云山同志在全国文艺演出院团改革创新经验现场交流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的文化产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科技进步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又一强大动力。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文化发展的新领域。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和创新体系,切实增强文化传播力和文化感染力。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在确保内容服务有效管理和文化安全的基础上,有序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相互融合、健康发展。

五 关于文化发展的整体思路

胡锦涛文化发展思想,强调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发展思路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突出强调了三个方面的“两手抓”,阐明了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一)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是文化创造、文化传承、人格塑造的主渠道,承担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神圣职责。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显著特点是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国有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实现低成本扩张,打造一批战略投资者,带动全行业改革发展。主要途径是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形成若干文化产业密集区,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重点是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九大文化产业,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二)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各级政府为主体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一整套设施和制度体系的总称,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四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卓有成效;二是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亮点纷呈;四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方面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其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越来越大。要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产业相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

(三)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推进文化发展,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就是要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要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善于在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施管理。要进一步丰富管理手段,在恰当运用思想教育手段的同时,更加注重依法管理为主,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要进一步拓展管理领域,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5],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繁荣网络文化,加强依法管理,促进新兴媒体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文化执法水平,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改变多头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水平不高的现状,确保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六 关于文化发展的主体

胡锦涛文化发展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了文化发展的基本主体、人才主体、领导主体三个方面:

(一)强调了文化发展的基本主体

基本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仅是文化服务的对象,更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能否发动群众参与,或是群众参与程度的深浅,直接决定着工作活力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必须充分重视群众的主体作用,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二)强调了文化发展的人才主体

文以才立,业以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人才,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较大的人才数量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并存;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人才稀缺与人才浪费并存”三个矛盾[6]。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实现文化人才规模和质量的跨越式提升,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人才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三)强调了文化发展的领导主体

领导主体就是我们党。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是一种宏观领导,是把握文化建设方向和推动文化创新的关键力量,党对文化发展的领导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主要手段是制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基本方式是领导并通过立法机关制定文化的法律和法规;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领导文化体制改革和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日益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我党进一步提高文化整合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领,特别是要提高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能力;二是努力探索文化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能力;三是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能力;四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

七 关于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胡锦涛文化发展思想,强调要从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中最主要的是两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文化发展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文化发展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切实把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提高文化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统筹推进文化发展。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完善政策措施

发挥政策的保障作用,关键是这样几点:一是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三是落实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的文件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四是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多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五是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促进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文化立法和文化法制建设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与文化发展的法制化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要随着文化改革发展的深入,不断地研究和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1]张荣臣,等.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若干重大课题解读[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145.

[2]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

[3]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OL].新华网,2007-06-2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OL].新华网,2006-01-12.

[5]江泽民主持中共中央法制讲座并作重要讲话[OL].人民网,2001-07-11.

[6]欧阳友权.文化产业发展待破人才瓶颈[N].中国文化报,2006-06-25.

(责任编辑 郭庆华)

On the Major Contents of HU Jintao’s Cultural Development Thoughts

YAN Hui-xi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Since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CP,standing on the high plane of times and history,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has gradually formed a systematic cultural development thoughts based on the predecessors’experience and the Chinese current situation.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HU’s thoughts mainly include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the orientation and objective,the driving force and train of thought,the subject and security,and so on.His thoughts are the important guiding ideology for exploring the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great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HU Jintao;cultural development;major contents

G02

A

1000-5935(2011)05-0035-05

2011-05-16

闫会心(1980-),女,山西定襄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群众建设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