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含义辨析

2011-04-12 09:32:50
时代农机 2011年9期
关键词: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王 慧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要点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由原来的七门调整为四门,其中新增一门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该项举措被称为“05方案”。 迄今,方案推行已有5年之期,然而对于何谓“中国近代现史纲要”这一重大基本命题,本学科内众多专著和论文,包括高校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书,均未论及。基于此,本文旨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涵做出如下浅析。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涵盖的事物(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总和。事物的特有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并不是内涵。内涵是事物特有属性反映到概念之中所形成的思想内容。因此要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概念,或是要给它下一个定义,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时间跨度

《中国近代现史纲要》教材“开篇的话”第一自然段指出:“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这就告诉我们,1840年鸦片战争将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日渐衰落的中国强行推进已步入近代国际社会之列。从此,曾经沉睡的中国渐渐觉醒,开始放眼望世界,在不可抗拒的历史大潮中开始民族复兴之路的求索。一路探索伴随着内忧外患,直到经历新旧民主主义两次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才幸而得以建立新共和国,成为步入崭新的现代社会的里程碑。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跨度,我们必须统一以下两点认识。

1.1 时代划分的相对性

(1)一直以来关于时代划分标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三段论: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为近代,五四运动至建国为现代,建国至今为当代;一种是两段论:鸦片战争至建国为近代,建国至今为现代。两种观点对于把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确定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没有争议,差异只在现代的起点上。以五四运动为现代开端的说法在新中国成立前较为普遍。比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撰写的《中国近代史》,指的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张闻天撰写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讲的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当前后一种划分方法渐趋主流。

(2)现行教材中将2007年中共十七大的召开确定为现代史的下限,这只为编写教材的时间和现实需要所制约,其后并不对应着以十七大为现代史下限的学术观点。伴随2012年中共十八大的召开,现代便会步入一个新历史纪元。我们今天所作的一切在明天都将成为现代史的新内容。打一个简单比方,近代史好比线段,起点是鸦片战争,终点是新中国成立,两点明确且固定。现代史好比射线,从新中国成立起算,伴随着无尽的时空向前延伸。

(3)历史是客观的、不变的,但是人们对于历史意义的解读则是变动不居的。因此,将1840年的鸦片战争视作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是相对于我们的现代而言的。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也许史家对于近代史的起点会有新评说——如同有人认为“我国近世史之开端,自新航路之发现始”,中国近世史“上自明代,下迄今兹,包罗近三四百年之事实”[2];也许因与当世相隔久远以致不再具有称为“近代”的身份资格而被尊为“古代”,这种命运源于历史的宏大性、无垠性。

1.2 时代划分的依据

有人疑惑为什么曾经将五四运动做为近现代的断代标志,而后却顺延到新中国成立,以之为现代之真正开端。这是以中国社会性质的发展和转变为依据来判定的。1840年到1949年百年之间,无数仁人志士探索中国的出路,不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国民革命,都始终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赋予它充当重要的历史结点的地位。

又有人问为什么将同根的(至少字面上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旧民主主义社会分割开来,而将其与社会主义社会一起作为中国现代史呢?这是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的萌芽和胚胎。从经济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一经济制度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从政治上看,新民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多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表明了其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处在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因此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这就预告了社会主义因素获得最后胜利的必然性,预示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组成部分。至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旧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亲疏关系已不难判定,把将其划入现代史的合理性也已明朗。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内容

“开篇的话”第二自然指出:“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论,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求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这一概括立起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骨架,然而倘若在这骨架之上有所侧重地加以不同的血肉,将得完全不同的面貌。比如,文革前的中共党史、“85方案”中的中国革命史、中学阶段的中国近现代史,我们撇开他们时间跨度不同这一点不谈,仍会发现即使他们所探讨的处于同一时间背景中的历史,也决然有别。

(1)与中共党史的区别。中共党史,顾名思义,是党为主角,党来担纲。它主要研究对象是党在集体奋斗的基础上,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及自身建设中的经验。意在阐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强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仅涵盖党的奋斗史,也涉略其他各党派、各阶级的救国方案。尤其在近代史部分,它是沿着历史发展脉络来层层推进,先讲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未果,再有共产党的力挽狂澜,在全面比较中见真章。到了现代史部分,党史可以说成为核心内容。然而纲要的主题“三个选择”必然性近代史部分已得到较充分的论证,尽管每个时代都有新问题、新特点,每代人也会对于选择有不同声音,在现代史部分仍需继续对选择必要性的论证,但纲要在此处的侧重力度会逊于党史。

(2)与中国革命史的区别。中国革命史是研究和阐述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发生、发展和胜利的历史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旨在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胜利的真理。北京纺织党校王林生对中国革命史的教学意义有 “四个一”的经典概括:让学生认识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学习一个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一个信念——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认清一个方向——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98年中国革命史改革为毛泽东思想概论,更强调理论性,更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性与历史必然性,更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而纲要更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史与论结合,历史与现实应用相结合,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与中学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的区别。中学阶段的课程中已经用60余万字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讲授,学生对于基本史实已有较扎实的基础。纲要的目的不是又一轮的重复,而是换一种视角做更深入的解读。它是要对近现代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包括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社会选择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它的意旨是通过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做全面而深入的历史比较,帮助其对于“三个选择”的必然性有深层次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的近现代史知识储备是学习纲要的必要基础,而纲要则是对中学阶段学习的理论升华。

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以上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便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便于形成具有新意的教学,取得更好的实效,便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大学生思想的阵地作用。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属性

属性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一定质的事物常表现出多种属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简明性,二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历史性,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政治性。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简明性。何谓“纲要”?南宋梁刘勰《文心雕龙》“四诸子”:“然洽闻之士,宜撮纲要,揽华而食实,弃邪採正。”《魏书》“殷绍传上”四序堪舆表:“寻究经年,精举纲要。”所谓“纲要”,简言之,即大纲要领。中国近现代史的“纲”即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或主线,“要”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要领或要点,如重大文件、重要会议、重大人物等。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发展规律,理解历史和人民进行“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因此,只有与实现这一目的有关的重大历史事实才会成为纲要的主导性的灵魂内容,其他则注定成为被剪裁掉的“边角料”。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历史性。无具体则无纲要,因为显然丰实而具体的史实是简明而约略的史纲产生的基础,是其萌生的母体;不知本意则难扼其要义,倘若不知中国近现代史本身,则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纲要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理解,真实的历史是纲要课的基石。同时,客观存在的历史史实是具有说服力的,我们正是借用历史的这一特点,向学生还原历史真实面目,通过让其学史、知史、懂史,引导他们做出分析比较,自主得出结论,从而印证历史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从这个角度讲,历史是纲要课的立脚点和出发点。由此可见,历史性是纲要的筋骨,剔除了筋骨的纲要将是虚弱无力的。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政治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是一般的历史知识课,而是通过历史教育解决“三个选择”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职能特殊而重要。在“中国近现代史”后面加缀“纲要”一词,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使之与历史学专业教材区别开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是对单纯的史学研究,也不会进行详细的史学论述,而是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历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手段。所以“以史代论”会弱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可取,而“以论代史”会削弱历史这一工具的力量,亦行不通。惟有史论结合才能演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真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它是在对中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近代史和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现代史进行整体性、综合性把握的基础上,总结历史发展趋势、规律和经验,并结合重大而关键的史实,深入论证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的科学。

[1]沙建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郑鹤声.中国近代史[M].重庆:南方印书馆,1944.

[3]沙建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沙健孙.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8).

猜你喜欢
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随机矩阵特征值新盖尔型包含集(英)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文体求索与寓意取向
雪莲(2015年11期)2015-11-25 08:17:59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学习月刊(2015年8期)2015-07-09 03: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