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珍, 赵淑彦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英语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分析
韩秀珍1, 赵淑彦2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2.河北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近几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走低。英语这个曾经让无数考生热血沸腾、一心向往的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作者试图对重点院校及一般学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分析,从学校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几点做法。旨在探索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特点”的英语教学方式。
高校;英语;毕业生;就业;流向
目前,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走低。因此,如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成了各高校急需探索的课题。
笔者多年从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工作,在分析总结人才市场和各类毕业生招聘会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国家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变化及各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从目前看,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严重脱离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形成了供需的不平衡。
2.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不够完善。据统计学生对就业程序比较了解的只有17.5%,不太了解的63.2%,不了解的20.1%,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影响就业的主观因素。
3.个人条件及家庭背景。个人的性格、学习成绩、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高低,家庭缺乏应有的社会关系,性别歧视等因素。
4.大学生就读的院校及所学专业的情况。学校知名度及所学专业的情况,对大学生的就业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认为专业不对口,所学的和社会上的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有67.1%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的人才供大于求。
5.其他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据调查显示,有41.3%的学生认为就业市场不规范,人情关系、权钱交易等各种潜规则对于就业影响很大;29.2%的学生认为,现在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不及时;29.6%的学生认为,有些大学生的择业态度不端正,脱离现实,盲目挑剔;另有27.8%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的聘用机制有问题,过于注重院校品牌,忽视了大学生的实际能力。
综上所述,难道我国大学生真的到了 “供大于求”的地步了吗?2005年对全国1%的人口进行过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陆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18%,只及发达国家平均数的1/4。由此来看,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数量不足,是人才的相对饱和,并非完全的绝对人才过剩。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根据高校自身条件和特色,结合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做到既尊重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又力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骤合拍,只有这样才能既解“近忧”,又谋“远虑”,长远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约有2000所左右,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占所有高校的80%多。据统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党政机关大概占1%;事业单位大概占10%(其中:近60%是到县及县以下,75%是到教育和医疗单位,);有约10%继续读研究生和出国的,到国有企业的比例大概是7%;其余70%左右毕业生主要是到各类中小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1.各重点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基本功,总体以从事语言类工作为主。例如外交部、国际广播电台、外贸出口公司、外资企业等。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的不断接轨,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仅就择业而言,外院毕业生与其他院系的毕业生相比享有更多的选择,前些年更是供不应求。国内的外资外企、金融及新闻界纷纷活跃着外语院校的毕业生。外院的毕业生由于往往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及其他辅修专业技能,历年来足迹遍布新华社、文化部、中联部、外交部、商务部、安全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外经部及所属各大公司和驻外办事处、各报纸杂志社。当然学校也鼓励学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2.从一般院校特别是专科学校来看,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看,受到外语专业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市场需求下滑等不利因素影响,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发显得突出。
据我国首部就业蓝皮书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中发布,在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其中8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中,英语专业就在其中。部分高校追求教育短期效应,不管自己是否有把这一专业办出特色的实力,不进行毕业生需求市场调研,就赶时髦、追潮流,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素质大打折扣,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其最终结果就是使不少热门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如英语、计算机、经贸等专业几乎是国内各高校的必设专业。这种“供大于求”的现象出现,透露了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考核体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离。
在英语专业就业方面,我省的一些专科院校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几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如我院(河北民族学院)2010届英语专业毕业生367人,其中专科英语教育专业204人,旅游英语专业48人,应用英语专业115人,有89人考取特岗教师,占24.25%;39名学生考取专升本,占10.6%;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87人,8名学生考取公务员,占9.1%,10名同学考取研究生,占11.5%。其他的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能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到私立学校或培训中心做了中小学英语教师;有一部分到外事、外贸、外企、旅行社、旅游景点、四星级以上酒店、会展中心及经贸等部门从事翻译、导游、管理、策划、服务、接待等工作。灵活就业较多,自主创业的就很少了。
如何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更新教学理念
英语是一种语言,她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传统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英语基本功的训练,而忽视了英语的社会性、实践性等。现在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应把英语教学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加大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与毕业后可能从事的专业相结合,因需设计课程、调整课时;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
2.改革教学模式
现有的教学体制存在市场需求与培养目标的矛盾,因而,通过修改教学大纲,调整授课计划,突出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在原有的基础英语课内增添满足市场就业要素的内容,并改革授课形式,如英语基础课与网络多媒体教学形式相结合,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安排模拟就业市场的各种情景,尽可能为学生模拟一个真实的市场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到适应社会不仅仅是英语能力的适应,更是多种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的适应,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普通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是英语基础知识,并不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足够的实践技能,而企业注重的是人才的使用价值和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为此,学校要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就应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深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和许多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现象进行对比和验证,找出自身的英语能力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强化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长期以来,人才就业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英语专业属于通才教育,英语专业毕业生可以做与英语密切相关的工作,如英语教学、笔译口译、外贸外事等。也可以做其他一些与英语关系不大的工作,其实只要不是技术性太强的工作,英语专业毕业生都是完全可以胜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也可以自主创业,这方面也有很突出的典型。其实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被所谓“专业对口”给误导了。大学生择业成功的砝码永远是真才实学,只有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会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学校要创造各种用有力的条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观察视野;要学会与人沟通,熟悉面试技巧,掌握应聘技能;要逐步培养自己的文字阅读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英语听说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除此之外,也有必要通过了解一些涉外礼仪、外国文化、外贸交际等,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增强综合职业素质,扩展自己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G645
A
1005-1554(2011)01-0081-02
2010-11-30
韩秀珍(1963-),女,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
河北省社科联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0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