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011-04-12 07:10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校园

王 文 锋

(山东理工大学国防教育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就为新时期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大学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遇到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成为摆在大学面前亟待解决好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又是一个文化组织,文化价值是大学的主导性价值,文化育人是大学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先进的教育观倡导“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其实质是重视教育的文化价值,即重视文化的育人作用。从教育学上讲,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文化化人”的过程。从哲学意义而言,教育就是把一个自然人塑造成一个社会人、一个文化人。国内外凡著名的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哈弗大学的校园文化里闪烁着大学精神: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让自由之风永远吹拂”成为斯坦福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这既是其办学理念,也是学子们的价值追求。在中国,战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大,校园文化里折射出“刚毅坚卓”的校训,滋养了一代杰出的人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复旦大学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南开大学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等等,都影响和激励了一代代学子,使他们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校园文化在名牌大学的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了应有的育人功能。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在育人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古今中外大学办学历史,大学办学质量上不去,往往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不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大学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准确把握当前校园文化出现的新特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加快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的步伐,我国高等教育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其广义是指以高校校园为载体,由高级组织的成员(主要是师生)创造和继承,为高校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代同步,与高校协调发展。当前,校园文化在原有的思想性、教育性、继承性等特征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特征。

(一)开放性

文化无国界,校园文化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是指校园文化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向时代开放,走出去,请进来,与社会融为一体,与时代同步伐,广泛吸收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优秀的文化,使校园成为各种优秀文化的聚集地,各种优秀文化在这里融合、繁荣,从而使校园文化回归本位,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态文化。“根据19世纪以来考古学、人类学研究的成果知道,文化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有着这样一个普遍规律,单靠自身的内动力,发展演变缓慢,久而久之甚至萎缩停止,乃至消亡。如果在与异质文化接触过程中能够吸收自己没有而又适宜民族发展的成分,则其生命力将更为旺盛,最终走向辉煌”。[1]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以前对校园文化的开放性重视不够,其教训是深刻的。

(二)先进性

大学是先进文化的生产基地,代表着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引领社会文化思想,成为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如民主与科学的文化思想就发端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校园文化是大学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具有先进性,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方向性和高层次性。方向性是指校园文化折射着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层次性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是高雅的、优秀的,与低级庸俗文化格格不入。

(三)包容性

列宁曾指出:“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社会主义把它完全国际化了。”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不断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追求、不同国家的人员纷纷涌进校园,校园成为各种文化思潮、各种思想观念、各种价值取向、各种兴趣信仰的交汇地,它们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大学自古就是“囊括大典,网罗百家”,“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大学文化的特质和品格,这种特质和品格决定着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包容性,敞开胸怀接纳来自校外、来自世界的各种文化。应当强调的是,这种包容性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是有选择的,它包容的是各种优秀文化,而对各种消极文化、不健康文化是排斥的。

(四)多元性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中的缩影,社会文化是多元的,校园文化也必定是多元的。随着大学的国际化和开放性不断深入,校园文化从一元化向多元化纵深发展,形形色色的文化包含在校园文化里,它们按照自己的规律自控调节、运动发展。正是校园文化的多元性结构,使校园文化有机会吸取各种优秀文化,在与各种文化的融合、对立中发展壮大。这符合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多元性,是一元性主导下的多元性,一元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反对不要一元性主导的多元性观点,反对将校园文化多元性绝对化。

(五)创新性

文化传承、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是高校文化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的功能,创新性是高校赋予校园文化所特有的属性。正是创新性使校园文化生生不息。校园文化的创新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即鼓励探索、勇于竞争、大胆怀疑、敢于批判、宽容失败、永不放弃、追求真理等品质;二是校园文化吸收不同文化进行理智的判断和选择、融合,孕育出新的文化。总之,校园文化营造了一种创新氛围,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教育的文化价值追求与教育对象知、情、意、行现实结合的基点”。[2]从文化学角度看,高校文化育人是通过两种文化传播而实现的,即有意识的文化教育与无意识的文化熏陶。前者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传递,后者则是“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正是通过这两种文化传播实现的。遵循校园文化出现的新特征和新规律,在“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指导下,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以校园文化塑造学生灵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以校园文化塑造灵魂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健全和完善大学生人格,这是文化育人的根本任务,也是文化育人的首要任务。所以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从校园文化塑造灵魂抓起。所谓校园文化育人,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品质、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通常被人们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校园文化陶冶情操、塑造灵魂、健全人格虽分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但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校园文化产生之日起,在氛围和环境的有形和无形方面已经发挥了教育主体的职能。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校园的走廊上、在活动的宿舍里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能随意安排,孩子周围环境应当对他有所启示。”健康向上、富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对塑造灵魂、健全人格起着巨大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如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雷锋志愿者活动,等等,在塑造大学生灵魂、健全大学生人格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校在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过程中,应把“灵魂工程”作为重中之重来打造,根本目的是教会大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

(二)以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育人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等等。以校园文化促进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根本途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文化观念与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素质教育的具体环境。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正是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来实现的。各种形式的科技节、艺术节、文化节、英语节、体育比赛,以及文学社、读书社等各种社团都为大学生展示才华、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三种素质也可统称为文化素质,它的内涵是指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生活能力、行为方式等方面形成的稳定的、综合的水平与特征。文科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拟补科学求实精神,实现全面发展;理工科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拟补人文知识,实现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就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平衡器,确保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以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392胡锦涛最近强调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自然是题中之义。创新文化培育创新人才,校园文化要通过自身建设成为一种创新文化,为大学生营造创新环境,提供创新平台。校园文化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大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真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为大学生提供自由选择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学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天性要注重挖掘、悉心培养和精心呵护。创新精神来源于创新实践,萌发于创新冲动和创新意识。学校邀请科学家、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等来校做励志成才报告、学术讲座和科普知识讲座,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举办各种科技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兴趣小组,搞小发明、小创造;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电子大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等,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使校园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大学生提高创造力搭建平台。

(四)以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理想信念

校园文化培育理想信念,是指校园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不可否认,一些大学生思想比较混乱,拜金主义、享受主义、西方自由主义还比较严重。而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两课”教育效果也差强人意。校园文化培育理想信念,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显得尤其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两课”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校园文化是“两课”教育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教育要加强与“两课”教育的衔接,是“两课”教育的延伸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校园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得到进一步趋同和认同。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最高度化就是最大众化,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高校要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中亲身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最管用,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科学发展观使人民最得实惠,用事实说话,从思想上进行启发引导。这里一定要注意,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不能硬性灌输,大学生的思想是开放的、多变的、自由的,可以给他们一个接受的过程、一个比较的过程、一个觉悟的过程,要相信他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校园文化不能被泛化

校园文化是有灵魂的,其灵魂就是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表面上传递的是文化,实际上传递的是一种精神。只有这样,校园文化培育的人才有灵魂,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当前人们质疑高校培养的人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灵魂,校园文化被泛化是重要原因。

(二)校园文化不能被功利化

校园文化育人,育的是思想,教的是如何做人。目前高校流行的教育理念,为就业而教育,为找到好工作而教育,其教育功利色彩浓重,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要让校园文化教育回归其本位。

(三)校园文化育人应该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

校园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有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全校一盘棋,分步实施,分阶段落实,步步推进。当前校园文化育人做的一切工作,搞的一切活动,给人感觉是走一步看一步,比较零散,缺少系统性。这样必然导致校园文化育人有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四)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应当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校园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是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根本保证,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作用。校园文化育人机制不健全,具有普遍性。我们完全可以把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不断发扬光大,同时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使校园文化育人不断规范化、不断制度化、不断科学化,从而使育人效果进一步凸显。

[1] 柴永柏,汪明义.充分发挥大学引领文化建设的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16).

[2] 刘克利.高校文化育人系统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