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文化旅游的资源开发与内涵挖掘研究

2011-04-12 02:27:50张耀武
关键词:屈原旅游者旅游

张耀武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100)

当前,中国的旅游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国家旅游局继1994年“文物古迹游”之后,推出2011年“中华文化游”旅游主题,又一次明确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随着文化旅游日益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文化旅游产品也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优势品牌。文化是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文化旅游的潜力主要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在此背景下,研究屈原文化旅游的资源开发与内涵挖掘,必将有利于推动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解

(一)屈原文化

研究屈原文化旅游,首先需要对屈原文化进行一个基本的界定。屈原文化是指以屈原为原创主体,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传承、创造、丰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与屈原有关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创造这些财富的活动,它是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形态学的分类角度看,屈原文化的呈现方式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精神)文化等层面。其中,物态文化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如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的屈原庙和古村落、武汉市东湖边的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等;制度文化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如屈原生活时期以及屈原故里曾经拥有过的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宗教组织等;行为文化是见之于日常行为的民风民俗,如传说和屈原有关的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等;心态文化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如屈原及其作品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求索精神、独立人格等,这是屈原文化的核心部分。简言之,屈原文化是没有被商品化的原始资产,是因其内在文化价值而被鉴定出来的文化遗产,是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二)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研究屈原文化旅游需要界定的又一个基本概念。从旅游类型上看,“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1]从旅游过程来看,“文化旅游是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文化需求冲动的过程。”[2]15-16也就是旅游者对精神信仰、语言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传说、自然及人文遗产等旅游资源进行鉴赏、体验和感悟,从而得到深层次的文化享受和收获的一项新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在时间维度上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现代文化旅游,在内容形式上可分为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艺术哲学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其概念涵盖了范围广大的活动,是一个“伞形”词语,具有文化休闲、文化调适和文化传通功能,它能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当前的文化。不论如何界定,文化旅游的关键终究需要文化,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氛围是吸引旅游者的动力源泉,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旅游只是形式而已。只有充分认识文化旅游的自身文化特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发展屈原文化旅游。

(三)屈原文化旅游

屈原文化旅游就是旅游者为屈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通过观光、参与、学习等方式,体验并感悟旅游目的地的屈原文化内涵,追求一种高层次精神享受的高品位旅游活动,是重要的名人旅游文化品牌。“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培育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3]从文化旅游资源角度而言,屈原文化是一种可持续开发和消费的特色优质旅游资源,失去了特色也就失去了屈原文化旅游的生命力;从旅游者角度而言,屈原文化旅游是一种消费、经历、体验和感悟屈原文化精髓的过程,它可以满足旅游者对屈原文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并消除因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带来的烦躁,减轻文化上的焦虑;从文化沟通与传承角度而言,屈原文化旅游使目的地与客源地的文化产生碰撞、沟通和融合,也促进了屈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可以印证群体信仰和民族身份。屈原文化旅游渗透着来自过去的信息,成为古老传统的活的见证,是纪念屈原文化价值的恰当方式。2010年6月16日,中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在秭归县屈原广场隆重开幕,这是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首次重大活动[4]。祭祀礼、特色文艺演出、诗会、龙舟赛、文化论坛等活动,吸引了数万游人,盛况空前,体现屈原文化旅游的巨大魅力。

二、屈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底蕴深厚但旅游应用程度不够

屈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屈原文化从战国的原创时期开始,其创造积淀迄今已历两千余年。从屈原文化的内容看,屈原的传奇经历、优美诗文、民本意识、忧患人生、自然求索、真理追问等本体性文化,端午习俗、民间诗会、剧作表演等相关性文化,无不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中应用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还比较有限。如屈原所开创的“骚体诗”,瑰丽雄奇,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但今天去仔细阅读的人不多,能领会其意境与追求者更少,人们大多仅能对屈原作品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类的只言片语记挂口头。在旅游服务中,只有少数导游人员能够引领旅游者深入品味屈原作品中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原汁,一般导游很难营造特有的屈原文化氛围,以致屈原文化形象如烟云般模糊。此外,屈原的文化符号价值也未得到应有重视,如对屈原故里的宣传,仅作为偏于一隅的秭归县的文化旅游标志,尚未成为更大范围的宜昌市的文化旅游品牌。

(二)内容丰富但物化形态呈现偏少

简言之,屈原文化存在形态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屈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部分,内容丰富多彩,如普遍认为与纪念屈原有关的端午节,包括吃粽子、插艾蒿、挂菖蒲、赛龙舟、办诗会、祭屈原等大量民俗;在民间广为传播的屈原传说、故事;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屈原楚辞作品,已成为那个时代的诗歌标杆;还有历代不竭于世的有关屈原的纪念性、研究性等衍生文学艺术作品。由于距今时代久远,屈原文化遗存十分稀少,而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部分,大多是传说中的遗迹和后世的新建,如河南西峡屈原岗、湖南汨罗屈子祠、湖北秭归屈原祠和武汉东湖行吟阁等。相对非物质文化的丰富性而言,屈原文化的物化形态呈现明显偏少,富于浪漫色彩的屈原文化的形象性表达还欠丰富。尽管“由于屈原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屈原文化旅游开发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着手”[5],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开发中,仍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物化’非物质文化,将精神转化到具体的物质载体中,进而为旅游开发提供资源。”[6]

(三)资源分布广泛但景点过于分散

屈原文化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楚国故地,相对集中的地方主要在湖北秭归、武汉和湖南汨罗、溆浦。一般认为,秭归是屈原故里、溆浦是流放之所、汨罗是投江之处,这三处是屈原人生的三个重要驿站,是对屈原思想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而武汉东湖相传为屈子行吟之地,也是后发建设的全国最具规模的屈原纪念中心。此外,还有今人考证的屈原扣马直谏楚怀王的河南西峡屈原岗[7]、屈原故里湖南汉寿[8]或是湖北江陵[9]、湖南常德城区屈原文化资源[10],等等。不论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可资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充分显示了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散在性二者并存。作为已开发的屈原文化旅游景点,即使是在较为集中的秭归,其分布也较为分散,新县城茅坪镇的新屈原祠、归州镇的屈原纪念馆和屈原镇乐平里的“屈原八景”,之间基础设施薄弱,山路交通不便,路途相对较远,目前作为旅游资源的整体可入性较差。加之各地因旅游经济驱动的文化研究与活动分头进行,要整合真实反映屈原一生风貌的景点,全面展示和体验“屈子遗风”,实属不易。屈原文化资源被市场和时空肢解得支离破碎,靓点被淹没于茫茫的大众旅游景区之中。

(四)潜在品牌宏大但常规产品单薄

当代世界旅游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屈原拥有的世界名人地位、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和极高的知名度,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屈原文化也正在成为优质响亮的文化品牌,在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中展示良好的形象。如在湖北,“屈原杯”全国诗赛、屈原文学节、秭归屈原后裔寻访,以及“近年来,我省开展的屈原学术研讨会、全国龙舟赛、诗歌万里行、屈原艺术节等等系列活动正树起屈原文化品牌在中国的地位。”[11]品牌形象具有资产效应,“有助于旅游业建立起竞争壁垒”[12],增加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但是,这些屈原文化活动大多囿于文学、艺术圈子,并且文艺与旅游结合不太紧密,活动的观赏性不太强;龙舟赛、包粽子、赛诗会等活动,参与性、观赏性较强且影响较大,但与端午节庆关联密切,具有节日的时令性局限;新创作的文艺表演,往往难以实现内容的雅俗共赏和激发游客的文化欲求,缺乏大众的参与体验。秭归九畹溪景区水上历史舞台剧《礼魂》、汨罗情景花鼓戏《端午汨罗江》,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了屈原文化,但这种演出还无法让观众产生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强烈震撼与冲击,未真正被市场接受,与广西阳朔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山东曲阜原创舞剧《孔子》等国家文化旅游演出类重点项目相比差距甚大。扩展的屈原文化旅游商品既未形成系列,也没有出现得到旅游者普遍认可的标志性产品,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屈原文化旅游还只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宏大品牌。

三、屈原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清查屈原文化旅游资源

所谓文化旅游资源清查,就是围绕旅游发展需求,系统调查可供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状况,为资源评价、分级分区、开发规划和合理利用等提供依据,这是有针对性地保护和开发文化的重要前提。屈原文化是构建屈原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资产,涵盖物质资产和非物质资产两大方面,前者包括所有具有文化价值的以物态形式呈现的资产,如历史村镇、遗址遗存、人工环境、建筑雕刻等,后者包括过去和正在延续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口头艺术、知识价值等。要通过清查,对屈原文化资产及其组件进行识别、分类和登记,做好文献记录与整理,对其文化价值进行评估,考察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并撰写陈述报告。清查屈原文化资源要放在不同的区域范围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稀有性、代表性和视觉性等基本标准,看其闻名程度、保护级别、背景氛围、经典故事传说等市场吸引力特征,以及历史、民俗、审美、教育、社会、科考等意义和价值,并考虑资产的潜力能否转化为可供旅游消费的产品,在比较优势中滋生旅游财富。清查文化资产也是在整理屈原文化旅游的“文脉”依据,提炼非物质形式主题的过程。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正是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13]。如秭归为了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珍贵遗产,广泛深入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涉及全县12个乡镇76个行政村,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10大门类,登记屈原传说、薅草锣鼓、端午习俗等85个艺种,建立健全了资料目录,为进一步开展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4]

(二)建设屈原文化核心旅游吸引物

旅游是由需求驱动的,吸引旅游者的直接原因在于吸引物的魅力。一般地,旅游吸引物越优秀,旅游者的参观愿望就越强烈,特别能够作为当地标志和符号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如物态的屈原祠、活动式的龙舟赛等。在湖北宜昌的旅游吸引物中,三峡大坝的耀眼光芒几乎遮蔽了屈原故里的文化形象。因此,通过清查文化资源而提炼主题,并进行主题的物化开发与建设,形成屈原文化核心旅游吸引物已成为当务之急。主要方式有:一是在具有一定屈原文化旅游资源的地方,将现存但尚未开发的遗产资产旅游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无法模仿的比较竞争优势;二是在屈原文化资源相对不足的地方,建造屈原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广场、博物馆、纪念馆、雕塑园等,集中展示屈原文化的不同层面。这两种方式都能为旅游者提供商品化的旅游体验,其中大型建筑和活动往往能将屈原文化内在的价值物态化、符号化,成为特色鲜明的标志性旅游吸引物,更容易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和关注。建设屈原文化核心旅游吸引物是在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牌,这是与同类旅游地竞争的优势,在文化旅游者心中拥有突出地位,往往具有持久的魅力。这已引起屈原文化旅游区的重视,如宜昌市人大代表提议“让屈原成为宜昌精神文化的象征”,“让游客得出这样的结论:屈原是世界的屈原,是中国的屈原,更是宜昌的屈原!”[15]南阳市西峡县拟建屈原岗文化旅游区,力图打造西峡屈原岗文化旅游品牌。[16]

(三)开发屈原文化旅游衍生商品

文化旅游是涉及文化产品的消费,旅游者对屈原文化的不同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文化背景和期望值,使开发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显得十分必要。旅游购物也愈来愈为广大旅游者所接受,高品质的旅游商品对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屈原文化旅游产品相对比较薄弱,亟需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特色旅游商品。《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指出,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文化行政部门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因此,要紧紧围绕屈原文化核心品牌,开发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如民间手工艺品、地方特色食品、仿古楚辞竹木简、屈原书画作品、屈原小塑像及纪念章等,即便是柑橘也能因《橘颂》而富有厚重的屈原文化内涵,能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提高旅游的质量。文化资源的商品化过程,是一种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过程,而优质特色旅游商品也是当地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秭归的有识之士将屈原、昭君两位历史名人的模型设计制作成纪念像章,还根据屈原的姐姐屈姑的有关传说,着手开发“屈姑牌”旅游商品,延伸秭归旅游的产业链条,以文化内涵提升了秭归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四)规划组合性屈原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文化资产,而文化旅游产品则是那些出于旅游消费目的而经过特别转化或商品化了的资产。文化旅游产品的生产是旅游企业根据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细分投资,并将有关文化资源要素进行完整型和针对性的有机组合过程。具体讲就是要针对旅游者的需求,按照市场营销方式,从地域、内容、时间等方面把吸引物组合成为内容丰富、品种齐全、经历完整、方便消费的集约化文化旅游产品集群。一是打造高品质屈原文化旅游景区。从区域性视角,将附近一些相似主题的产品和体验捆绑起来,使吸引物的范围涵盖众多的文化风景,在组合开发中营造出文化主题,形成高品质的屈原文化旅游区,便于旅游者进行全面集合消费。二是规划特色旅游线路。不同景区要加强合作,将反映屈原文化的不同吸引物组合成为一条主题化的游览线路,构筑富有魅力的特殊文化线状风景,沿途可欣赏自然风光、民居村落、风土人情、文化遗产等。三是举办节日盛事庆典。节庆把一大批活动集中在浓缩的时间内,为旅游消费提供一个组合了的产品集群,形成事实上的旅游吸引物,如端午节、清明节等的系列活动。组合性旅游吸引物的出现,可有效避免文化旅游资源的过剩与浪费,保证旅游者对屈原文化的多层面体验,对区域文化的更多了解和探索。“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把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各种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把同一区域、同一线路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不同资源的共享互补,形成不同旅游产品的集群化发展,形成旅游的大市场。”[17]2007年在首届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上,与屈原息息相关的汨罗、溆浦、秭归三地政府领导签署了《共同打造屈原文化品牌的联合公告》。溆浦的学者提出“两湖三地”共同打造屈原文化品牌、为开发三地旅游服务的设想[18].秭归县规划以三峡工程、高峡平湖和自然风光为依托,以屈原文化、三峡文化、民间文化为特色,打造屈原故里国际文化旅游区。

四、屈原文化旅游内涵的有效挖掘

(一)叙述经典的传说故事

和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一样,屈原一生足迹甚广,从出生到离世颇富传奇色彩,有许多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往往以屈原生平事迹为素材,结合各地自然及人文景观,经过口口相颂、代代相传的创作与传承过程,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景仰之情,并表达出某种文化期望,是具有独特地域性、历史性、思想性和一定神秘色彩的民间文学作品。以秭归县为例,其“屈原传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已收集的91则屈原传说故事,可分为人物、地名、景物、习俗等四类,以体现劳动、生活、情感、精神为主要内容,它们情感浓烈、撼人心魄,神奇浪漫、想象力强,借助山川、点化性灵,精神激扬、内涵深邃,题材丰富、脍炙人口。加之遍布秭归乡村的屈原古建,如屈原村的屈原诞生地乐平里、屈原八景、女砧、屈原故宅、屈原庙,水田坝乡的独醒亭,两河口镇的屈公笔,小新滩的屈子桥,沙镇溪镇的楚王井,周坪乡的九畹芝兰,归州镇的屈原纪念馆、屈原墓,县城凤凰山的新屈原祠,“这些景点均有各具特色的屈原传说,将这些屈原传说故事集存并传承,对旅游开发会有锦上添花之功效,既能丰富乡村文化和旅游文化,又能为秭归旅游事业增添更多的经济价值。”[19]经典的传说和故事是传递信息、沟通文化的有效手段,能使旅游者在愉快中体验文化,并乐意延长逗留的时间。成功的旅游地都创造有经典的传说和故事,彰显着当地文化的独特之处。围绕屈原文化所依存的某一地方、某一资产编织的传说故事,赋予文化内涵,增添文化魅力,能将该地变得不普通;同时通过趣味性的口头叙述,使吸引物生动鲜活起来,进一步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因此,从某种角度讲,文化旅游也是一个讲述、体验传说和故事的过程。旅游中叙述的传说和故事主要是为大众文化旅游者设计的,因此要求主题突出,结构简单,内容生动,便于理解和接受。

(二)构建真实的文化场景

文化旅游是旅游者对异地文化憧憬所产生的旅游需求,通过对文化情境的体验而得以实现的过程。文化情境是旅游者确认同一性、归属感的方式之一,往往依托文化旅游场景予以展示,如真实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旅游者渴望获得真实性的文化体验,因此,构建“文化旅游场景要融‘特有权、完整性、宜参与、深层次’几大文化旅游准则于一身,更要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形象、氛围和意境”[2]63。尽管“旅游者需要真实性,但是并不一定需要现实性。真实性存在于消费者的眼中”[20]。旅游者常常需要满足一种对传统的怀旧要求,但并不一定会拘泥于过去。屈原时代的楚地风情、政治风云是历史的真实,可以舞台再现过去的信息,但今天现实中早已不复存在,旅游者需要的只是对历史真实的怀旧与理解,在艺术的虚构中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文化旅游中,大多数旅游者寻求的是历史真实的娱乐体验,主要考量的是表面上的真实,即是否具有历史感和传统氛围,只有少数旅游者在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屈原文化旅游也是如此。表现历史的真实性的方式很多,如通过考古成果、文献记录、传统服饰等实物与图片,展现从过去到现在的联系;布置古色古香的建筑与陈设,营造历史的氛围;对过去物质材料的解释和展示,激发旅游者的历史兴趣;吟诵楚辞篇章,感悟屈子精神;进行主题演出,直观感受屈原文化;等等。如秭归凤凰山迁建的三峡库区古民居,每栋房屋都有其厚重的历史背景,提供简明扼要、明白易懂的展示牌说明,让旅游者仿佛当年就在眼前。当真实的文化场景构建,现在与历史沟通,吸引物得到历史尊重,屈原文化也就得以“活化”传承。

(三)诠释合理的文化价值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旅游的根本属性在于文化性,价值观是文化旅游的精神支柱、成功基石和形象品牌。“不论是传统吸引物,还是现代吸引物,它们都代表了社会的某种价值与理想,充当了某种价值与理想的符号。”[21]人们进行文化旅游,不仅在欣赏品味吸引物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寻求内在的精神支撑,关注吸引物后面隐藏的价值理想,实现自我内心的需要。屈原文化旅游是人们出于对屈原及相关地区的历史、艺术、民俗、生活方式、文化遗产等文化方面的兴趣而从事的旅游活动,其往往具有社会、历史、文学、美学、建造、教育等方面的意义,尤其是追求真理、求索进取的精神价值。这就要求旅游管理者必须对吸引物的文化价值进行合理诠释,努力传递给旅游者大量的屈原文化信息,如通过指示牌、宣传册、导游词等,向旅游者诠释屈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励精图治的美政理想、上下求索的进取意识、天问思考的科学精神、高标气节的人生操守等文化价值追求,以便让旅游者对屈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体验,进而与旅游者产生思想共鸣和达成价值认同,同时增进对屈原文化传承与合理利用的理解。“要坚守传统主流价值观,真正的文化旅游绝不是低俗的旅游”[22]。旅游业要更好地承担起保护与传承文化的使命,要通过文化价值实现屈原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着力破解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出现文化同质化、庸俗化的难题。

(四)体验本土的民俗风情

文化体验是旅游需求中高深层次的愿望,文化旅游是一种消费异地文化来满足个体需要的体验性活动。旅游者通过切实的文化体验,享受愉悦,了解社会,获得教益。屈原文化的很多非物质因素已融入民间文化,成为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民俗旅游是屈原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旅游者可以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旅游环节中充分体验,甚至可以在村民家中购到旅游产品。通过体验屈原文化旅游景观所在地的民俗风情,可以滋生良好的人际沟通和感情,如对屈原故里乐平里的民间诗社屈子文风以及原归州被淹前的屈原祠景区“峡江船工号子”的体验后,催生了许多旅游者故地重游。但大多数旅游者对地方民俗风情知之甚少,往往是带有目的地的先验性模式化印象,并努力寻求能够印证乃至强化这种印象的相应体验。为满足大众性文化体验的需求,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应运而生,文化遗产通过舞台转化为供游人集中消费的高度商品化的旅游产品,如对先秦楚文化的程式化展示与表演。这类活动的独特性是吸引游人的前提,但也容易被模仿和超越,生命周期很难长久。因此,民俗文化表演要遵循文脉依据、市场规律、游客参与、突出氛围等原则,不断进行创作与表演更新;要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如建造屈原文化主题公园,传统文化配以现代媒体技术的综合展示,能够较大限度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通过现场表演、节庆活动、集市庙会等活动予以集中表现,既能保持地方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能增强文化旅游的娱乐性。

参考文献:

[1]李巧玲.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87.

[2]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主旨演讲[N].光明日报,2010-03-24 (3).

[4]曾祥惠.传承端午习俗,弘扬屈原精神[N].湖北日报,2010-06-17(1).

[5]郑宇飞.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屈原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76.

[6]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3.

[7]刘岩,李晋.中国·西峡首届屈原文化研讨活动举办[N].河南日报,2011-01-25(16).

[8]黄露生.屈原的出生地在湖南汉寿[J].武陵学刊,1997(5):24-28.

[9]吴郁芳.屈原是江陵人,不是秭归人[J].江汉论坛,1988(2):78-80.

[10]梁颂成.常德市城区屈原文化资源考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9-52.

[11]张孺海,周凌云.高扬屈原的旗帜——我省打造屈原文化品牌评述[N].湖北日报,2009-12-11(09).

[12]季玉群.旅游业经济——文化协同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00.

[13]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Z].2009-08-31.

[14]罗平烺,罗联峰.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旅游大县[N].湖北日报,2010-06-13(08).

[15]沈爱民.让屈原成为宜昌精神文化的象征[N].三峡日报,2008-03-28(2).

[16]杜聪.西峡县拟建屈原岗文化旅游区[DB/OL].南阳网,http://www.01ny.cn/article-161102-1.html. 2010-12-16.

[17]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53.

[18]潘高珍,禹经安.浅谈“两湖三地”共同打造屈原文化的设想[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69-71.

[19]谭家斌.“屈原传说”是秭归独特的文化遗产[DB/OL].《屈原文学》季刊的BLOG,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64902010009i9.html, 2007-08-10.

[20](加)Bob McKercher,(澳)Hilary du Cros.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46.

[21]王宁,刘丹萍,马凌.旅游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75.

[22]尹婕.2011中华文化给力旅游.人民日报海外版[N].2011-01-01(07).

猜你喜欢
屈原旅游者旅游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梦见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端午思屈原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女子世界(2017年4期)2017-04-13 19:36:33
旅游
屈原送米
旅游的最后一天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决策探索(2014年6期)2014-04-22 01:37:58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