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中西方文化的生命之源

2011-04-12 02:27杨琍玲
关键词:酒神饮酒文化

杨琍玲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引论

酒——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数千年来始终以一种实证的形态,娓娓吟唱着悠悠的人类文明史诗。酒既是一种独特的物质文化,又是一种形态丰富的精神文化[1]548。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标记之一;作为精神文化,它是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滋养品和媒介物。[1]526

每个民族各有其文化,每种文化各有其形态。尽管中西方文化形态迥异,酒的类型不尽相同,但两种文化与酒都有着极深的渊源。甚至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化史,一部西方文化史,篇篇无不闪现着酒的灵动,页页无不散发着酒的醇香。

所谓酒文化,即是以酒为特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其蕴含丰富,充满哲理,包括酒的传说、酿酒术、酒律、酒礼、酒俗、酒器以及酒诗、酒词、酒文、酒曲等方面内容。酒以其独特魅力:水之外形,火之性格,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对酒——这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之性质的解读可以体察出中西民族文化之内容和其间所蕴含的生命活动和意向。

二、中西方文化与酒的渊源关系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中西方传统文化本质上形态迥异。中国地处东亚大陆,地域宽广,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极适宜农作物的耕种。因此中国以农立国,并由此滋生出中国人固有的家国观念和宗法制度,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以粮食酿造。

而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古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三面环海,境内遍布群山和岛屿,土地贫瘠,炎热干燥,一般农作物难以成活。但极利于葡萄的种植和生长。从而形成西方国家大多以畜牧业或商业为主、农业为辅的文化形态,使其文化富有开放、自由的特点。

这两种形态迥异的文化模式,表现在酒文化上,首先便是饮食结构和酒的类型的差异。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注重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搭配,所谓荤素食、主副食、冷热食的搭配和调和,饮用的多为粮食酿造的粮食酒;而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偏向动物性食品,高脂肪高蛋白,而饮用葡萄酒则更利于消化健康。其次是中西方酒文化之核心的差异。尽管中西方文化形态迥异,酒的类型不尽相同,但两种文化与酒都结下了不解之缘。酒不仅是一种神奇而浪漫的饮料,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它对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学、艺术、习俗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 酒之传说与神话

世界各古老文明都流转着有关酒的神话与传说。从古到今,酒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影响之大、之深恐他物所不能及。酒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并非单纯的享乐之物,而是文化的伴侣。即酒作为物质文化产生的同时,与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也随之产生。

1.酒之传说

酒——缘何而起?中国作为世界最早造酒国之一,从古至今人们爱酒、造酒、饮酒、赞酒,虽对酒的发明者尚无定论,却不乏种种酒之传说:

一说仪狄造酒。古代对此多有记载。据《吕氏春秋》:“仪狄作酒”(吕不韦《吕氏春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许慎《说文解字》)

二说杜康造酒。相传酿酒始于杜康(或少康,亦为夏朝人)。据《说文解字》“杜康作秫酒”(许慎《说文解字》)。三国时曹操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杜康”在此成为酒的代名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嗜酒如命,亦会酿酒,曾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陶渊明《集述酒诗序》),把两说法合二为一。

此外,还有黄帝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上天造酒说等多种传说。

2.酒之神话

西方文化中也不乏酒的传说。埃及神话里,葡萄被赋予了生命,代表王权的女神伊希斯就是因取食葡萄而怀孕,后生下众神之王何露丝。

而酒精饮料本质上的两面性,使西方人把葡萄酒视为“神授”之物。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有严格的饮酒限制令,它是世界上最早涉及葡萄酒的法典。

然而,禁令终难抑制人们的饮酒癖好。为控制酒精罪恶的一面,西方人创造了酒神,试图通过酒神崇拜以约束人与酒的关系,使饮者自律。西方各国各民族均有各自的酒神,只不过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号而已。这正是远古酒神崇拜的烙印。

埃及神话中的酒神奥西里斯有着恐怖与喜悦两副面孔,他既是埃及葡萄酒文化的象征,也是一位地狱之神。试想,一个威猛可怖的形象竟和温情醇厚的葡萄酒结合在一起,不正喻示着葡萄酒阳刚和阴柔的两面性?

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神话典故颇具魅力。他是众神之父——宙斯之子,身兼酿酒者和葡萄种植者的庇护神、狂欢之神和艺术之神,有着双重个性。他善良、慷慨、热心,惹人喜爱,是奥林匹斯山众神中惟一兼具人性和神性之神。他待友宽厚大方,对敌冷酷野蛮;既给崇拜者带来欢乐和幸福,也带来痛苦和灾难;既是人类的慈善者,又是毁灭者。

在罗马神话里,酒神被尊称为巴克斯,葡萄与葡萄酒之神,也是狂欢与放荡之神,也有着其两面性。

而在中国,人们亦早已看出酒的双重特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许慎《说文解字》)汉刘向《战国策·魏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刘向《战国策.魏二》)然而,中国人对饮酒行为的约束,并不限于法律层面,而是把饮酒上升至通过道德礼仪的修养达到自律的高度。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论语·为政》)倡导中庸之道,主张过犹不及。以酒品评判人品,其约束力度显然比仅通过法律严惩更胜一筹。

那么,酒最初究竟如何诞生的?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均有各自的酒神,即西方人推崇“神造酒说”。中国人则主张“人造酒说”,虽然仪狄、杜康等都被视为酒的发明者,但他们并未成神,这是中西方文化中对酒的缘起的不同之处。

(二)酒之文字与记载

1.酒之汉字

据考证,中国酿酒史可追溯至文字产生前的遥远年代。甲骨文、钟鼎文中早就出现了与酒有关的诸多文字,如:

酉——早在甲骨文里就已有“酉”。“酉”为“酒”之本字,酿酒容器小口尖底瓮的象形。后加上“三点水”旁。而金文像装酒的小坛子,坛身装饰花纹各有不同,后引申为表时辰的“十二地支”之一。凡带“酉”字旁的都与“酒”或“发酵”有关,如“醉”、“醒”、“酣”、“酸”、“酵”等。

尊——一种酒器,甲骨文、金文均像双手捧酒器的形状。后引申为“尊卑”、“尊敬”等义。

爵——古代一种两柱、三足、有“流”的饮酒器,甲骨文、金文“爵”字都是“爵”的象形。

富——金文形态是室内有酒坛,表示富家备物的丰足。

寿——“寿”(壽)与“老”同义,古代把年老及生命的年限都称做“寿”。金文“寿”上部以人的形象表意,下部用“田寿”表音,加了一只手表示用手扶寿者,另加个表示酒杯的“口”,为举杯祝寿。

饮——(飮)甲骨文是个俯首的人,倒张着大口,伸舌对着左下角酒器就饮的形状。

福——甲骨文左为表示祭坛的“示”旁,右旁上为酒坛,下为捧坛的双手,似表示拿酒祭神,祈求幸福。后引申为“幸福”。

祝——甲骨文里表示像祭台的“示”字旁(下有祭礼时酒的酒滴),有一个张开口跪地向天神祷告祈求保佑的形象。甲骨卜辞中,“祝”还是一种专门负责祭礼的官名。[2]

以上汉字均与酒有关,涉及人类生活最为重要的层面,喻示中国先古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和憧憬:幸福、康宁、富足、长寿。仅就酒器而言,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酒器形成期。当时的青铜酒器并非寻常用品,而是重要的礼器,它反映了商周时代不可逾越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各种酒器酒具,其纹饰、造型、铭文、功能、用途,不计其数。其中爵有用为爵位之爵,尊有用为尊长之尊,体现了奴隶社会的礼制观念。孔子就曾以“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觚——古代酒器)喻说政治抱负。酒器的制作还为后来的雕刻艺术、书法艺术带来极大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独有偶,“酒”字是酿酒容器——小口尖底瓮的象征,不仅在我国有,古巴比伦舒麦尔酒的象形文字,也是小口尖底瓮形象。据考古发现,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酿酒时也使用过与我国出土的同形酿酒容器。

2.酒之记载

西方饮食文明的源头可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农耕与灌溉。大约4300年前的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就已有“栽培葡萄”的记载。当时,人们把葡萄树称为“生命之树”。在埃及,关于葡萄酒的记载更早于葡萄树的记载。埃及古王国开始前的遗物中就曾发现过刻有“葡萄酒”字样的酒壶。埃及人和苏美尔人一样把葡萄树视为“生命之树”,认为葡萄酒是神灵的恩赐,把葡萄酒尊为神享用的饮料。

至于中国文史中对酒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酒为百药之长”等(《汉书·食货志》)。“醫(医的繁体),治病工也”(许慎《说文解字》)表示以酒治病。酒,自古就被人认为有“十德”,其作用异常广泛。人们用酒祭神敬祖、祈福消灾;用酒器比附地位尊卑、身份贵贱;用酒医治病患、解除病痛。可见,酒已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其地位不言而喻。

(三)酒之礼仪与哲学

1.酒之礼仪

汉字“礼”与“豊”本是一字。甲骨文中原像祭祀时用的器皿“豆”中放着两串祭神礼品“玉”,即像玉盛在器中以奉神人;秦篆中加上表示祭台的“示”——禮。原义为“敬神”。“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观堂集林》卷六《释礼》),后来遂分化为两个字。以酒敬人事神为礼,正是“礼始诸饮食”。(《礼记·礼运》)

“礼”后引申为对人有礼貌,表达敬意。不仅活人饮酒,古代随葬品中也多有各种酒器,用以供亡者饮用。可见古人丧祭之礼中酒的必需。

中国古代崇尚礼仪,而酒被称为“百礼之首”。以酒品观人品。《礼记·礼运》中“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襞也”(《礼记·礼运》),酒须酒母而酿为酒,人而无礼则不成其为人。《诗经》说:“饮酒孔嘉,维其令仪”(《诗经·宾之初宴》)。远古时期,我国古人就认识到滥饮必生乱,所以制定了极为严格的饮酒礼仪。严禁“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极刑。《礼记·仲尼燕语》中孔子曰“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语》)。当时的礼,实指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秦汉之后,酒文化中的“礼”之色彩愈浓,酒完全被纳入秩序礼仪的范畴。历朝历代设立酒官以保证酒礼的执行,如:酒正、酒士、酒丞、酒吏、酒库丞、良酝署…..等。孔子还说:“……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礼记·经解》)以体现借酒习礼,以酒尊礼之目的。以此教化民心,构建和维护秩序井然的社会系统,突出中国古代文化和谐整体的观念。

随着社会变迁,人们对酒的认识和应用,有了新的变革。凡饮酒者不仅应遵酒礼,还须尚“酒德”。即饮酒者要有德行。

归根结底,中国酒文化的核心要素当属儒家思想中的“礼”和“德”。如把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则视为“道”,那么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即为“德”,而孔子把“德”的推行又具体化为“礼”。

不仅如此,中国文化中的“礼”甚至还具有国家管理功能,并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中国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叫“祭酒”。可见,古人对酒与文化、教育关系的理解。“祭酒”传播的不是单纯的“礼”,而是通过“礼”传播“德”。

2.酒之哲学

没有酒就没有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作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人算得上是酿酒的先驱之一。葡萄酒被古希腊人视为“智慧的源泉”。古希腊时期,饮酒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必须遵循规则严肃对待的游戏。在著名的古希腊“男人之室”里(古希腊贵族家中举行酒会的客厅被称为“男人之室”,贵族女性不得参与。古希腊人酒会的基本内容是躺在躺椅上喝酒、谈天说地、欣赏歌舞,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像“茶道”般复杂的仪式),男人们每晚沉溺于酒会,就政治和哲学话题高谈阔论。在此,消遣和严肃、放纵和严谨、魅力与威严奇妙地融为一体。饮酒既是一门矛盾辩证的哲学,更是一门灵动醇美的艺术。

在古埃及的壁画里也常常可见男人、女人们在节日庆典时一起欢聚,一样喝酒的场景。

在古罗马一块残存的墓志铭上就写着“沐浴、饮酒、恋爱,确实损害人的健康,但却使人快乐”。在另一处残存的石壁上则有“打猎、进浴场、看角斗,寻欢作乐,这就是人生”的字样。从中不难窥见古代西方人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而荷马的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里,多次描绘过英雄、欢宴、烤肉和美酒的场景,无论男女老幼,均乐在其中。

据说,西方礼仪中夫妇双方碰面时的“接吻礼”,居然与古罗马时期的禁酒有关。当时,意大利盛产葡萄酒,成年男女嗜酒成癖。为确保后代健康,立法者明令禁止已婚妇女饮酒。然屡禁不止。于是,古罗马男人回家第一件事便是吻妻子的嘴唇,检查她是否偷饮。渐渐,接吻变成西方夫妇的见面礼。

显然,酒已然侵入古代西方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折射着西方人对酒的珍视、对神灵的崇拜、对政治的兴趣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考。酒作为媒介,体现出西方人自由、民主、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

(四)酒之境界与酒神精神

1.酒之境界

中国自古以来,各家各派对酒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和诸多喻示,其范围之广、之深令人称奇。这些论述无不彰显着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庸思想。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把中庸视为难以企及的智慧和至高境界。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儒家以礼论酒,孔子主张:“惟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酒可多饮,但不能狂饮致醉。

道家以道论酒:酒是服食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养生和修炼。但饮酒须适量, 否则伤身。老子就曾明确提及饮食对人的修养的重要意义:“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老子·符言》)

医家李时珍则从医学角度阐释酒的中庸哲学:“酒,天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然遗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疾动火。”[3]58主张过犹不及。

清代著名文学家兼美食家袁枚,在其所著《随园食单》中提出14条饮食原则,其中就有戒纵酒:“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恶,亦为醒人知之。”(袁枚《随园食单》)

更有趣的是,据说广州老字号酒家“陶陶居”有一副对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无遗。饮酒应“有度”和“分寸无遗”。

甚至,中庸哲学在饮酒的器皿上也得以体现,如:商周时一种名为 “爵”的酒器,专门设置为不让饮酒者倾爵而饮,体现出饮酒须节制。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中“和”的观念蕴含着五千年炎黄文化之精髓,喻指:大千世间之至高境界,殊不知其最初就源自调和饮酒。“和”本作“盉”,最早为夏代青铜调酒器,后表示饮酒之调和:“盉为调和酒之器,后省为和,故和亦有调和之意”。[4]

2.酒神精神

何谓酒神精神? 酒神即希腊神话中的狄奥尼索斯。有关他的生殖崇拜,隐喻了人的本能冲动和生命力。从公元前7世纪起,每年春秋播种和收获季节, 希腊城邦的人们都要举行祭祀酒神仪式—— “大酒神节”, 歌颂狄奥尼索斯的丰功伟绩。在这里,无论男女,打破禁忌,狂欢烂醉,肆情纵欲,放浪形骸,沉浸在群体性的放纵迷狂中,其时,人的自然形态和生命本源一览无余,人们浑然之中到达无忧无虑的幻觉世界,重回生命的自然本性和原始起点。罗素认为, 酒神侍女们狂歌滥舞是“从文明的负担和烦扰里逃向非人间的美丽世界和清风与星月的自由里面去”[5]。从欧里庇得斯的诗剧《酒神》中的一段合唱可见其时人们在狂欢中的情景:

啊, 欢乐啊, 欢乐在高山顶上,

竟舞得筋疲力尽使人神醉魂消,

只剩下来了神圣的鹿皮,

而其余一切都一扫而光,

这种红水奔流的快乐,

撕裂了的山羊鲜血淋漓,

拿过野兽来狼吞虎噬的光荣,

这时候山顶上已天光破晓 …[6]

在整个古希腊神话世界中,无论是神或者英雄,都或多或少带有狄奥尼索斯的原型,显示了远古人类强烈的生命意志。狄奥尼索斯精神或酒神精神, 是一种生命原欲的冲动,是非理性精神的代表,它呼唤原始生命的回归。而醉境是酒神精神的表现形态,人们在醉境中体现和追求因不和谐、冲突、破裂所形成的个体毁灭般的悲壮,进入恐怖与狂喜、痛苦和迷狂交织的忘我境界。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是生命的真正精神。在他心目中:“只是在狄奥尼修斯的神秘情境下,在狄奥尼修斯的心理状态中,希腊本能的基本真相——它的生活意志才表露自身。”[7]

相较古希腊人通过群体性狂饮和迷醉以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从而释放被压制的无穷生命意志来说,中国人在饮酒活动中所追求的则是人性内在精神的体验,而理性精神始终贯穿其中。一方面,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和精髓,提倡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追求自由逍遥、忘却利禄荣辱。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刘伶《酒德颂》)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另一方面,在儒家那里,酒神精神却被刻意淡化。这种特殊的酒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首先,酒礼的苛繁约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华民族性格上的内向、封闭的特征;其次,礼教的冲破,为内向封闭的民族性格注入了豪放、旷达的因素。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有人说,他们白天是儒家,晚上是道家。如按尼采的观点,前者似乎偏于日神精神,后者偏于酒神精神。

(五)酒之意境与审美

1.酒之意境

中国人视酒,绝不仅仅将之视为一种物质存在,而以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将酒视为媒介,借酒达意,以酒传情,追求精神的满足和人生的境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中国人饮酒最讲究意境,饮酒的佳境是不禁不纵,有礼有节,似醉非醉,亦真亦幻的中庸境界,体会一种“美酒饮教微醉后”的“味外之味”。唯有如此,才能“得饮酒之妙, 可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3]28

中国人不仅爱酒、饮酒,还赋予美酒种种饶有风趣的别名雅号:如“欢伯”、“忘忧物”、“钓诗钩” “琥珀”、“玉液”、“流霞”等。其背后的文化意味,透视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风情和民族意识,体现出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中国人所追求的饮酒意境还表现在酒名上。很多酒的酒名亦充分体现了国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如“小糊涂仙”、“女儿红”、“湘酒鬼”、“杏花村”、“竹叶青”、“状元红”等等, 这些酒名无不体现出中国人追求意境美感,含蓄温婉的浪漫情怀。

以“小糊涂仙”为例,其酒名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境。郑板桥“难得糊涂”这句名言,其实正是中国古代圣贤普遍推崇的智慧哲学。体现的正是“小糊涂,大智慧”的人生哲学。可以说,“小糊涂仙”的境界,就是人生的智慧境界。

“美酒配美器”、“好马配好鞍”,美酒不仅需美名,还须美器来盛装。湖南长沙窑出土的一件唐代的酒注子,上刻一首有八个“春”字美诗:“春水春池满,春石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此处情、景、人、物,交相辉映,好一幅美妙无比、春意盎然的“欢饮图”!好一个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世界!

文人雅士饮酒,还讲究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比如,饮酒对象应是“豪侠、直率、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之地应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应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凡此种种,均体现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

2.酒之审美

罗素说:“人类成就中之最大者,大多包含某种醉态,包含某种以醉态激情荡涤审慎的过程。”[6]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酒是可爱的。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在不少西方人眼里,葡萄酒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生命灵动的神圣艺术品,需饮者用心去欣赏和玩味。相比中国人饮酒讲究意境,追求饮酒的“味外之味”,西方人往往为品酒而饮酒,为乐酒而饮酒,充分体会酒的“味内之味”。并在酒的色、香、味、器,甚至酒与菜肴的佐配上都颇为讲究。如此种种无不体现出西方人对酒的尊重和严格的审美观。

同样,中华酒文化也是一种审美文化。酒的色、香、味、格、神、韵;酒具(器)的色、形、纹、饰;酒令、酒文、酒歌、酒筹、酒诗等均是一种审美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饮酒审美范畴、礼仪风范,诸如真、味、道、形、神、适等,都深深渗透出中华民族审美情趣,折射着中国饮食文化的“中和”之美。

(六)酒之文学与艺术

1.酒与中国文学艺术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家、艺术家所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影响深远。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中华酒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人说,一部全唐诗,七分诗味三分酒,足见文人墨客对酒的钟爱。白居易就曾赋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更有欧阳修的“天乐地乐, 山乐水乐, 皆因为有酒”(欧阳修《醉翁亭记》)。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试问:没有酒,哪来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之回肠荡气的巍巍豪情;没有酒,哪来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之惊天地,泣鬼神,叱咤乾坤,横跨时空的凛凛浩气;没有酒,哪来“书圣”王羲之“走酉媚劲健,绝代所无”的《兰亭序》(张彦远《法书要录》);没有酒,哪来“草圣”张旭“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杜甫《饮中八仙歌》),没有酒,哪来怀素酒醉泼墨、鬼神皆惊的《自叙帖》。可见,酒已成为文人雅士书写酒魄诗情之灵感的触发剂。与其说是饮酒, 不如说是以酒激发灵感与智慧。酒与艺术的结合,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实为世界文化之林中罕见的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的诗、书、画,无论题材、主题,还是内容、风格,无论是艺术思维,还是审美情趣,都有中国酒文化的积淀。据统计,《诗经》中大约1/4的作品与酒有关;全唐诗大约1/5与酒有关;小说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水浒》,特别是明代的《金瓶梅》,全书百回,有近百回写了酒,写饮酒的次数近400次。

在中国,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

2.酒与西方文学艺术

而在西方,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经典到《圣经》,从莎士比亚的诗行到现当代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无不见证着酒——这一灵感之源的身姿。涉及酒的西方文学作品林林总总。《圣经》的庄严、莎士比亚的睿智,18世纪的幽默、19世纪的儿童读物、直至今天的风情习俗均在此汇集。当古希腊诗人荷马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吟唱着“酒色的大海”时,数千年前地中海岸边的金戈铁马、英雄悲壮似乎还在耳旁回响,这一极具情感魅力的意象,至今仍在众多的西方文学作品中赫然在目。

有人说:“酒与作家密不可分”,“一餐不饮酒,恰似一日无阳光。”无一例外,西方众多文学巨匠的生活和作品中也往往散发着浓烈的酒气,飘散着酒的清香。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就有大量对葡萄酒及饮用的描写。例如:

“给我一碗酒!让我把所有无良埋葬……。”布鲁特斯说。(莎士比亚《凯撒大帝》第四慕第三场)

“……好酒如饮用得当,就好似亲密的伴侣。”伊阿古说。(莎士比亚《奥赛罗》第二幕第三场)

西方一些诗歌和歌曲里也有对酒的描述:波斯诗人欧玛尔-卡亚姆的经典诗句,抒发着诗人的人生理想“……一瓶好酒,一本好诗和一个你”。[8]

荷马在《奥德赛》里说道:“葡萄酒可使智者受骗,使仁者嬉戏,使不苟言笑者微笑。”[9]

约翰·济慈《夜莺颂》里的“珠泡沫”和”紫染嘴”指的就是葡萄酒的红色酒液。[10]

托马斯·伦多夫如是说:

我们不爱金钱,不图富裕,不奢财富;

酒就是我们的财富,酒就是我们的健康。[11]

理查德·多伊尔——侦探小说作家柯南道尔的舅舅如是说:

否定赞美葡萄酒的书,就是抹煞世上伟大的文学作品,包括《圣经》、莎士比亚和最新畅销书;否定世上的饮酒者,就是抹煞整个历史:包括圣人,哲学家,政治家,军人,科学家和艺术家。[12]

海明威如是说:

酒是世上最文明、最自然、最完美的东西,它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享乐。[13]

三、结束语

纵观一部中国文化史和一部西方文化史,酒文化在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换言之,一部中西方酒的发展史在酿造出醇厚的酒文化的同时,也被文化深深浸透。

酒已深深融入中西方文化的血液中,数千年来始终牵引着中西方文化的魂魄,滋养着中西方文化的身躯,孕育着中西方文化的生命。酒的水之形,火之性似乎昭示着一种哲理:事物的二元对立也能奏响和谐的音符?的确,自从世上有了酒,人生才更多姿多彩,生命才越辉煌灿烂。人们在酒中加倍感悟到人性的本质和生命的真谛。如果把中西方文化比作酒,那么酒就是酒基。今天,我们学习和了解中西方文化,断不能撇开酒这一文化基因。

总之,解读中西方文化与酒的渊源,了解中西方酒文化之间的异同,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今天,有助于中西方文化对话的畅通,有利于世界发展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北京:中国书店,2005.

[2]吴颐人.汉字寻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0-56.

[3]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五[M].北京:中国书店,1988.

[4]康殷.文字源流浅说[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150.

[5]盖雷.英美文学和艺术中的古典神话[M].北塔,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32.

[6]郝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西方民间传说[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4:53.

[7]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北京:光明日报社,1996:236.

[8]Edward Fitzgerald. The Rubaiyat of Omar Khayyam[M].UK:Bernard Quaritch,1859:35.

[9]Homer.Odyssey. Hoyt & Roberts.Wine and Spirits[M]//Hoyt’s New Cyclopedia of Practical Quotations.New York,London:Funk & Wangalls Company,1922:45.

[10]约翰·济慈. 夜莺颂[M]//孙梁.英美名诗一百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217.

[11]Hoyt & Roberts. Wine and Spirits[M]//Hoyt’s New Cyclopedia of Practical Quotations.New York,London: Funk & Wangalls Company,1922:50.

[12]Julian Street.Table Topics[M].New York:New York Date,1959: 89.

[13]海明威.午后之死[M]//金绍禹,译.海明威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9.

猜你喜欢
酒神饮酒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奥登—卡尔曼歌剧脚本《酒神的伴侣》中的“神话方法”
酒神的考验
谁远谁近?
《陶渊明 饮酒》
9月29日,酒神
与猫狗共饮酒
《面对伏拉庞德修道院酒神壁画的沉思》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