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450008) 马洪波 黄 涛 万百顺
我院2007年9月~2010年9月采用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RFA)对68例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患者86个病灶进行治疗,所有肿瘤治疗前后均经B超、CT、MRI等影像学,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对比效果,结果满意。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9月肝癌患者68例。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29~81岁,中位年龄51岁。原发性肝细胞癌37例,甲胎蛋白(AFP)均>400ng/mL;肝胆管细胞癌12例,CA199均>1000IU/mL;转移性肝癌19例(仅发有肝转移,而未有发现除肝外其余脏器转移),其中胰腺癌肝转移9例,CA199均 >1000IU/mL,胃肠道癌肝转移10例,CEA均 >500ng/mL。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A级者36例,B级者32例。68例患者共有肿瘤结节86个,其中仅有1个肿瘤结节者57例,2~3个肿瘤结节者11例。
1.2 治疗方法 局部消融治疗的途径为经皮穿刺、经腹腔镜下和开腹术3种方式。经皮穿刺为最常用的方式[1],而经皮穿刺适用于肝实质内的病灶,病灶距离肝表面及胆囊至少在1cm以上[2]。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麻,术前给予盐酸哌替啶或曲马多,局麻药选用1%利多卡因3~5mL,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进入肿瘤的中心位置,对直径≤3cm的结节采用单针穿刺单点消融;>3cm者采用术前肿瘤组织单针多点单次或多次消融,术中超声实时全程观察肿瘤及周围肝组织变化,以毁损肿瘤及周围0.5~1.0cm的肝组织为目的。术后烧灼针道。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生存数据采用Kaplan2Meier分析,应用Log2rank检验差异性,以P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1 RFA后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变化以及生存率情况 本组RFA后肝功能指标中除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外 (P <0.05),其他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见表1。术后3月随访,血中AFP、CA199、CEA值较术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 <0.05),见表2。68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3个月CT检查证实75.6%(65/86个病灶)完全缓解,12.8%(11/86个病灶)部分缓解,8.1%(7/86 个病灶)无变化,4.7%(4/86 个病灶)进展,有效率为88.4%。共连续随访3年,其1年生存率为92.6%(63/68),2年生存率为73.5%(50/68),3年生存率为(42/68)。本组病例中1年、2年、3年生存率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表1 RFA后患者肝功能变化的比较(±s)
表1 RFA后患者肝功能变化的比较(±s)
注:两组 TBIL比较,t=0.635,P >0.05,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两组ALB比较,t=1.492,P > 0.05,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两组ALT比较,t= -6.77,P < 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组 AST比较,t=1.492,P >0.05,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
TBIL(μmol/L)ALB(g/L)ALT(IU/L)AST(IU/L).26 7.68术后1 周 31.08 ±6.41 31.99 ±2.74 204.6 ±97.4383.44 ±39术前 44.77 ±67.62 33.33 ±2.50 32.13 ±15.6973.63 ±1
表2 RFA后患者AFP的比较(±s)
表2 RFA后患者AFP的比较(±s)
注:两组AFP比较,t=12.41,P < 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组CA199比较,t=18.25,P < 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组CEA 比较,t=4.623,P < 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AFP(ng/mL) CA199(IU/mL) CEA(ng/mL)术前82.83 ±38.95 125.83 ±45.10 67.45 ±17.40 896.67 ±223.01 1275 ±147.47 657.72 ±423.15术后1周
2.2 并发症 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术中出现心慌,停止RFA后,检查心电图有心律失常,经抗心律失常2周后,再次行RAF治疗,患者未有明显不适感。1例腹腔出血,4例出现腹痛,9例体温升高超过38.5℃,经相应处理后,均完全好转。
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是人类最严重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病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区,肝癌患者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迄今为止,由于受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肝外转移、术后并发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约只有15%的肝癌患者适合于手术切除,其余85%的患者只能采取非手术切除。自1995年Rossi等首先采用RFA治疗肝癌以来,因其安全微创、简单实用、疗效显著而备受关注,现己成为肝癌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热点[3]。RAF是目前公认的第4代物理治疗技术,其治疗机理主要为热效应,射频波本质上是特定范围内的电磁波,目前医用射频大多采用200~750KHz的频率,多极射频消融工作频率为400KHz,此频率的电流不仅对机体的刺激作用完全消失,而且还可避开无线电广播的干扰,其主要适应证是:1)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如患者年龄大、体质差、肝功差及严重的肝硬化等。2)患者不愿意手术的较小肿瘤。3)位置不佳的较小肝癌。4)手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较小肝癌。
RFA对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均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4],从本组病例中可看到,术后仅ALT较术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各项术后肝功指标均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说明此治疗方法对患者损伤小,安全性高。另从本组病例中可看到,术后AFP、CA199及CEA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说明疗效是确切的。据文献报道,RFA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 ~13.0%,严重的并发症有腹腔出血、胆瘘、空腔脏器穿孔、心血管意外。Livraghi等[5]报道,2 320 例(共 3 554 个肿瘤结节)肝癌患者行RFA,病死率为0.3%,本组未有死亡病例,术后出现的腹痛、发热等不适感,均给予对症处理后缓解。其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肝功情况及肿瘤大小有显著关系,术前肝功越差,肿瘤越大,RFA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且恢复越慢。本组有1例术后腹腔出血,是因患者有严重肝硬化,肝功B级,凝血功能差,且肿瘤较大,需行多点射频消融所致,经积极保肝、止血等治疗后好转,故对于肝功较差患者术前准备应尽量恢复到A级肝功,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不超过正常值3秒再行RFA为好。在穿刺中,应尽量在进入肿瘤前完成调整,对于临近包膜的肿瘤,应经过一段正常肝组织再进入肿瘤,出针时要烧灼针道等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经临床实践证实,RFA是对不宜手术或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特别是肿瘤直径≤3cm)患者实施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6],具有微创、简便、疗效确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费用低等优点,得到了医患双方的认可,值得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1] 马宽生.小肝癌的局部消融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2008,16(5):331
[2] 范瑞芳,柴福录,贺冠宪,等.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多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1):18
[3] 严昆,陈敏华,杨薇,等.肝细胞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远期疗效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6,28(8):556
[4] Siperstein A,Garland A,Engle K,et al.Local recurrence after lapa2 roscopic radio frequency thermal ablation of hepatictumo[J].Ann Surg Oncol,2000,7(2):1062113
[5] Livraghi T,Solbiati L,MeloniMF,etal.Treatmentof foca liver tumorswith percutaneous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comp lications en2 countered in amulticenter study[J].Radiology,2003,226(2):441
[6] Bleicher I,Allegra D,Nora D T,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447 complex unresectable liver tumors lessons learned[J].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2003,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