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教育思想论要

2011-04-11 22:32余咏梅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颜之推人性论早教

余咏梅

(琼州学院教育科学院,海南 五指山 572200)

颜之推教育思想论要

余咏梅

(琼州学院教育科学院,海南 五指山 572200)

本文对颜之推教育思想及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育思想

颜之推是中国古代一位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家,其主要贡献在于集先唐家庭教育之大成,完成了一部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专著《颜氏家训》,使之成为我国家庭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对于这位教育思想家及其《颜氏家训》的深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的价值。颜之推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

作为颜之推教育理论基础的人性论,所依据的不是孟子、老子、荀子一线发展下来的性善、性恶论,而是从孔子、董仲舒一线发展下来的等级人性论。

孔子人性论的等级色彩并不鲜明。它首先强调“性相近也,习相远也。”[5]p400并以此为依据,强调教育的巨大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的天赋是有区别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5]p393这里孔子并没有指出因学习而不能改变的人,只是指出不愿意学习的人是层次低下的,显示等级倾向的是“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区别。至“唯上知与下愚不移”[5]p402才显示了较明显的等级论色彩。至汉代董仲舒则在孔子基础上将人性等级论明显化,把人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三等,即所谓“性三品说”。从教育思想上看,他是把孔子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他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性待渐于教训而后则为善。”[6]p386可见“圣人之性”与“斗筲之性”是不可以移的,故不可以民性,实即孔子所谓“上智”与“下愚”两类。“中民之性”乃“待渐于教训而后则为善”,即孔子“学而知之”者一类。

颜之推的人性论实际上是对孔——董的继承,他把人性分为“上智”、“下愚”、“中庸”三等,认为“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11]同样认为上下两类之性不可以改变,当然教育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而“中庸”一类,不接受教育是不行的。而事实上,属于上智者是极少数的,属于下愚者是不需要教育的,只有“中庸”一类,是普通十大夫家庭子弟的大多数,这一类正是需要教育,也必须教育才能成材者。

我们知道,颜之推的教育理论主要是基于个人家庭教育的,他首先是把自己家的子弟后代是位于“中庸”行列的,因此他首先是强调了自家子弟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他的家庭可看作封建时代“中庸”层次家庭的代表,因此他的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显然是代表者封建时代的主要阶层的。过去喜欢用阶级论的观点去批判古人,实际上我们无法苛求于前人。颜之推的人性论仅成为士大夫家庭重视教育的哲学基础,但是我们知道在那时是不可能有平等教育的,而平民教育思想到现代才产生,我们不能用大众教育或平民教育的思想去评判前人。

二、早教思想

20世纪下半叶开始,早教思想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如日本大企业家井深大力主张早教,其著作问世后风靡整个日本,甚至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成为世界著名的早教专家。其实早教思想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至南北朝时代的颜之推便加以系统论述,颜之推可谓中国早教思想的杰出代表。

颜之推极力提倡早期教育,并且主张从胎教开始。他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声音滋味,以礼节之。”[2]p3认为胎儿时期,通过母亲的作用,会使胎儿接受良好的影响。在婴儿出生后,则接受教育越早越好。他认为首先婴幼儿时期“血气未充”,“神情未定”,心理纯正,思想观念尚未成形,可塑性大,因此应及早教育,“潜移暗化,”[2]p49使之自然归于正路。把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印入情性之中,因此他非常赞成孔子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如果不及早教育,至于“骄慢成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遇于成长,终成败类。”[2]p3其次,他认为幼年精神专注,记忆力最强,是传授知识的最佳时期,不可错过。他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想散逸。固需早教,勿失机也。”[2]p64他又用形象的比喻强调早学的重要作用:“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2]p65这些思想,即使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去衡量,也是很科学的。

颜之推的早教思想,从理论上讲有其继承性,如他的胎教主张,是继承了《大戴礼·俘傅篇》和刘向《列女传》等典籍的胎教思想,他力主幼儿的早期教育,对民间早教思想亦是一种吸取和强调,他曾引用谚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载斯语!”[2]p3他又有实践的经验作为支持。他特意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说:“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2]p64他历仕四朝,皆被重用,他把成功归为自己所接受的早教,他说:“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2]p2这无疑载告诉子孙,自己人生的成功,与早教有着密切关系。

三、关于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态度的论述

世俗家庭中的教育问题有两个极端,家长对子女或过于严苛,或过于溺爱。颜之推总体上主张要严、慈结合,既不可过于严苛,也不可过于溺爱,要适中适度,方能达到良好效果。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又说:“父母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2]p5这都说明他是要主张既要威严,又要慈爱。

但是社会现实上的父母在教育上更多的偏于慈爱,往往不知不觉中对子女在行为上姑息迁就,久而养成不好习惯,至于道德败坏,再欲教之,已经晚了。所以他说:“吾见世间无教而又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2]p3可见,颜之推在反对过严与过爱的同时,更强烈地反对溺爱。

在“严”的一方面,颜之推是不反对体罚的,他认为世人管教子女,往往流于呵斥,雷声大雨点小,是起不到作用的,必要的情况下是要进行“楚挞”的。“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2]p4

为此,他举历史上的例子:“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2]p5可见他是主张体罚的。

对于颜之推的体罚主张,教育史家多加以批判。但是我仍然不能脱离历史去评价古人。反对体罚是到了近代以后的西方才产生的教育思想,我国则到现在才真正提倡反对体罚。颜之推的体罚主张一方面是对世人只知呵斥的“严教”方法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教育历史经验的总结。

关于家长态度问题,颜之推另一著名的教育思想就是反对偏宠,主张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子女。他提出世人种种偏爱情形,如对男女的偏宠问题,对所有子女的偏宠问题,以及正常父母的偏爱问题,他认为都是值得注意的。他指出:“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2]p7这种思想在家庭教育中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

四、对学习方法的论述指要

颜之推的学习方法论涉及许多种,流于一般的在此不予论述,择其“眼学”和“友学”两种,较有特色,进行简论。

在颜之推的著作中,眼学是与耳受相对提出来的。他提倡眼学是与当时崇尚清谈和耳闻的风气有关的。他指出:“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2]p50但实际上远者未必好,而耳闻只是虚的,未经证实的。因此他强调“百闻不如一见,事实胜于雄辩。”提倡“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而不能像“江南闾里间”的士大夫那样“道听途说,强事饰辞。”[2]p77这种“眼学”之法注重实际和实证,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友学”是与“独学”相对而言的。颜之推继承了《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思想,批评“闭门读书,师心自是。”[2]p74的独学。而应“论学取友”,“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2]p87这种友学论也是非常可贵的。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涉及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内容相当丰富。他虽然主要是针对于自己家族的家庭教育,但所论确实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受历史的局限,他的教育思想不可能每一方面都达到完美,有些适合于当时,而不能适合于今天。从这些方面中应该能看出颜之推关于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思想。

[1]孙培青著.中国教育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2]颜之推著.颜氏家训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3]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 [M].

[4]陈汉才著.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一版.

[5]李泽厚著.论语今读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第一版.

[6]董仲舒著.春秋繁露 [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Abstract:this paper specifies Yan Zhi-tui’s thouhgts of education and “Family Instructions”.

Key words:Yan Zhi-tui;“Family Instructions”;educational thoughts

The Analysis of Yan zhi-tui’s Thouhgts of Education

Yu Yong-m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Wuzhishan,hainan,572200)

G610

A

1008—6772(2011)01—0106—02

2010-12-11

余咏梅(1977-),女,安徽萧县人,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比较教育及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颜之推人性论早教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荀子法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去早教班可以让宝宝早说话吗?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颜之推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析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迪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早教QA
早教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