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事亲》的文学渊源

2011-04-11 03:01苏春梅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张子医家文人

苏春梅

(黑龙江大学 a.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b.汉语中心,哈尔滨150080)

《儒门事亲》的文学渊源

苏春梅a,b

(黑龙江大学 a.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b.汉语中心,哈尔滨150080)

作为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之一的《儒门事亲》是研究金代医学的重要著作,但中医学与文学知识体系的相互关联及著述者深厚的文学根基使其内涵和表述饱含鲜明的文学倾向。而该书的刊刻、流传同样离不开诸多文人的参与,这些问题的梳理反映出《儒门事亲》与文学无法截然分割的历史渊源。

《儒门事亲》;文学渊源;医学

一、著述者深厚的文学底蕴确立了《儒门事亲》的文学基调

著述者的知识结构对作品会产生直接影响,《儒门事亲》著述者的知识结构体现了医学与文学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同时形成了该书独特的文学底色。

张子和的文学渊源奠定了《儒门事亲》的文学倾向。作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张子和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金史·方伎传》称张子和“精于医,贯穿《难》《素》之学”,“起疾救死多取效”。金末遗民刘祁的史料笔记《归潜志》记录金时史事赅备,被史家看做信而有征之作,“修《金史》多采用”。刘祁对张子和其人较为熟悉,称其“为人放诞,无威仪。颇读书、作诗,嗜酒。久居陈,游余先子门”,且“麻知几九畴与之善。使子和论说其术,因为文之”(《归潜志》)。刘祁之父刘从益为金朝大安元年间进士,麻九畴为金末著名文人,可见张子和虽为名医,但习诗书,自身有文学功底,文人气质浓厚,又游于文人之门,与文士结交,《儒门事亲》后附张子和辞世诗,可见其文采之一斑。因此,张子和称得上是个儒医,他的知识结构和观念有鲜明的传统文人特征,这使得他的思想和观念印上了鲜明的文学印记,这些因素对《儒门事亲》的文学倾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麻九畴等著名文人的加盟强化了《儒门事亲》的文学理念。《儒门事亲》是张子和将自己的医学思想及临床实践与麻九畴等著名文人讨论、阐发后由麻九畴润色定稿而成的著作。麻九畴(1183—1232)是金末著名文人,幼即颖悟,善写草书,号为神童,与曾任郾城令的刘从益唱酬为友,“晚更喜医方,与名医张子和游,尽传其学。为文精密巧健,诗尤奇峭,妙处似唐人”(《归潜志》)。麻九畴的文名和文才妇孺皆知,又非常喜欢医学,与张子和的交游使他的医学知识更加丰富和系统化,在将张子和的思想著之于文的过程中,麻九畴实际上成了撰稿人和执笔者,因而《儒门事亲》中充溢着灵动的文学气息是必然的。可见《儒门事亲》是由医术高超的医家与文采卓著的文人合作的成功范例,典型的病历、流畅的表述、丰富的内涵和清晰的文理提升了该书的价值。

二、众多经典及文学著作的引述丰富了《儒门事亲》的文学内涵

1.引述经典著作为论点,增强说服力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儒门事亲》卷二《凡在上者皆可吐式十四》)。《尚书·说命篇上》所称的“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是可以作为医学原则遵守的,可见医学与文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张子和正是依据这一原理救治病人的。

“《语》云:子之所慎:斋、战、疾。又曰:丘未逹,不敢尝。此言服药不可不畏慎也。然世有百十年相袭之弊,至今不除者敢略数一、二,使后车改辙,不蹈前覆”(《儒门事亲》卷一《服药一差转成他病说十》)。孔子对疾病的态度慎重而敬畏是人所共知的,而世人长久沿袭的对疾病和医学研究不精深的现象令人担忧,作者如此引用正是希望后人不蹈前人没有敬畏之心而至困厄的覆辙。

2.引述经典著作的概念,通过详细阐述,加深读者的认识和理解

“顷余之旧契读孟坚《汉书·艺文志》载五苦六辛之说,而颜师古辈皆无注解……颜师古不注,盖阙其疑也。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儒门事亲》卷二《攻里发表寒热殊涂笺十二》)。班固《汉书·艺文志·方剂略》对方剂学作概括时提到“辨五苦六辛”,但后人并没有详细解说“五苦六辛”的含义和所指,张子和分析揣度后将之与五脏六腑对应,使后人对此有了较明确的理解,同时感慨医学需要广博的知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易》言天地,自太虚至黄泉,有六位。《内经》言人之身,自头至足,亦有六位”(《儒门事亲》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中国传统观念中强调天人相应,自然界有的,人体会有与之相应的部位,由《易经》引出概念,继而引述中医经典《内经》的观点加以对比,使读者对二者的渊源有所了解,这也正是中医理论源自传统经学的一个解读。

3.引述或化用经典,使经典与本文的观点浑然一体,使所要表达的观点更易于被读者接受

“当明表里,无不愈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深可慎之”(《儒门事亲》卷十一《治病杂论论火热二门》)。《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魏书·乐志》:“但气有盈虚,黍有巨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人命关天,岂可儿戏!这种化用的意义正在于警示医家诊病治病要格外精细,不可粗心大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上古天真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故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则天癸精血之形亦异。阴静而海满血溢,阳动而应合精泄。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系辞》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人禀天地而成形也。”(《儒门事亲》卷十一《治病杂论湿热门》)《易经》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中国古代哲学表述矛盾法则的命题,因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而中医学亦将其作为基本的理论,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同样论之,所以无论自然、人事,莫不如此。可见中医理论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亲缘学科。

4.引述其他文人著述,拓展内涵,使读者易于接受,借以更充分地论述医学内容

“故高供奉采萍歌曰:不居山兮不在岸,采我之时七月半;选甚瘫风与痪风,些小微风不筭;豆淋酒内下三丸,铁幞头上也出汗。”(《儒门事亲》卷六《癞六》)。唐高供奉作《本草采萍时日歌》云:“不在山,不在岸,采我之时七月半。选甚瘫风与缓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内下三丸,铁幞头上也出汗。”使读者将生活、文学、医学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感觉亲切自然,可见作者的博学和眼界之阔。

大量经典的引述,使医理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了文采,含有无尽的魅力,是该书最吸引人的重要之处。

三、典故的熟稔运用升华了蕴涵深远的文学魅力

《儒门事亲》中多处用典故加以比况,将医理与之作生动的比况,增强了论述的力度,使论述的生动性和明晰性得到提升。

“今医者不知其济物无穷之功,乃妄作损胃无穷之谤。愤刘河间有能医之名,设坚白之论以求世誉。熟肯剖璞一试,而追悔和氏之刖足哉!余之所以屡书此者,叹赏音之难遇也”(《儒门事亲》卷二《攻里发表寒热殊涂笺十二》)。战国时辩士公孙龙提出的坚白论认为,一个又坚又白的石头,人之目只见其白,手只能拊其坚。这种诡辩认为石头的坚和白是分开的,其实是混淆了“是”与“非”的界限,模糊了现象和本质的不同,作者在此运用寓意深刻,因有人认为刘河间的医名不过是像公孙龙的坚白论那样为博新奇而欺世盗名罢了。和氏两次刖足终得使价值连城之宝昭示世人眼前,而有谁愿意相信璞中定有国宝而努力剖判呢。作者用此典是要借以表明自己的担忧,当时的医家又有多少人肯努力钻研高深的医理提高自身的水平呢。高山流水觅知音是无数人的心愿,可见相知之难。这几个典故的引述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且更见渊雅。

“夫一身犹一国也,如寻邑百万围昆阳,此五实证也;故萧王亲犯中坚而笃战。如河内饥而又经大灾,此五虚证也;故汲黯不避矫诏而发仓。此可与逹权知变者论,不可与贪常嗜琐者说也。故曰:庸人误天下,庸工误病人,正一理也。”(《儒门事亲》卷二《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二十》)《后汉书》曰:“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围昆阳,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冲其中坚。遂杀王寻。莽兵大败,走者相腾践。奔一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水盛溢。士卒争赴,溺者万数,水为之不流。”王寻、王邑将百万兵围昆阳,大兵压境形势严峻,是五实证最好的形象解说。汉代汲黯在大灾之年,开官仓赈济饥民,而拿自己的脑袋作抵押,作者引述此事是要说明五虚证使人体羸弱的程度之深。而作者进一步将治病与治理国家联系起来,使内涵更加深刻,令人遐思不尽。

“乃知子和之于医,触一事一物,皆成治法。如张长史草书妙天下,得之公孙剑器,用心亦劳矣”(《儒门事亲》卷三《水解三十》)。张旭的草书代表了盛唐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作为开元盛世时唐宫第一舞人的公孙大娘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诗圣杜甫写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此两绝技都是由精而至出神入化之境,将之与张子和医术相比,更衬托出后者的造诣之精深。

四、文人事略的涉及延展了《儒门事亲》的文学视阈

金末名士李纯甫即屏山居士被庸医治死的记载出现在《儒门事亲》中,与《归潜志》相印证,并进一步揭示了李屏山得病、治疗、逝世的经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元光春,京师翰林应奉李屏山得瘟疫证,头痛身热,口干,小便赤涩。渠素嗜饮,医者便与酒症丸,犯芭荳利十余行。次日,头痛诸病仍存,医者不识,复以辛温之齐解之,加之卧于暖炕,强食葱醋汤,图获一汗。岂知种种客热,叠发并作,目黄班生,潮热血泄,大喘大满,后虽有承气下之者,已无及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

李屏山为京师翰林应奉,“为人聪敏,于学无所不通”。“为文法庄周、左氏,故其词雄奇简古”。文名响于士林,因此“一时名士,皆由公显于世”,所以咸愿归附,“号为当世龙门”,但终因“纵酒自放”(《归潜志》)而损伤健康。《儒门事亲》记录了李屏山发病、误治、辞世的过程,既是重要的医案资料,又是著名文人事略的翔实记载,是我们考证历史、澄清真相的重要佐证,也是对后人的警示。

五、命名、刊刻、序文、流传的文学渊源

在传统文化中中医学是经学衍化的产物,医家的知识结构与文人是相近的,每一时代的主流意识也作用于医家的思想。宋元时期理学昌盛,对医学同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书籍命名上同样会受到流行思想的左右,而《儒门事亲》的命名,正是体现了医者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就贫贱之厄的主旨,且认为“非吾儒不能明辨而是正之”[1]。“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所以儒家思想成为《儒门事亲》的主流观念。

已知最早的《儒门事亲》序跋是《张氏从正儒门事亲颐斋引》,颐斋即张德辉(1195—1275),字耀卿,号颐斋,张德辉与元好问、李冶游封龙山,时人号为龙山三老,《元史》有《张德辉传》。他为《儒门事亲》作引,叙其写作、刊刻始末,是目前已知的为《儒门事亲》写序的最早的一位文人。

另一位较早的为《儒门事亲》作序的文人是高鸣。史称其“少以文学知名”,元世祖忽必烈召其为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2]。

已未年,相郡漕运司官员常德朝见贤王忽必烈,后者问起常德深厚的医学功底学自哪里,常德“以宛丘张子和对”,并说张子和“遗书散落,仅有存者”。忽必烈命常德教阅张子和的医书,命翰林学士高鸣题辞。高鸣称其功绩将会堪比“周公之制礼作乐”,成为“光赞太平之具”[3]。

明代嘉靖年间复元道人邵辅为重刊《儒门事亲》作序,指出“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药品酒食,非孝不能备也”,重刻此书的目的是“与世之事亲者共”[4]。

至编订四库全书时,以大学士英廉家藏本《儒门事亲》为底本加以校正,且称“其曰《儒门事亲》者,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5]。至此,《儒门事亲》成为见证金末医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著作入选四库全书。

清代大藏书家黄丕烈于1815年秋收藏《儒门事亲》[6],此书后归陆心源,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题为“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十二卷”。

而元朝中统三年刊刻的由高鸣作序的《儒门事亲》,历经韩泰华至潘祖荫等人递藏,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2008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元中统三年刻本《儒门事亲》是目前国内该版本唯一的藏本。

《儒门事亲》与文学诸多方面的亲缘关系使得这部医家著作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学特色,是一部难得的医学与文学兼长的佳作,值得我们多角度研究。

[1]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59.

[2]元史·高鸣传[G]//传世藏书文库.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1135.

[3]高鸣.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序[M].元中统三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4]重刊儒门事亲序[M]//儒门事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

[5]儒门事亲序[G]//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2.

[6]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皕宋楼藏书续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526-527.

J2

A

1007-4937(2011)04-0087-03

2011-04-27

苏春梅(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 ,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副教授,从事古典文献研究。

王晓春〕

猜你喜欢
张子医家文人
在那樱花盛开的地方
文人与酒
首屈一指的乐天派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补中益气法辨治特色
张子和巧法治惊症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